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生与死的交响重奏

郑毓瑜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2 > 兰亭集序 > 生与死的交响重奏

辛丑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欣对不足,率。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陶渊明)

由资料可见,石崇、陶潜所以着列同游诗作及年里、名号,为的是留记当日那一段欢悦时光,据以抵免凋落遂往的悲慨;《游斜川》诗曰:“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中觞从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正说明了二人重在抓执今朝、是日之“乐”,而有意去忽忘明日或其至是一世、千载之“忧”。然而相对于这样一种执今忘明、取乐忘忧的模式,羲之却是热切、仔细地体检人生时间中所有亮黯明灭的阶段。暮春和气的明朗、兰亭山水的清丽、修禊觞咏的畅放,乃至相与遇合的快然,栩栩分明又层叠交错地圈围身旁、引逗人心。同样地,情随事迁的感慨、所欣既倦的枉然、修短随化的沉痛,亦犹如刻削般道道精确、快速地逼显成真,令人触目伤心却又无从闪躲。正是如此真切地体受生命中纷至沓来的每一份悲喜,因而既不因一时陶然欢快而从此忘我出世,亦不因面临现实悲凉便一味怅惘逃避。然则,针对生与死两大问题,如果说顺时行乐乃至游心逍遥,这一连串行为是表现了人们在重生与企求永生─即“如何生”这单方面议题上的种种努力;羲之个人所表现的则是将“必然死”视为思索“如何生”的相对前提。而正在“如何生”与“必然死”的对立之中,孤离与合一的对立之中,欣乐与悲痛的对立之中,人文精神才因为与现实生命拉拒吸斥,由虚幻无力变得坚实而有意义;而生命主体─我,也才能达到一种不偏不欹、不趋不避的“泰然状态”─“它意谓具有充份的喜悦与悲伤能力”,“从一般人处的半睡眠状态觉醒,充分觉醒”,并且“同人与自然充分关切,克服隔离与疏离”,“然而同时又体验到我自己是一个不可分的单元,是一个我”,最后,我“不再追求自我的扩张与衍存”,“我在生活中去做自己、去体验持己”。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愿意直接尝受一切,并加以响应(哀乐、悲喜、企求与幻减),不必依执任何东西(如神明或哲理),却勇于参与生活的王羲之。在魏晋名士风流中,他展现了属于自己的“泰然状态”!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