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狐假虎威》教后记

新学网 > 语文 >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 狐假虎威 > 狐假虎威评课

历来,《狐假虎威》中狐狸是“狡猾”还是“聪明”一直是学生争论的话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本课教学中,也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值得我们有所启发。

教师: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狐狸借着的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了,老虎也相信的狐狸的话,没敢吃他。那你们喜欢狐狸吗?

学生1:我不喜欢狐狸,因为它太狡猾,专门骗人。(常规思维)

学生2:我也不喜欢狐狸,因为它自己没本事,靠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常规思维)

学生3:我喜欢狐狸,因为它很聪明。(求异思维)

教师:(作惊吓状)你和别人想得不一样,狐狸明明在骗老虎,只能说它狡猾,为什么说它聪明呢?(重视求异,培养创新)

学生3:因为老师以前教育过我们,遇到坏人相威胁我们时,如果我们打不过它,可以智斗。老虎想吃狐狸,狐狸打不过它,就用智慧战胜了老虎,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所以我说它很聪明。(能联系生活,许多学生听了连连点头。)

教师:你真聪明,说得也很有道理。我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坏人,也应该像狐狸一样用智慧战胜他们,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但是大家记得《狐狸与乌鸦》这课吗?能说那只狐狸聪明吗?(新旧联系,巧妙迁移,对比理解。)

学生:(齐说)不能,那叫狡猾。

教师:为什么?

学生4:因为它靠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食物。

学生5:因为它不劳动,骗乌鸦嘴里的肉吃,害得乌鸦没食物给孩子吃。

教师:(总结)大家说得真好,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学聪明的狐狸用智慧与坏人作斗争,千万不要学狡猾的狐狸去骗人,这样才是人人喜欢的好孩子。 ……

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创新求异,这是难能可贵的。但与此同时,教师更应注意引导学生求异过程中思维的准确性与深刻性。教师用巧妙的语言把学生的思维从集中到分散再到集中,层层深入。通过新旧联系,对比理解,让学生创新更有意义。鼓励学生求异,有独到见解,从而品尝成功喜悦。

[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各自的生活积累和经验不同,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在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各自表达其多元的理解,进行平等的交流。在《狐假虎威》一课的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请学生自由发言:“你想对这只狐狸说什么?”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狐狸的做法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读得真好!同学们,《狐假虎威》是个成语,用来比喻自己没有本事的人,借着别人的力量来吓唬人。就像这篇课文中的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了,连老虎也被它骗了。你们想对这只狐狸说什么啊?

生:我不喜欢你,因为你自己没有本领,靠着老虎的本领来吓唬人。

生:狐狸啊狐狸,你总是这样说谎骗人,就像《狼来了》中的小孩,以后就没人相信你了。

生:我不喜欢你,因为你太狡猾了!

生:我觉得这只狐狸挺好的,它挺聪明的呀,靠着这个办法从老虎手里逃走了。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作为教师,首先要珍视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对本文的体验是多元的,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将他们的阅读行为,成为他们自我理解,自我成长的过程,让每个学生在读中积累思维,展开丰富的情感活动,获得个人感受。但是,多元解读时既要激情燃烧,又要理性思考。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也要注意健康的价值取向。因为在解读文本时,学生的阅读体验可能存在偏差,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探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师:遇到坏人威胁我们时,如果我们打不过他,可以想办法逃脱或用智慧战胜他。可是,大家还记得《狐狸与乌鸦》这篇课文吗?那只狐狸骗走了乌鸦嘴里的肉,你能说它聪明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是不劳而获,而是靠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食物。

师:是的,这点我们不能学习。那这篇课文中的狐狸呢,你们觉得值得学习吗?

生:不值得,它是用小聪明在骗人,不仅骗了老虎,还骗了所有的小动物。

生:它非常地狡猾,不值得我们学习。

生:它可以用其他的办法逃走,不能像这样自己没本事还去借着别人的本事吓唬人。

师:是啊,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学聪明的狐狸用智慧与坏人作斗争,千万不要学狡猾的狐狸去骗人。

[语文学科饱含着人文性,只有真正做到既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又塑造健康人格,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得到提高,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语文教育的价值。本课的教学中,对狐狸的正确看法和认识,正是体现了这一点,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才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