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杂谈

新学网 > 语文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 林冲棒打洪教头 > 林冲棒打洪教头评课

小学语文教师):关于“童年的语文”是一种个人的想法,简单点来说,游戏、幸福构成了其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那么如何实现这样一种由“思抵达诗意栖居”的状态。我想以《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教学为例,请大家谈谈你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魏智渊(高中语文教师):古人讲量体裁衣,所以文本解读应该讲究适度。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当然可以分析林冲与洪教头的性格,特别是林冲,如果结合整个水浒来看的话,太重要了!也太有价值了!林冲是想做良官而不得。但是就节选部分而言,如此研究有何意义?所以重心应该放在言语形式训练而非文本解读上。如果放在《水浒传》的背景下考察,林冲这个人最值得研究,比武松更值得研究。原因就在于林冲的经历具有典型性,是真正的逼上梁山,不得不上梁山,那么这其中就有必然性,考查这个必然性,也就可以窥见当时社会乃至于整个封建社会的奥秘。

武凤霞(小学语文教师):像《林冲》这样从名著中选出的章节作为小学语文课文,其价值到底在哪里?总以为像《林冲》这一类文本的学习不在于把它解读得有多深刻,而在于以这一篇文章为入口,把学生引领进这一部著作,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就显得很重要。这也是童年的语文所主张的。如果我来上,我就从“打”入手,在引导学生明白了林冲和洪教头交手前后所体现的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再引领他们走向整部著作,把不同时期面对不同对手不同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的打法呈现给学生,比较综合中对林冲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还可以把其他人诸如鲁智深、武松等的“打”呈现出来,让学生品味,感受《水浒》人物塑造的成功。简单而言,就是要把一棵树上成一篇森林。

魏智渊:这样上是可以的。从刻画人物性格入手对比。如果仅仅如此,显然武松打虎要更好一些,还可以与李逵打虎相比较呢!

武凤霞:其实这一篇文章中还有一个不容忽略的人物——柴进!林冲洪教头之所以能打起来,柴进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水浒中,柴进是一个比较正面的形象,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他能不能忽略?

魏勇(高中历史老师):中国有句古话“真人不露像,露像不真人”,这是文章的看点。我比较同意武凤霞的看法,选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这类“动作文章”,本身切合了小学四年级孩子的兴趣心理,实在是无深度可言,无矿可挖。我觉得这堂课重在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的培养。正如武老师所说,但我的教学策略是把洪教头作为“文眼”来挖掘。洪教头为什么要挑衅林冲?他的心理活动怎样?可以此让学生作一个小作文,格式是“当洪教头听说配军林冲来到庄上时,心想:……”。其实,洪教头挑衅林冲的原因可能有:一洪教头出于妒忌,怕林冲受宠,自己失宠.二是洪教头怕柴大官人受骗上当,出于爱护柴的动机;三是洪教头平时自视甚高,以为林冲打不过自己,挑战林冲,可提高自己在柴大官人心目中的地位.四是洪教头本身虽然武艺不高,但酷爱武艺,喜欢与人切磋,以提高自己武艺,故用激将法挑衅,然而却输不起……等等。这个话题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大。个人认为,林冲怎么棒打并不出彩,论动作描写,不如景阳岗打虎.倒是洪教头的动机耐人寻味。

魏星(小学语文教研员):但我觉得在《水浒》中,林冲的形象最为饱满。把认知背景放大点,从《水浒》中我们可以读到什么呢?“勇”——这是一种必然性抗争的精神,只有生命在与压迫、摧残、灾难的对抗时,才有勇存在。勇,是人的生命反抗不自由的生存状态的表现。有“勇”,才能使人的本质得以发挥。读这篇课文,有这篇课文到《水浒》,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勇”字。但是,林冲不同于一般的大侠,比如,郭靖,令狐冲等,他的精神在“游”,在身份、地位、阶层、群体之间游,在法律、伦理、归训、禁忌的边缘游,在“显”与“隐”之间游,所以从中你便可以读到“忍”者的“侠气”他为什么加入梁山泊?说穿了,这个“独立王国”就是一个“帮派”。在我看来,他参与这样的一个实体来缓解“归家”的心理压力。国家失序失范时,这些好汉、大侠们希望恢复正义的秩序当然,这里也暗含着“侠而优则仕”的情结。所以不同于一些“草寇”,他们以“忠义堂”建立一个心理整体,志在扭转乾坤,担天承地,再造天下。

