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 许鹄翔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1 > 第一单元 >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理解说明】

本单元处于阅读鉴赏的开篇位置,体裁选择诗歌,对处于高一新入学的新生而言,是一个挑战。教材在选文的编排上先古体诗次新诗再次到外国诗歌显然是考虑了学情需要,使学生在初中学习大量古体诗少数现代诗歌的基础上,进一步拥有阅读鉴赏现代诗歌至创作现代诗歌的能力。

作品都是抒情之作,编排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收获情感、启迪思想”。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都从诗歌的感情思想的把握上指导诵读,培养通过诵读来展现作品情感的技能。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并通过诵读表现。

2、通过对古体诗和新诗的不同创作手法的讨论,了解新诗和古诗抒发情感的不同方法。

3、掌握分析、创造意象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如何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方式诵读一首诗歌。

2、怎样使用生活意象和象征意象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1、意象的解读和创造。

2、新诗的诵读。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聊一聊自己对新诗的感觉,比如喜欢还是不喜欢?喜欢那一位诗人?喜欢那一首诗歌?觉得新诗和古体诗比较有什么优缺点?简单的陈述自己的理由。

2、在背诵《沁园春·长沙》的同时,诵读一两遍《雨巷》和《再别康桥》,体会诵读的异同(重点从节奏、轻重音的处理入手),用铅笔在文中标出自己的停顿,统一使用规范符号“/”。有感受的同学可以具体一些,对一些自己有心得的停顿做简要说明,争取在课堂中为我们做诵读示范。

二、导入

1、请学生谈论预习的问题一:

聊一聊自己对新诗的感觉,比如喜欢还是不喜欢?喜欢那一位诗人?喜欢那一首诗歌?觉得新诗和古体诗比较有什么优缺点?简单的陈述自己的理由。

可能一:

由于这个年级的孩子大多数都看过《人间四月芳菲天》,从近几届的学生情况看,喜欢徐志摩的比例比较多。在评价中要注意对正确、有创意的观点给予合理的肯定和鼓励。其余留做讨论。

可能二:

《雨巷》意境古典,容易在喜爱古体诗歌的群落中得到共鸣。

评价时要重视学生对课后练习三首古诗的应用,尤其重视举例过程中出现的诵读。

可能三:

学生还可能提到其他的著名诗人如舒婷、海子等。

评价时要注意引导到文本教学的方向上来,避免枝蔓丛生。

鼓励讨论,引导学生对自己同意的观点进行阐述,进行诵读。从中发现学生对新诗理解的程度和概念的应用情况。

对争议内容给于引导,非原则问题,要引导学生多元理解,求同存异。

(板书:用黑板非主体部分──右侧记录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使用到所有有关诗歌鉴赏的术语)

三、和学生一起整理,在讨论过程中使用到的有关概念术语,哪些是以前学过的就知识,那些是同学们在预习了解现在就开始使用的新知识

可能出现的被混淆的已学概念:比喻和象征,节奏和句读,新诗和新体诗,回环反复和重复等。

可能出现的未学概念:意象、意境、音乐性等。

落实已学概念;对准确使用已学概念和在尝试未学概念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对未学概念进行说明。

意象:

诗歌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即审美主体(对主体和客体做适当说明)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二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就有了意象。如传统诗歌创造的“梅花”、“明月”、“秋风”。

重点讨论《雨巷》中的姑娘、小巷。

意境:

是指诗人所描写的客观事物(境)与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意)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情与景会,意与象通”。好诗都是“意”与“境‘的统一。“意”用美学家李泽厚的话说,是“情”与“理”的统一,“境”则是“形”与“神”的统一。境,是构成意境的基础。没有艺术形象,意境就成了无源之水。

音乐美:

是对音节而言的,琅琅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主要表现在:压韵、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反复。(重点体会《再别康桥》的音乐美)

四、根据以上课程内容,请学生以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共同确定《雨巷》的诵读处理,希望不仅在节奏上、在轻重音上有合理的处理,还应该在表情动作上做必要的辅助处理

五、个别诵读、共同讨论

方式上,首先以先自愿后随机的原则由两个小组的代表诵读,其他组的同学进行比较研究;其次,由其他小组对有不同看法的处理方式(节奏、轻重音、表情肢体语言等)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由诵读者解释自己的处理依据。最后由教师根据课堂实际做必要的综述,要重视对诗歌创作的背景等因素的说明,鼓励为主。

六、播放示范录音

七、全体各自吟诵

八、课后作业

明晰的用用文字将自己对《雨巷》中“姑娘”、“小巷”、“我”的理解写在课文空白处。实现脱稿吟诵《雨巷》,根据吟诵《雨巷》经验,吟诵《再别康桥》,并与同桌讨论做出比较一致的处理意见。

第二课时

一、请一位学生吟诵《雨巷》

先自愿,再随机。适当评述。

二、请两位位学生吟诵《在别康桥》,四人小组讨论,然后请两个小组的代表陈述自己的对《再别康桥》诵读的看法,要求对自己的不同意见,做诵读演示

注意课堂气氛,由于是先评价别人再自己演示,在新生中偶尔会有较激烈的争议,引导学生养成“我不同意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的对话习惯,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有风度的对话姿态。

三、思考

如果《在别康桥》没有最后的一段,你觉得好吗?为什么?

结合《诗经》和民歌创作特点,重点分析,徐志摩先生为代表的“新月派”的诗歌特点:强调新诗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尤其是徐志摩先生在音乐美上于节奏整齐、压韵和谐之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重视整体的音乐旋律。末段与首段的相似,在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都是很典型的例子,在诵读中怎样体现这种“整体的音乐旋律”是很重要的。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