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论《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

秦德君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3 > 红楼梦 > 论《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

另一种是小说中人物平时吟花咏柳的诗词,常常也是象征性的。这种象征、暗示意义往往比较晦涩,就象“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字里行间,隐隐约约、朦朦胧胧,似见非见。

以林黛玉的作品为例:

林黛玉的《葬花辞》是她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也是作者借以塑造林黛玉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这首诗仿佛无意之中预先道出了黛玉自己将来的结局,为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爱情悲剧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一点,从与作者同时,读过《红楼梦》钞本的明义的《题红楼梦》中可得到印证。诗曰:

伤心一首葬花辞,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似谶成真”,这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的黛玉之死具体情节的人才会这样说。以此看来,曹雪芹笔下的黛玉之死,与续书所写的不同。有的研究者综合多种资料的研究后,匡出个大概是:八十回后,贾府发生重要变故。宝玉遭祸离家,吉凶未卜。黛玉日夜悲啼而“泪尽夭亡”。宝玉回来后已经是离家一年后的秋天。潇湘馆、绛芸轩都已“蛛丝儿结满雕梁”。人去楼空,红颜已归黄土陇中;无边香丘,唯有冷月埋葬花魂。宝玉沉痛不已,亦如“诔晴雯”一样“对景悼颦儿”……

黛玉的《桃花行》,写得是“泪干春尽花憔悴”的情景。薄命桃花也是她最后不幸夭亡命运的象征。戚本此回前有脂评诗曰:

空将佛事图相报,已触飘风散艳花。

一片精神传佳句,题成谶语任吁嗟。

是说虽然宝玉后来弃宝钗、麝月为僧,皈依佛门,以报答黛玉对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情,但这也是徒然而已。因为黛玉早如桃花,被风雨打落而飘散无踪了。这里可以看出,批者必然知道后来黛玉是怎样死的。否则何出此言?其它如咏海棠、菊花、柳絮、五美诸作,以及中秋夜与湘云的即景联句等等,也都在隐约之间通过某一二句诗,巧妙地寄寓她的将来。

另外书中象一些酒席行令、拟联题额等,看来似乎是信手拈来,随意为之,不过是书中人物逢场作戏而已,其实作者也是煞费苦心,寓下深意的。

二十八回中,写宝玉等人在冯紫英家喝酒行令,规定要说“悲愁喜乐”四字,并要说出“女儿”来,还要有“席上生风”的句子。宝玉作的酒令是:

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

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

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

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席上生风”,是“雨打梨花深闭门”。细看一下,其义自嘲。首句“青春已大守空闺”成了后来他出家,宝钗守寡的预言。“悔教夫婿觅封侯”,看似随便,不过是信手用了一句唐诗,其实,却非常贴切地暗示了宝玉弃钗为僧的原因──因为宝钗尽说些劝他“仕途经济”的“混帐话”。“雨打梨花深闭门”,是宋人秦观《忆王孙》中的诗句。这首诗本身是一首怀人不归的感伤诗。王孙不归,春草空绿,门掩黄昏,雨打梨花,境界寂寞凄凉。这是宝玉走后宝钗空闺闭门、庭院寂寞的写照。又“梨”在民间常作“离”的谐音。用来说“女儿”──宝钗,其寓意不是很明白吗?与宝玉相反,蒋玉菡酒令中说的“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女儿乐,夫唱妇随真和合”、“花气袭人知昼暖”是他后来娶袭人为妻的吉谶。

再如六十三回写宝玉与众姐妹在怡红院夜宴,大家抽花签为令,花签上所刻古人诗句的含义,与掣签人命运有关。书中写袭人抽签──

袭人便伸手取了一枝出来,即是一枝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字,那一面写着旧诗,道是:

“桃花又见一年春”语出宋人谢枋得《庆全庵桃花》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袭人所得的签,是一句引出全诗的,寓意在这首诗中。首句说,贾府没落时,她怕自己跟着倒霉,就另去找安乐窝。第二句讥她嫁蒋玉菡好比两度春风。第三句也是杜诗中“轻薄桃花逐水流”的意思,自然是有所讥讽了。末句中如果把“渔郎”换成“优伶”,诗就象是专为袭人而写的了。

和谐的美学境界

我国小说是直接从民间“说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擅长于叙事,擅长于在人物的行动中来刻划人物形象。《红楼梦》不仅直接继承了这个民族传统,而且全面地吸收了我国诗、词、绘画等艺术经验,把在人物行动中刻划人物形象同直接用诗词刻划人物形象相结合,把叙事性同抒情性相结合,从而赋于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以诗情画意般的美感,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从艺术结构来看,由于作者在叙事中恰到好处地安排了一些诗词曲赋,使得全书行云流水、舒卷自如而又跌宕起伏,节奏上具有一唱三叹之妙,达到了和谐、稳定的美学境界。

人物形象是以情感人的。而诗词是抒发感情的最强烈的音符。曹雪芹直接以诗词曲赋作为刻划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使典型形象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相当诗化了的人物,以其强烈的抒情性,给人以不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和委婉动人的美感享受。比如林黛玉那以花喻己,以己拟花的《葬花辞》:“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情景交融,使林黛玉在这花团锦簇的映照中,显得更美好,她的命运也被衬托得更凄惨,使人不能不对她寄予热烈的赞美和深切的同情。黛玉在病中有感于自己寄人篱下、命运多舛,“不禁发于章句”,逐成《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作者以秋灯秋色、秋风秋雨的凄凉景色,创造了一个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极其深沉、浓烈地渲染了林黛玉那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让人为之鼻酸流泪。《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一章中,作者写黛玉和湘云月下联诗,由湘云的“寒塘渡鹤影”,引出黛玉的“冷月葬花魂”。不仅把黛玉不幸的命运和高洁的性格描绘的包孕深远,诗情激越,而且也仿佛把读者带入到那个寒塘鹤影、冷月花魂的诗情画意之中。这种以诗抒情的描写,使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产生了极大的艺术魅力。

艺术结构上,由于作者把叙事与抒情、散文与韵文完美地相结合,使人读起这部书全不觉是在呕心镂骨的“辛苦”中产生出来的。那大大小小、彼此交织的生活画面显得那样地层见叠出,而又从容自如。读者就象坐在一只随风飘去的船上,只见那些山、水、云、树……互相连结而又变态多姿地交映而过。瞬息之间,云淡风清,忽又白雨跳珠,忽又江天日出……一切都显得那样天造地设、浑然天成。如七十六回,写中秋贾府合家赏月,兴尽而散。描写到此似乎要结束了,但忽然由一个丫环引出了此时躲在“凹晶馆”联诗的湘云和黛云,引出一段缠绵悱恻的《中秋夜即景联句三十五韵》;于是中秋团聚的喧闹场面刚过,寒塘月色的清凄景色又比并而来。又如二十七回,写芒种节大观园众姐妹聚在一处“祭饯花神”,大观园内气氛热烈、喜悦。作者写芒种节这天早上“……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者花瓣柳枝编成骄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头,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摇,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在这种喜悦气氛中,作者出奇不意地引出了正在葬花的林黛玉,让她唱出如诉如泣、悲凉寒凄的《葬花辞》:“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朴绣帘……”作者总是把人物的所吟所咏安排在最适宜的时候,把反差如此强烈的喜悦悲凉溶为一体,更增强了艺术效果。就情节而言,如果没有这一段悲凉文字,“芒种节”平平淡淡,又有何趣?喜剧的氛围中吹进一段悲凉之风,叙事之中夹入一番抒情,散文之后忽有一段韵文,使得作品大开大合,风去云来,柳暗花明,极为生动感人。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