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人教课标版:《画风》解读

走进新课改这几年,在新课程理念的熏染下,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沉闷与乏味,但是在异彩纷呈的背后我们却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失——课堂变得热闹了,语文味儿却变淡了;人文性有了,工具性却缺失了。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与语文这一门学科产生了不和谐,由此造成,学生的阅读缺少了“主体性阅读”、“欣赏性阅读”。

中国小语教学的新生代人物孙双金老师在谈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首先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本文就人教版教材第四册中的《画风》来谈谈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教师解读文本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精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第一人。

1、抓住文体解读文本。

《画风》是一篇很有趣的儿童故事。写了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本来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看了赵小艺的画后, 陈丹却说:“我也会画风了”。三个小朋友相互启发,互相激励,结果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课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问、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课文要求认读7个生字,其中有6个是姓名用字,还有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与以往所学课文相比,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因此,第一课时中,我安排重点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并引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弄清三个小朋友分别是怎么画风的,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感情朗读并实践画风。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同时考虑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将《画风》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

创意。

能力目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量少、任务较轻,可将识字写字教学设计确定为:首先出示一幅图,图上有3个小朋友并标有姓名,这样引入这一课的认字环节,让孩子读姓名、读字卡,还练习口头组词,最后还要求孩子们叫出3位小朋友的姓名。我想我们在识字教学中要应课文中要求的认的字的不同来设计不同的识字环节和方法,另外还要用多种方式巩固识字。在写字方面注意抓规律:首先板书“艺”、“丝”,引导发现规律,发现这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而后迁移到其它上下结构的字之中,使学生掌握4个上下结构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已经进入到二年级的下学期,写字指导应侧重于鼓励学生的自主发现,并注意反馈、评议。

另外,还应加强“读”,安排学生通篇读、反复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分角色朗读。

2、抓住文题解读文本

题好一半文。老师要善于利用课题提出问题,以此正确解读文本。《画风》课正是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所以我在“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时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板书一个“风”字,然后让孩子唱有关风的歌,背有关风的诗,还听一听风的声音,谈一谈对风的感受,使学生知道风能唱、能吟、能听,这时老师随机问学生:“那风能画吗?”、“怎么画?”这样很自然地导入本课,老师板书课题,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到文本所规定的情境之中,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3、抓住问题解读文本

抓住问题解决文本,要处理好重要问题和一般问题、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真问题和假问题之间的关系。《画风》一文,是以人物对话的形式,讲了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表现在画纸上的故事。三个小朋友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鼓励。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这样的课文还是第一次遇到,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在深入理解课文时,可以抓住一个问题“三个小朋友动脑筋,想办法,用不同的方式画了风。他们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大家用笔把他们画风的句子勾画出来。”以此来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首先得通读全文,了解每个小朋友的态度、观点,再动笔勾画三个小朋友画风和不同做法,并引起思索,为什么他们画风的方法不一样却都画出了风呢?对课文有进一步的感受。

课外中的三个小朋友各有各的思想,宋涛敢想,善于提出问题; 陈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善于向别人学习; 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 ,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所以理解课文后设计一个整合问题:“你喜欢哪个孩子?为什么?”这不是就内容去理解内容,而是抓住这篇课文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一生长点来提问。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一边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利用已有参考资料和自己的文化积累对文本的二次解读,一边也是在构思阅读教学的合理设计——如何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方法更好地教给学生们。

学生解读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果说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识得庐山真面目”的话,那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则应是“曲调各异情亦多”。

如何引导学生解读《画风》呢?我们除了可以将教师解读文本的方法渗透这一过程外,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在诵读中解读文本

由于本文人物多,对话多,所以应安排大量的读。可以让学生充分读,整篇整篇地读。初读课文,让学生认读生字;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默读课文,画出3个小朋友分别是怎样画风的;小组分工合作读课文;全班分工读课文;分角色读课文等等。宋涛应该用疑问的语气说“谁能画风”这句话,而且说的时候心里应该很得意,因为他认为风是画不出来的,他其实想为难一下陈丹和赵小艺。陈丹说谁也画不出来”这句话时,应该带有为难的语气。赵小艺说“我能” 这句话时,应该是非常自信的语气,语调较高,声音较大。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这句话时,应该用惊喜的语气,大声地说,因为他是受到赵小艺的启发突然明白原来风是可以这样画的,所以他非常高兴。让学生与文本主动对话,通过文字表面与文字背后的智者进行心智的交流,逐渐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语气的流露、情感的表白,就是对文本解读最好的体现。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以读为本,以读攻读,反复诵读,是理解文字的基本途径。

2、表演中解读文本

为了体验当时3个孩子的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在分角色诵读的基础上可以组织一场现场“表演”,来体会3个小朋友当时的内心感受。让学生在体态中理解着文本,未尝不是文本解读的一种有效途径。

3、实践中解读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大语文观”,提出要“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画风》一文中,三个小朋友画了风,为什么我们不能画画风呢?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有语文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因此,在读好课文、理解了课文后,安排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来画一画风,这是对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次有益的实践。“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竟然将原来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了出来,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我们可以想象,这简简单单的一“问”,将激起多少层浪。可以说,小小画笔倾注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稚嫩的画面,一颗颗创造的种子在萌芽。

在画风之后,还可以引导孩子说一说、写一写自己画的风,把孩子的画落实到听、说、读、写上。

这样,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理解生活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加深课程文本与生活文本间的“镜面”联系,体验语言,用好语言。

解读文本,这一步走好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定能将人文之光照亮学生成长的心田。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