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悲剧冲突

周绚隆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3 > 红楼梦 > 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悲剧冲突

由于叙述视角的多元性和时空背景迷离模糊,作者身世神秘莫测,《红楼梦》从一开始就具有被从多种角度进行解释的可能。对于其主题的认识,历来更是见仁见智,聚讼纷纭。最富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

1、索隐派认为“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①。

2、考证派则力主自传说,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

3、从五十年代开始,大陆红学界开始采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对此书进行研究,提出了政治主题说,认为它旨在批判封建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以上数种观点或因论者自身具有太强的主观倾向性,或因立论的角度不是很准,今天看来均存在着各自的不足。首先,索隐派以《红楼梦》为对现实的影射,在论证方法上缺少必要的科学性,他们完全是凭想象来建立作品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这就忽视了小说故事自身的逻辑独立性和文本具有的结构功能。因而批评是外在的,没有进入作品本身。其次,自传派力图在小说中寻找作者的生平材料,用作品来证实作者的身世经历,方法上虽然科学化了,但由于没有将研究进一步深入到小说所营构的艺术世界,而是过早地得出了结论,所以违背了文学作品尽管来源于生活,却又不是对生活原始状态的客观记录这一基本的创作原则。从而把“红学”研究导向了“曹学”研究,使研究的重心游离到了文本的边缘。再次,新中国建立后兴起的阶级分析派则把《红楼梦》当历史资料来读,他们尽管对小说中所反映的阶级矛盾进行了系统研究,但实际上只抓住了问题的一半,并有将政治斗争泛化的偏激之弊,故也无法还原《红楼梦》的真面目。因为正如戚本第一回所说的,《红楼梦》“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

真正从文本本身出发来论《红楼梦》,并且认识较为深刻的应推余英时先生,他在《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一书中指出,《红楼梦》中刻划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乌托邦的世界,一个是现实的世界。这个看法相当准确,而且已触及到了问题的本质,但遗憾的是他对这两重世界的性质、关系和作用缺乏深入的理解,因而在对小说主题的认识上还不够明晰,显得有些模棱两可。与以往的小说不同,《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紧密联系着的两重世界,即除了现实层面上的大观园之外,还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象征世界。正是通过这两重世界的交错重叠,才折射和强化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并形成了全书特有的神秘气氛与美学意蕴。如果研究者单就现实层面上的故事来论,把小说中所设置的多重象征与隐喻弃置不顾,或将其视为虚妄,就很难从根本上进入文本的深层,读出它背面所寓含的意义来。那么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就永远是模糊不清的。②

一、两重世界的设置与展示

如前所论,《红楼梦》向人们展示的是两重世界,这个两重世界是以人物为基础构成的,又是以人物为线索显示出来的。它们分别表现为现实层面上的大观园和带有神话色彩的太虚幻境。庚辰本第一回有句话说:“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悲剧冲突此书立意本旨。”此话虽然是针对小说第一回来说的,但无意中也道破了《红楼梦》全书所描写的一系列梦幻场境的独特作用。换句话说,太虚幻境在小说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但和大观园构成了虚与实的对比,而且为小说中人物的现实存在建立了一种同他们过去与未来之间的神秘联系。这样既增加了人物命运的复杂性,形成了全书特有的美学意蕴,又使人物的行为处在了两重世界的聚焦中,因而在透视人物方面就要比其他作品显得深刻一层。总之,在《红楼梦》中,大观园代表的是一个现实世界,它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真实的场景,也反映着人们的现实需求。在这里,痴儿呆女们演绎着他们各自动人的故事。而太虚幻境则代表着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象征世界,它使人物超越了自己的现实存在,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俯视着人物的命运,折射着他们的心灵世界,并通过隐喻、象征等一系列方式来暗示它,使之与人们的现实经历相映照。

在《红楼梦》中,这个两重世界从一开头就被交代得清清楚楚。小说在第一回运用全知视角叙述石头过去的经历,并通过渺渺真人之口预言了它的未来遭遇。其中就已经为两重世界的存在埋下了伏笔。此后虽然改用限制视角来写红尘之中大观园里的人与事,象征的世界一度被隐藏在了现实世界的背后,但作品中所设置的一系列文字的象征与隐喻,却时时在透露着它的信息,暗示着它的存在。

如果说小说第五回是对这个象征世界的一次全面的展示,那么第三回写宝、黛第一次见面时,两人共同具有的那种似曾相识的心理活动的象征;第十二回写跛足道人将风月宝镜交与贾瑞时说:“千万不可照它的正面,只能照它的背面”的双关提示;第十三回写秦可卿临终托梦时说的“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哑谜式暗示;第二十二回写众人各自所制灯谜的隐喻;第二十五回写癞头和尚拿着通灵宝玉所念的两首诗的今昔对比等,都反复地从侧面点明,在现实世界的背后存在着一个象征世界。当然在小说中,这个象征世界只是一鳞半爪地透露出来的,它不像大观园中的现实世界那样完整有序,也不和现实世界完全对等,它们的所有联系就是现实中的人物在象征世界中都有自己的影子,而象征世界又透漏着现实世界中人物命运的信息。这样在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就是藉着这两重世界才全面地展现出来的。在现实世界中,人物所展示的是其自然的生存状态,也就是说,是从各自的身份、地位、环境和性格出发,本着各人的存在逻辑在完成自己的生命轨迹;而在象征世界中,人物的命运却是早就确定了的。我们从中不难窥见,作者在貌似冷静的叙述背后,寓藏着强烈的主观意愿。因此要想探讨《红楼梦》的主题,要“解其中意”,就得以此为突破口,而不能像以往那样忽视象征世界在作品中所起的寓意作用,更不能用“现实主义”四个字将其一笔抹倒。只有这样才能深透地理解作品,才能全面地分析人物,也才能还《红楼梦》以本来的样子。《红楼梦》在艺术上最大的成功就在于作者把这个象征世界投射到了现实世界之上。象征世界向现实世界的投射,是对人物的形与质的全面展示。这样既使人物处在了双重世界的聚焦之下,增强了他们命运的复杂性,又扩大了作品的容量,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同时也为象征世界找到了一个现实的基础,没有使它流于荒诞和虚幻,从而使全书形成了一种半写实半象征的独特艺术个性。在处理这两重世界的关系时,《红楼梦》充分运用了虚实互见的手法。比如第五回在“金陵十二钗”正副册判词和《红楼梦曲》中,虽然对每个主要人物的命运都有一定的预言,但却是运用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而非常朦胧含蓄。这样的虚笔处理既为全书的叙事设置了总纲,又不妨碍后文用写实的笔墨来层层烘染,为后面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叙事空间,在叙事上既富有层次感,又显得扑朔迷离,变化曲折。总之,只有正确地认识了这两重世界的关系,我们才能真正地进入文本内部,才有可能正确地把握这部作品的主题。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