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鱼游到了纸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四年级下册 > 鱼游到了纸上 > 《鱼游到了纸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教案

2009年上半年,我参加了区、市及省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课堂只有40分钟,早已模糊了,但这背后的付出却难以忘怀。回眸比赛前的所有磨课,有三次教学最难忘,教案一改再改,甚至全盘推翻,万千滋味一言难尽。写下磨课的经历,既是一次自我梳理,也是一次总结。

第一次教学:只有人文,失去语文

第一次拿到四年级教材时,目光一下子就定格于课文《鱼游到了纸上》。文章并不长,但是聋哑青年的专注和执著却深深地打动了我。文中描写青年的句子具体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人文内涵丰富。于是,我准备从聋哑青年看鱼、画鱼的词语入手,由词及句,读悟结合,帮助学生体会青年的特点,领悟课文主题。

[片段一]学习两组词语

上课伊始,我就出示两组词语,与新词的学习结合起来。

工笔细描一丝不苟挥笔速写融为一体

举止特别呆呆地静静地忘我的境界

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第一组讲聋哑青年画鱼,第二组讲他看鱼。接着顺势引导,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青年画鱼和看鱼的句子,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片段二]学习画鱼的句子

师:刚才我们从课题中的“游”字里充分体会到青年人笔下的金鱼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些鱼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出示相关句子: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为了突出课堂的语文味,我特意设计了抄写句子的练习: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一抄,抄完后想一想:哪几个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融为一体”等重点词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此时,青年人眼中只有鱼,心中只有鱼,笔下只有鱼,人鱼合一,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怪不得——(出示女孩的话,学生多种感情齐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这一句话语引出了我们如此多的感受。怪不得——(学生齐读句子: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同学们,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围观者,你会听到哪些赞叹和议论?(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第一次教学,整个过程显得比较紧凑,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解读课文时只关注描写聋哑青年的词句,课堂的人文味过强,语文味被冲淡了。词语教学的形式挺好,可是只着眼于为寻找句子做铺垫,没有开发其语文训练的功能;学习画鱼的句子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只着眼于体会聋哑青年的忘我专注和技艺高超,失去了语文的价值;想象说话,也只着眼于帮助学生想象围观者的反应,反衬青年的专注忘我。所以,课堂中教师说的多了,学生说的少了,出现了个别优生在撑场面、而大部分学生只当旁听者的现象。一堂课下来,学生除了记住“专注忘我”等几个词以外,便很少有其他的收获了。教学只注重人文感悟,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感悟和讨论上,显然是不妥的,“眼里只有人文,课堂便失去语文”了。

第二次教学:突破人文,走向语文

在学校老师们的帮助下,我认识到了诸多不足。这一回,我要细读文本,把文本读透,读出自己的发现来。于是,我再一次走进课文。

我不再把视线只放在描写青年画鱼、看鱼的句子上。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吸引住了我:

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说聋哑青年“举止特别”,不正是他看鱼、画鱼时的独特表现吗?如果从整体入手,抓住“特别”,设计教学方案,语文味应该会强一些。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当我重新研读这句话时,有了新的发现:首先,有一个标点是我原先忽略了的——分号。从语法的角度上来看,分号往往用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并列的句子之间,而且这些句子既有相同的意思,又有很大的不同。其次,句式很有特点,分号的前后形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较强的节奏感。第三,从内容上看,两个分句都是描写聋哑青年画鱼,但画法却有很大不同:前半句讲的是青年运用工笔细描的方法,速度慢,用笔轻,颜色淡;而后半句讲的是青年人运用速写的方法挥笔画鱼,速度快,用笔重,颜色浓。

就这样,第二份教案产生了。

[片段一]围绕“特别”,走近青年

在初读课文、交流对青年的印象之后,我抓住课文中的“特别”一词,设计了一道练习题:

在玉泉边,我认识了一位______的青年。说他“特别”,是因为他爱鱼到了______。他老是一个人

站在金鱼缸边,______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______。

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出示所填写的词语,指导学生朗读,告诉学生词语是有意思的,读词语时可以通过想象,把意思读出来。

[片段二]学习画鱼,领略风采

在学生朗读课文第5~9自然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小节中哪个句子把青年画鱼的样子写得最精彩?学生交流后,教师出示画鱼的句子。

师:同学们,你们注意到这句话中有一个标点不太常见吗?它是——

生:分号。

师:对,请拿起笔把它圈出来。分号往往用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并列的分句之间,这些分句既表达相同的意思,又有很大的差别。请同学们轻轻读一读,你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吗?

生:我发现它们都是讲聋哑青年在画鱼。

师:是的,同样是讲聋哑青年画鱼,它们之间有哪些差别呢?请大家认真默读,拿起笔画一画。

生:我发现前半句话是讲聋哑青年工笔细描,后半句话是讲他挥笔速写的。

师:找得好极了!班里有人学画国画吗?(指一生)你能介绍一下,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各是怎么画的吗?

