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选文切忌断之脉──评《鸿门宴》的节选

陆精康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1 > 鸿门宴 > 选文切忌断之脉──评《鸿门宴》的节选

中学教材《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选文之叙事,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与项羽暗通款曲开始。对照《项羽本纪》,选文前尚有关涉“鸿门宴”背景的少许文字:

(楚军)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下称“引文”)引文清楚地记载,鸿门宴前,刘邦派兵“守关”、项羽率军“击关”,双方曾有一场激烈的军事冲突。笔者认为,割断“函关之战”和“鸿门之宴”的内在联系,将引文一刀砍掉,既模糊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掐断了作者叙事的脉络。

应当看到,引文是交待刘邦鸿门“谢罪”原因的重要笔墨。

刘、项从同盟反秦走向军事对峙,有着复杂的背景。据《史记·高祖本纪》:“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刘邦这一举措,不能不说是一次重大战略失策。函谷关一战,击碎了刘邦关中称王的美梦。再与项羽对抗,无异以卵击石。项伯“夜驰”传讯,刘邦徒唤“奈何”,此时,采纳张良之计,亲赴鸿门谢罪,是刘邦所能作出的唯一选择,也是刘邦为“守关”,阻止楚军西进必须付出的代价。刘邦所“谢”何“罪”?这个“罪”就是“守关”“无内诸侯军”。可以说,如果没有刘、项反目成仇的函关之战,也就没有情势剑拔弩张的鸿门宴。引文昭示的事实,无疑揭出了造成“鸿门宴”的根本原因。

若仅看选文,则易对此误识,似乎曹无伤的“告密”,是项羽欲与刘邦兵戎相见的根本原因。其实,曹无伤的密告,既无多少新鲜内容,亦无多大实用价值。假使没有函谷交兵的既成事实,仅凭区区曹无伤一言,决不会令项羽雷霆震怒欲动干戈。实际上,武力解决刘邦的思路,项羽经由函关一战业已形成。《史记·高祖本纪》明载:“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欲以求封。”是见项羽整治军马“欲攻沛公”在先,而曹无伤见风使舵邀功“求封”在后。也就是说,不论曹无伤“告密”与否,既有函关之战,刘、项两边的进一步冲突本来是难以避免的。曹无伤的小动作,不过是触发项羽再度“大怒”的一根导火索,不过是项羽决定“旦日”兴师问罪的一个借口。而在整个完整的情节中,曹无伤事件也仅仅是一个插曲,其重要性是无法与函关之战相比的。

由是观之,引文为“鸿门宴”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交待了鸿门争斗的根本原因。选文之脉络,舍之则眉目不清。

还应当看到,引文与鸿门宴情节的发展一脉相连。

函谷关之战是一场激烈的军事冲突,而鸿门宴则将这场冲突转化为政治的外交的斗争。在刘邦方面,“王关中”作为一种意向,毕竟带有隐蔽性质,而“距关”之事则天下昭然,刘邦能否对此作成功的自辩,就成了刘项政治斗争的一个核心问题。刘邦能从项羽军中安然脱身,关键是在“距关”问题上多方申辩,赢得了项羽谅解。反观项羽,未能透视“距关”这一现象后面隐藏的真实意图,而为刘邦的假语村言所诓骗。

读者看到,鸿门宴前后,刘邦运用各种手腕,将“距关”的真正目的包裹隐藏起来。首先,“兄事”项伯“约为婚姻”,借项伯之口疏通项羽:“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距关”事件大事化小,危局初见缓解。接着,轻车简从谢罪鸿门,以盟军友情打动项羽:“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将“距关”事件淡而化之。连“入关破秦”都出乎意外,“遣将守关”自然别无所图。最后樊哙闯帐慷慨陈词,以雄豪气势折服项羽:“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项羽辞穷,“未有以应”,心中疑虑却已打消。三次陈说,中心意思不变:没有“王关中”打算,“距关”只为防范盗贼应付非常变故而已。试想,如果刘邦不在“距关”问题上作“合情入理”的解释而令项羽“释疑”,又焉能安然从鸿门走脱?上述情节皆与函谷关之战勾联关合、遥相呼应,引文正为整个故事的发展布设了一条重要伏线。

除这种显露于外的联系外,引文选文间还存在着文字上的照应。张良“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之发问,“此计”何指?引文恰为注脚。张良指项羽“有意督过”。所“督”何“过”?引文一目了然。

由是观之,引文、选文间存在难以割断的联系,函谷关之战是整个情节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选之则前后勾联,删之则有欠完整。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