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关于《鸿门宴》中几个句子的解释

王沛霖 樊金树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1 > 鸿门宴 > 关于《鸿门宴》中几个句子的解释

我们在编审《中学文言文译注》一稿过程中,发现《鸿门宴》一文有几个句子的解释值得研究,现我们把不成熟的意见叙述于下,希望得到广大教师的指教。

一、张良西向侍

──是站着还是坐着?

有人认为“西向侍”是:向西站着陪侍。

这里的“侍”,我们认为不是站着陪侍,而是坐着陪侍。古代有“侍坐”这个词。例如,《战国策·赵策》中有“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论语·先进》中有“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侍坐”是指陪同尊者或长者而坐。张良是刘邦的陪臣,比项羽刘邦地位低,所以用“侍”。这里的“侍”,实际上是“侍坐”的省略。为什么要省略呢?

恐怕是为了和前面的“沛公北向坐”求得字数相等,音节谐美,读来上口。

从后面的描写来看,张良也是坐着,而不是站着。在樊哙对项羽进行劝谏之后,作者写道:“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席间闯入的樊哙可以坐下,正式陪同刘邦入宴的张良当然更应该坐下。而且“樊哙从良坐”,也恰恰说明张良是坐着,而不是站着。

二、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示了几次?

有人解释是:“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多次举起身上所佩带的玉玦给项羽看。三,表示多次。

在古今汉语中,三虽然有虚指,表示多次的意思,但是,在此处,我们认为应该是实指,即三次。在古代汉语中,数词放在句末作谓语,对它加以强调时,这个数词有时实指。请看《礼记·檀弓》的例子:“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此处的“厌”通“压”。这句话的意思是:死了不吊唁的原因有三种:因畏惧而自杀死的,压死的,淹死的。也就是说,因自杀、压、淹这三种原因而死的不吊唁。这句话中的“三”,放在句末作谓语,它后面列举的情况也确实是三种。可见这三个是实指,而不是虚指。这个句子的结构与“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基本相同,因而,“示之者三”的“三”也应该是实指,而不是虚指。

另外,我们分析一下文章的具体情况,也会感到“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的“三”是实指,不是虚指。范增是企图暗示项羽杀死刘邦,既是暗示,自然不会用易于暴露意图的举动。所以,范增先是多次使眼色,不灵后,才又举玉玦,也不灵后,便出去召项庄。多次使眼色,是不易被刘邦发觉的,如果多次举玉玦,则难免被刘邦发觉,泄露意图,恐怕老谋深算的范增是不会这么做的。而且从后面范增的话中,我们知道项羽是没有理解范增的用意,而是“为人不忍”。范增既已知道项羽不忍杀刘邦,当然也就不会反复多次举示了。所以从情理上看,“示之者三”的“三”,也应该是实指,即三次,而不是多次。

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辞小让是指什么?

有人解释是: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两句话意思相近,是说做事应当着眼于大处,不必讲究小节。细谨是过分谨慎。辞让是礼节之一,这是把它分开,“不辞小让”就是不讲究小的辞让。

这两句话是当时的成语,表示的意思是做大的事情不必顾及细枝末节。“不辞小让”,不是“不讲究小的辞让”,而是不推辞,不拒绝小的责备的意思。“让”字有“责备”的意思,例如:“张耳与陈余相见责让陈余以不肯救赵。”(《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两句话是在刘邦说了“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之后樊哙说的,显而易见,这是针对刘邦担心因没有告别可能会受到项羽责备的心情而发的话。因而,这里的“让”,就是责备的意思。刘邦亲自登门拜访,表示谢罪,这当然是大礼,和它相比,告辞自然是小礼了。不辞而别当然是失小礼,对这种因失小礼而受到的责备,当然也就是“小让”了。辞,在这里是推辞、拒绝的意思。“不辞”,实际上是置之不理的意思。从《史记·李斯列传》中,也可以看出,此处的“让”字不是指礼节。请看:“胡亥曰:‘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谫,强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倾危,社稷不血食’。高曰:‘臣闻汤武弑其主,天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弑其父,而卫国载其德,孔子著之,不为不孝。夫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乡曲各有宜,而百宫不同功。故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愿子遂之。”引文中的“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和“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意思是相同的,它是赵高在胡亥担心废兄自立,会遭到“不义”,“不孝”、“不能”的责备后说的,很明显这里的“不辞让”不能说是不讲究的小的礼节。因为胡亥担心人家批评他的“不义”、“不孝”、“不能”,在封建社会是属于大礼,大德之列的。因此,我们认为《鸿门宴》中的“不辞小让”,不是不讲究小的礼节,而是不推辞,不拒绝小的责备。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