再说“打”,换个词儿,小说中的“武功”。为什么作者把“打斗”描写得如此生动?小说中的武功“虚实相生”,既有“乾坤大挪移”式的奇幻,又有太极散手之类的实用套路,但实际上都是文人的意念与想象的面壁或“面籍”的构造,一种“话语功夫”而已。这里的“打”还成了内涵丰富的文化象征,既是人格、胆气、情操、心胸的凝聚,又是对文化传统的追忆和人生境界的领悟。因此我赞成武老师的从“打”字上做文章的看法。

张学青(小学语文教师):与各位交流,可否以“好汉歌”的一句“该出手时就出手”为引子:板块一:“该出手时就出手”,进入“打斗场面”,体会作者描述打斗场面之精彩:注重氛围渲染;“打斗”见性情,烘托人物性格;用字传神,譬如那一个“吞”字。真是书以人立义,人以武传神。板块二:“不该出手不出手”,即一个“忍”字,进入“相见场面”,体会作者塑造人物形象之精彩:注重细节,譬如写洪教头,只一个“挺”一个“歪”,极写了人物之傲慢无理;还有人物语言高度的个性化(“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板块三:你心目中的“好汉”形象。好汉的形象,不一而定。但能屈能伸,柔韧结合,无疑是一种理想人格。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魏星:张老师的这个设计简约,以“该出手时就出手”为引子,提要钩玄,拉动丰富的学习信息;抓住文本精彩语句进行文本细读,认识人物形象,这样是符合阅读规律的,这个设计很好地体现了“童年的语文”的思想。尤其是您对林冲的认识“能屈能伸,柔韧结合,无疑是一种理想人格”,是很到位的,天下英雄,不都有“忍”的一面吗?

干国祥(原初中语文教师、教育杂志编辑):张学青老师的这个设计是很高明,但还是没有跳出解读在先,巧妙设问的套路,而真正游戏的阅读教学“没有人拥有真理”,当然教师之解读必定在先,但教学不是为了将解读简单地重现,深度解读,无非是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与可能性。我觉得不妨从武功、好汉、故事这三个词语来入手,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索从而在课堂现场达成“临时性共识”。这段节选的文字,让我想起了黑泽明《七武士》中的一个决斗镜头。此是武功。武功是武侠的必备要素,不可忽略。所以,我会先放那组《七武士》中的两个武士决斗的镜头,然后再学课文,并要让学生明确这一点:文字的魅力,就是用静态的字,创造一个无比生动的世界,譬如武功。接着我要让学生说说,他们是从什么时候知道,洪教头武功不济的,这就需要,反复地利用课文,从而明白洪教头的武功并不弱。第二个词语是好汉,其实是想让学生跳出林冲,认识到:文章中至少有三个好汉,性格各不相同。所以,第二问就是:文章中写了几条好汉?此课的结束,我会提一个问题:武侠中的英雄一见面,就是比一比谁的武艺更高强。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是一样?从而引导大家明确一点:武功是一象征。每个人,都需要“它”,都有关于此的故事。

汪笑铅(苏教版教材编委):《林冲棒打洪教头》在苏教版大纲本中就有,当时教材送审有个规定,与原有的教材课文相同数超过三分之一就不予审查。因原来有了《景阳冈》,那是很好的,我们就选了《林》,目的是让学生接触一下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引起他们的兴趣,我们还特意安排了“讲水浒故事”的口语交际,无非想让孩子们课外去进一步阅读。至于要读到什么程度,我们没有考虑太多,因为全篇课文在《水浒全传》第九回里只占不到三分之一的内容,全书120回,靠这点内容就能把林冲分析全了?悬!我一直认为,解读文本应该至少有四个层面:编者、教研人员、执教者(老师)、学生;前三者在解读的侧重点上各有不同,但都要为“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学好语文去服务。也就是大家都提到的,应该解读文本的“魂”,找出文本中可供语文学习的“源”和“材”,寻求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和发展思维的最佳“路径”.解读得越充分,越利于集思广益,也才越利于第一线的操作者去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自身的特点优势,作出适当的预设,开创受到学生喜爱而又具有实效的课堂教学或称“童年的语文”!

张康桥:当下,对于文本解读本身的观点就多元了,一种认为是谁对谁错;还有一种是说什么是主要信息,那些是次要信息。特别是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有一种教学就是呈现这样的多元视域信息,然后在对话中引领学生形成自身的理解结构,或者说建构儿童自己的语言与思想。当然教师不放弃引领作用但绝不要求统一,这样一种阅读教学思想有人就称为理解的游戏,其实今天我们的讨论就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至少对于我来说,我从每个人身上都学到了许多,然后我也形成了自己的新的想法或者说形成新的理解结构。谢谢诸位!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