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兑,闭其门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是谓玄同④。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⑤;故为天下贵。

【注释】

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此句是说,知道的人不说,爱说的人不知道。另一种解释是,聪明的人不多说话,到处说长论短的人不聪明。还有一种解释是,得“道”的人不强施号令,一切顺乎自然;强施号令的人却没有得“道”。此处采用第二种解释。

②塞其兑,闭其门:塞堵嗜欲的孔窍,关闭起嗜欲的门径。

③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此句意为挫去其锐气,解除其纷扰,平和其光耀,混同其尘世。

④玄同:玄妙齐同,此处也是指“道”。

⑤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贱:这几句是说“玄同”的境界已经超出了亲疏、利害、贵贱等世俗的范畴。

【译文】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译文参考2】

明于道者不立言,立言的不明于道。堵塞授受承接的接口,关闭出离混沌无名的门径,消磨过分突出的锋角,排解纷挠的矛盾纠结,收敛过于耀眼的光芒,同一切存在浑为一体。这就叫做达成了浑融一体的“玄同”境地。所以,有所得于道就超越了亲、疏、利、害、贵、贱的捕获。这样可以得到整个天下的共同推重。

【译文参考3】

有智慧的人不多说话,多说话的无智慧。堵塞利欲的洞穴,关闭利欲的门户。摧折自己的锋芒,解除自己的纷乱,使自己的独见之明跟别人和合。不异于那尘俗,这称为“玄同”(深远的混同),所以,这样的人不可能和他亲近,也不可能和他疏远;不可能使他得到利益,也不可能是他受到损害;不可能使他尊贵,也不可能是他卑贱。所以他被天下的人重视。

【评析】

四十二章和前一章讲的都是“和”,这一章接续前章,重点讲的也是“和”。四十二章说“冲气以为和”,是讲事物矛盾着的双方,经过斗争而达到和谐与统一。前一章讲的“知和曰常”,即以和为事物的常态。本章讲怎样可以保持常态的和。这三章之间层层深入,逻辑性极强,向人讲述了“和”的最高道德境界。不过这一章文字蕴含很深,这就不仅仅是指执政之人,而且也包括世间人们处事为人的人生哲理。他要求人们要加强自我修养,排除私欲,不露锋芒,超脱纷争,混同尘世,不分亲疏、利害、贵贱,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对待一切人和物。如此,天下便可以大治了。

在老子看来,得“道”的圣人,即修养成理想人格的人,能够“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这就达到了“玄同”的最高境界。对此,车载评论说:“锐、纷、光、尘就对立说,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就统一说。尖锐的东西是容易断折不能长保的,把尖锐的东西磨去了,可以避免断折的危险。各人从片面的观点出发,坚持着自己的意见,以排斥别人的意见,因而是非纷纭,无所适从,解纷的办法,在于要大家从全面来看问题,放弃了片面的意见。凡是阳光照射到的地方,必然有照射不到的阴暗的一面存在,只看到了照射着的一面,忽略了照射不着的另一面,是不算真正懂得光的道理的,只有把‘负阴’、‘抱阳’的两面情况都统一地加以掌握了,然后才能懂得‘用其光,复归其明’的道理。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灰尘,人世间纷繁复杂的情况也是如此,超脱尘世的想法与做法是不现实的,众人皆浊我独清的想法与做法是行不通的,这些都是只懂得对立一面的道理,不懂得统一一面的道理。只有化除成见、没有私心的人,才能对于好的方面,不加阻碍地让它尽量发挥作用,对不好的方面,也能因势利导,善于帮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同其尘’,是对立的统一道理的较高运用。”(《论老子》,第48面)

【注音版】

知(zhī) 者(zhě) 不(bù) 言(yán),言(yán) 者(zhě) 不(bù) 知(zhī)。

挫(cuò) 其(qí) 锐(ruì),解(jiě) 其(qí) 纷(fēn),

和(hé) 其(qí) 光(guāng),同(tóng) 其(qí) 尘(chén),

是(shì) 谓(wèi) 玄(xuán) 同(tóng)。

故(gù) 不(bù) 可(kě) 得(de) 而(ér) 亲(qīn),

不(bù) 可(kě) 得(de) 而(ér) 疏(shū) ;

不(bù) 可(kě) 得(de) 而(ér) 利(lì),

不(bù) 可(kě) 得(de) 而(ér) 害(hài) ;

不(bù) 可(kě) 得(de) 而(ér) 贵(guì),

不(bù) 可(kě) 得(de) 而(ér) 贱(jiàn)。

故(gù) 为(wéi) 天(tiān) 下(xià) 贵(guì)。

上一篇:第五十五章

下一篇:第五十七章

返回目录:道德经

心灵鸡汤

名著阅读排行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