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教学案例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 李玉山

新学网 > 语文 >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1 > 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 > 《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表达与交流”方面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有如下的表述:“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观察、感受、思考是写好作文的必要的积累与条件,而用最恰当的语言与形式传达自己的所得则属于“技巧”方面的范畴。

教材“表达与交流”的编选采用的“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的体例,其优点是就某一话题训练某一方面的写作能力,能使教与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目标更具体,用顾之川的话说是“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能克服“纯技术性训练”;不足在于容易造成教与学上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象。怎样让教与学收到举一反三、联砖石成大厦的效果,无疑是对教师执教能力的一大考验。

“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是第一、二模块关于记叙类文章系列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说,教材编写者的设想是好的,尽管这是一个比较侧重于“怎么写”的问题,但因为结合了“园丁赞歌”这一话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得当的话,是能够引领学生从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角度实实在在地提高相关的写作能力的。但问题是,教材在编写上有着先天的不足,具体体现在:

1、教材混淆了“视角”与“角度”的概念。一般而言,视角指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而“角度”指的是作者选择和处理写作素材的着眼点,就记叙文而言其目的是更好的表人物的特点或突显事件的启发意义。采用第几人称属于写作“视角”的范畴(有无第二人称叙事视角学术界尚有争议)。即便把“角度”宽而泛之,人称的选择也只是“角度”的子集而不是全部。

2、尽管教材也明确“在记叙人物、时间时,由于对象不同,表达的重点不同,所选取的角度也不同”,但所有示例及练习均是写人的,给学生的错觉是只有写人的文章才有“角度的选择”问题。记叙类文章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纪实类的、虚构类的,前者如记叙类散文,后者如小说。不管哪一类,写作的时候都要考虑如何“选择记叙的角度”。

3、《教师用书》所举的三个例文中有两个是不规范的“谬例”:书信是应用文,都得用第二人称;其与《假如我是老师》二者都不是记叙文,当然也就谈不上“视角”的选择问题。

鉴于如上种种,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个问题: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包括对教材的“究谬”);二,针对学生实际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学生分析】

《教师用书》关于“编写意图”的两句话其实也正是大部分学生的心理与学习实际:“提到写老师,有人会觉得不够新鲜,缺少难度”,“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过记叙的人称”。其实“这个题目可易可难、可浅可深,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人们会对老师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不同时代的老师会有不同时代的特点,可以说是常写常新。”“这次作文让学生认识记叙可有不同的角度,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表达效果,以便在作文中灵活运用。”如何实现此目的,针对学生心理,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必由之路。

【教学目标】

1、了解“记叙的角度”的相关内容,如何谓“记叙的角度”,不同“角度”的表达效果与作用等等。

2、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最佳的记叙角度,力求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教学目标1、2;

2、难点:

教学目标2

【教学策略】

1、课前准备:

⑴ 学生自读教材,获得对“记叙角度”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理性认识。

⑵ 印发例文:《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采用第二人称写法,《夫子素描》从较新的切入点写老师。要求学生对这两篇习作做较具体的评价。

2、情境营造:两篇例文与绝大多数同学以前写老师的习作有明显不同,能调动他们评点的兴趣。

探究研讨:相关知识与能力是在对习作的评析、研讨过程中,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获得的。课堂教学应力求体现活跃、高参与率、高效率的特点。

教师点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适时的“点睛”是其引导作用的具体体现。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前给大家印发了两篇写老师的习作,请同学就这两篇文章或其中的某一篇做个评价,比如你认为成功的地方或需要改进之处,比如这两篇习作与你以前写老师的习作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可能有如下几种答案:

1、《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语言生动,富抒情性;《夫子素描》语言活泼、有幽默感。

2、《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用第二人称来写,好像与老师面对面交谈,有很强的抒情效果。

3、《夫子素描》写出了老师的个性,让人感觉这是个活生生的有亲切感的老师。

4、两篇文章都写了很多细节。

其他。

教师总结:

这两篇习作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其中有两点大家应该注意:一是人称的变化,这在写作学上称为“视角”,《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用第二人称,不仅便于赞颂,也更便于把众多闪光的镜头组接在一起,而省去过渡的麻烦。二是切入点的选择,《夫子素描》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写活了一个个性鲜明的语文教师。

二、深入探讨

1、视角与切入点:

⑴ 关于“视角”:

① 同学从书中找出教材对“视角”的解释并谈自己的理解。

(教材过于简单化,此问目的是让学生对相关概念有清晰的了解)

教师补充并明确:

视角一般指记叙的人称,就是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

② 各种人称的效果分析:

a、如果把《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一文中的“你”都改成“他”,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这篇习作中的“你”也可以换成“他”。但换后在抒情效果上可能要打些折扣。而一般意义上的第三人称的记叙。指的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即文中不出现“我”),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很多小说就采用这种视角。教材中把这种视角成为“全知视角”。采用这种视角记叙的好处什么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积累谈谈。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