《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为天地母⑤。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⑥,强为之名曰:大⑦。大曰逝⑧,逝曰远,远曰反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⑩。域中⑾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⑿。

【注释】

①物:指“道”。混成:混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

②寂兮寥兮:没有声音,没有形体。

③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绝对性。

④周行:循环运行。不殆:不息之意。

⑤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

⑥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

⑦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

⑧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

⑨反:一本作“返”。意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

⑩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

⑾域中:即空间之中,宇宙之间。

⑿道法自然:“道”纯任自然,本来如此。

【译文】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译文参考2】

有一存在浑融而成,先于天地分化的现实世界而存在。它无音无形,廓然无依地自在,没有根本性的迁改;循环反复地运行,永不败坏。可以称之为天下万物共同依归的母本。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号说是"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这个整体存在绵延运行,运行之中它远化展开,远化展开之后又循环反复。所以,道是整体性存在,天是整体性存在,地是整体性存在,人也是整体性存在。宇宙中有四个层次的整体性存在,而人是其中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以随遇自在作为法则。

【译文参考3】

有一种浑然一体而不和分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就产生,它是多么寂静啊!它独自存在而不改变。它无所不到而又永不懈怠,可以作为生育天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它的名字,称它为“道”,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大”。“大”就运行不息,运行不息就达于遥远,达于遥远就返还。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处于四大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评析】

截止本章,我们对老子的“道”,已经有了几点基本的了解。这一章,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运行,这是《道德经》里很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道”是一个绝对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它不会随着变动运转而消失。它经过变动运转又回到原始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

关于“道”的性质和“道”的规律,其基本点在第一、四、十四、二十一和本章里都看到了。即“道”是物质性的、最先存在的实体,这个存在是耳不闻目不见,又寂静又空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永远存在,无所不至地运行而永不停止。任继愈说:“道不是来自天上,恰恰是来自人间,来自人们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道路。比起希腊古代唯物论者所讲的“无限”来,似乎更实际些,一点也不虚玄,可能人们受后来的神秘化了的‘道’的观念的影响,才认为它是状态的物体,包括有和无两种性质,由极微小的粒子在寥廓的虚空中运动所组成。它是独立存在的,也不依靠外力推动。宗教迷信的说法,认为上帝是世界的主帝者,但老子说的‘道’在上帝之前已经出现;传统观念认为世界的主宰者是‘天’,老子把天还原为天空,而道是先天地而生的。道产生万物,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宇宙的起源。”汤一介说:“老子讲的道是先于天地存在,只是说在时间上先于天地存在,而不是在逻辑上先于天地存在。老子讲的道虽是无形无象,但不是超空间的,而是没有固定的具体的形象,这样的道才可以变化成为有固定具体形象的天地万物。”这种观点是很中肯的。老子曾说“道在物先”,又说“物在道中”,这种判断是把“天地”作为“物质”的同义语了。

【注音版】

有(yǒu) 物(wù) 混(hùn) 成(chéng),先(xiān) 天(tiān) 地(dì) 生(shēng),

寂(jì) 兮(xī) 寥(liáo) 兮(xī),独(dú) 立(lì) 而(ér) 不(bù) 改(gǎi),

周(zhōu) 行(xíng) 而(ér) 不(bù) 殆(dài),可(kě) 以(yǐ) 为(wéi) 天(tiān) 下(xià) 母(mǔ)。

吾(wú) 不(bù) 知(zhī) 其(qí) 名(míng),字(zì) 之(zhī) 曰(yuē) 道(dào),

强(qiáng) 为(wéi) 之(zhī) 名(míng) 曰(yuē) 大(dà)。

大(dà) 曰(yuē) 逝(shì),逝(shì) 曰(yuē) 远(yuǎn)。远(yuǎn) 曰(yuē) 反(fǎn)。

故(gù) 道(dào) 大(dà),天(tiān) 大(dà),地(dì) 大(dà),王(wáng) 亦(yì) 大(dà)。

域(yù) 中(zhōng) 有(yǒu) 四(sì) 大(dà),而(ér) 王(wáng) 处(chǔ) 一(yī) 焉(yān)。

人(rén) 法(fǎ) 地(dì),地(dì) 法(fǎ) 天(tiān),天(tiān) 法(fǎ) 道(dào),

道(dào) 法(fǎ) 自(zì) 然(rán)。

上一篇:第二十四章

下一篇:第二十六章

返回目录:道德经

心灵鸡汤

名著阅读排行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