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人物性格的外化与延伸

尹振华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3 > 红楼梦 > 人物性格的外化与延伸

花还是孤洁的象征。梨花宜月,花色之“白”本来已够淡雅,再与月色相溶,那种如梅一般“暗香浮动月黄昏”⑽的优美境界就出来了。孤寂清高,卓尔不群的梨花不屑与众芳争艳,无心于招蜂惹蝶,它晶莹如玉的品格也只宜淡月轻云,方显其超凡脱俗。古人早就体味出“梨花月”的清雅幽美。元好问的梨花诗说“梨花如静女,寂寞出春暮……素月澹相映,萧然见风度”;庞铸赞梨花“月共冷时香”;的确,“一林轻素”的梨花开在“小庭人散月如霜”的清寂之夜,显得“月下无人更清淑”。正如疾世脱俗的林黛玉,独处于她的潇湘馆,在眉黛轻颦地“旧暮倚修竹”。

对世俗的孤洁淡漠,只是林黛玉性格的一个侧面。她性格里最大的特点是由于人生的痛苦,婚姻的无望而形成的“愁”旧常的主要表现是爱流泪。潇湘馆后院植的“大叶芭蕉”,很好地渲染了这一点。黛玉如一首哀歌,芭蕉就如伴歌的琴韵,二者是那详的和谐统一。蕉叶承雨,清愁点点,正是黛玉终日泪光闪闪的真实写照。

芭蕉属芭蕉科直立草本植物。干由叶鞘互相包裹而成。叶大,呈长椭圆形。其叶较花有更大的观赏价值。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阕《添字丑奴儿》描绘芭蕉是:

窗前谁种芭焦树

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

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淫

点滴霖淫

愁损北人

不惯起来听

这夜听雨打芭蕉的情景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感伤意蕴!

芭蕉的感伤情调可以从两方面体味。一是以叶喻心,心主情。蕉叶有“卷”与“展”的不同形象,此意象常被诗家词家借来抒情遣怀。且不说李清照的“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古人写愁有“芭蕉不展丁香结”之句;郑板桥咏芭蕉是“自是相思抽不尽”;钱现咏《未展芭蕉》诗更是意味深长:

冷烛无烟绿腊干,

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

会被东风暗拆看。

黛玉所处时代大环境和贾府小气候都视少女怀春之情为大禁,而黛玉却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焦渴。这个多情的纯洁少女深知自己的感情为世所难容,所以只好疑惧重重地偷埋心事。“芳心犹卷”,“相思抽不尽”,像“一缄书札”怕“被东风暗拆看”,正是林丫头满腹心事“卷”―抑也难,“展”―抒也难的绝妙比喻。

芭蕉的感伤意味还可以从“听雨”角度来品味。

“雨”这个意象对林黛玉来说是阴郁的.是伴愁的。“雨”就如“一年三百六十日”来“严相逼”的“风刀霜剑”的使者,使黛玉感到冷酷压抑而芭蕉阔大的叶子正宜承雨。《红豆词》中有“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雨声正如“捱不明的更漏”之声,“点滴霖淫”,加上蕉叶的渲染,真是“清音满廊房”,愁损黛玉“不惯起来听”。这雨滴蕉叶的不尽之声,就如恶劣境遇在不断地提醒黛玉:她的不合时宜,她的难被世容,它的难逃悲剧。这躲也无处躲,不听也得听的芭蕉夜雨,真成了林黛玉的催命符,雨滴引出泪滴,正像第四十五回“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所写:“又听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芭蕉听雨的意境渲染进一步丰富了林黛玉的悲剧形象。

至于潇湘馆院内的“苔痕”,突出的是林黛玉遗世绝俗,孤独寂寞的生活境遇。

潇湘馆静静的,主人林黛玉“蜗居”于这清幽的翠竹掩映的“数量修舍”之中,孤苦无依,凄冷无助,默默吞咽着“脉脉此情谁诉”的痛苦。并非不向往宾朋满座的辉煌,“有时闷了,又盼个姐妹来说些闲话”,但“及至宝钗等来望候她,说不得三五句就厌了”(第四十五回)。这也是必然的.。原因是来的人不是她盼的.互相之间没有共同语言。“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还不如听风听雨,把心事诉与春花秋叶和风雨烟霞。林黛玉冷漠世俗,世俗也冷漠她,她属于“过洁世同嫌”的人,处于“木秀于林”的境地,必定是三径荒芜,门可罗雀。只有满院阴冷的苍苔。无言地诉说着“幽僻处”很少“人行”的凄凉。

潇湘馆的常客只有宝玉,但毕竟“男女有别”,不能过分亲近。其他姐妹“按礼数”来走一走,也解不了黛玉心底的郁闷。于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只好移情于“物”,与她月洞窗外挂着的鹦鹉为友。当她无可释闷,“便隔着纱窗,调逗鹦鹉做戏,又将素日所喜的诗词教与他念”。(第三十五回)。天长日久,鹦鹉也学会了黛玉的“吁嗟音韵”,会“细声长叹”,还背熟了“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诗句。

鹦鹉对于黛玉是“人前偏解语”的好友。人少知音,语于鸟类,更反衬出黛玉的极度寂寞孤独。

至于潇湘馆的“窗”,则寄寓着林黛玉内心的渴求。

《红楼梦》写其他人物居处环境很少涉及“窗”,但对潇湘馆的“窗”却多次涉笔:第二十八回宝玉所唱《红豆词》中“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是对黛玉生活情景的描绘;第三十五回写黛玉隔着“窗”逗鹦鹉;第四十四回贾母命凤姐把潇湘馆绿窗纱换成银红的“软烟罗”;同回书黛玉命丫环把“自己审丁亨半的一张椅子”搬给王夫人坐;第四十五回林黛玉“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写的是《秋审风雨夕》;第七十九回宝玉黛玉同改“芙蓉诔”,宝玉说“茜莎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使黛玉“狐疑”、“陡然变色”。“窗”与林黛玉形象紧密相连。

我国古典诗词经常用“窗”写闺情。依栏远眺,凭窗凝想,都是“闺怨”的表现。“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中少女的生活天地就局限在窗内。窗,可理解成闺房小天地与社会大天地之间的间隔。李清照的《满庭芳》有“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幽深”之句。“藏”、“锁”、“幽深”都给人以囚闭压抑之感。闺中女性被“藏”、“锁”于“无限幽深”的小天地里,无法与海阔天高的社会大天地沟通,她们只能通过“窗”向自由舒展的外界张望。林黛玉正是这样一个望窗的少女。她“窗前常坐”,是在想往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吧?这正表明她对封建闺教闭锁少女天性的不满,表现了她内心深处的渴望与“不安份”。我们可以想见其临窗凝眸处眉黛轻颦,泪光点点,活托出一颗焦渴期待的心。小院幽窗的背景,渊默自涵的林黛玉,一幅静默凄美又含意深刻的时代闺思图。为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重笔写窗,正是要突出主人公的内心渴望。曹雪芹写景设境的深意,就是这样恰到好处又不露雕琢之痕。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