生:工笔细描要很细致地画,很认真、很小心地画;挥笔速写却是很快地画。

师:说得不错。(出示金鱼图)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国画金鱼图。(指着金鱼身上的鳞片)来,我们以手代笔先来工笔细描一下。(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做动作)你看,这细细的鳞片,需要我们慢慢地画,细细地画,一丝不苟地画,这就是工笔细描。(指着金鱼的尾巴)现在,我们再次以手代笔,来挥笔速写一下。(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快速地挥动手指)一笔,两笔,三笔,你看,这鱼尾巴就画好了,金鱼的动态被画出来了,活灵活现的金鱼就出现我们的面前了。这就是挥笔速写。现在我们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读一读,体会它们的不同。(在教师手势的引导下,师生配合朗读,读得有轻有重,有快有慢)

师:读得真好!你们听出来了吗?用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线条有粗有细,颜色有浓有淡,这就是它们的不同。(教师手势引导,学生分组配合朗读)

师:(总结)同学们,这么多的不同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那就是青年在怎样地画鱼呀?

生:专注地、认真地、一丝不苟地、聚精会神地……

体会到聋哑青年的专注认真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朗读女孩和围观者反应的句子。接着拿出作业纸,学生选择一个人物,进行写话训练。

这次教学的思路有了明显变化。首先是删除了原来的两组词语,抓住“特别”一词,设计练习题,开展朗读训练。教学中,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读、个体读、齐读等形式实现朗读能力的有效提升。同时,此处的朗读还为下面读“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做好了个充分的铺垫。教学的整体性、目的性更强了,也更有效了。第二,依据描写聋哑青年画鱼句子的语言特点,从分号入手,抓住“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围绕分句意思的异同之处,采用了以读为主的方法,从读出意思到读出形象,最后到读出感受,层层递进,效果较好。第三,围观者的反应,变说话为写话,训练更扎实,语文味更强。

第二次教学改变了前一次人文性过强的缺点,淡化了感悟讨论的分量,开始关注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学生的语言发展,采用了以读为主的策略,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性加强了。但团队教师还是指出了不少问题:对第七自然段的整体解读还不够,只抓住聋哑青年画鱼的句子展开学习,显得零碎。写话的设计还有待完善,没有体现从仿到写的过程;学生写话的质量也不高;分号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略显随意,冲淡了一些语文味。原因是只关注了语文味,却没有从学生的视角来考虑怎么教,以学生为本的意识不强。

第三次教学:超越语文,走向生本

怎样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呢?沈大安老师在评课中说:“只有读好文本,才能走向生本。”在团队教师和专家的指导帮助下,我再次研读文本,同时也查阅了相关的教学资料。这时,特级教师王崧舟紧扣“静静地”一词的教学设计给了我新的启示。第七自然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是概括描写青年在“静静地”画鱼,第二句具体描写青年是怎样“静静地”画鱼。因此,应该把第二句话放入整段文字中,而不是割裂开去。这样,原本是句子的教学转变成了段落的教学。同时,在写话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运用分号,改原来写一句话变为写一段话。

就这样,第三份教案诞生了。

[片段一]学习画鱼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聚焦第七自然段: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这段话一共有两句话,其中写得最具体的要算第二句话,我们先来研究这一句话。

教师隐去第一句,带领学生从分号入手,抓住“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两个重点词展开学习。(过程同上)

师:(总结)是的,轻重、快慢、粗细,其实,这众多的不同都是表达共同的意思,那就是青年在怎样地画鱼呀?

生:专注地、认真地、一丝不苟地、聚精会神地……

师:是的,认真、专注、一丝不苟、聚精会神……(重新出示第一句话)这都是讲青年在默默地画鱼。(学生齐读第一句话)

[片段二]想象写话

师:就这样,一条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金鱼游到了青年人的纸上。怪不得一位女孩会不由自主地说——(学生读女孩的话)同学们,女孩在说这句话的同时,还会有哪些反应呢?

生:女孩可能会点头、拍手叫好、伸出手指点、把头凑过来……

师:来,大家试着做动作读这句话,相信一定会读得有声有色。女孩看青年在画鱼,她越看越惊讶,越看越佩服,最后她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学生有感情地读女孩的话)

师:女孩的叫声,把旁边看金鱼的人都吸引过来了。(学生读围观者反应的句子)同学们,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时你也在围观的人群中,你可能会听到人群中有哪些赞叹和议论呢?来,拿出作业纸,从这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个人物来写一写,如果能写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那就更棒了!(学生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写话)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老爷爷_____________;小伙子_____________;小朋友_____________。

(想一想,如果你也在围观的人群中,会看到观众怎么的反应呢?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写下来。如果能写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可得。)

师:你们看,作业题中有两个分号。刚才我们了解了它的作用,现在尝试着用一用。(交流写话时,请四位同学分别读第一句和老爷爷、小伙子和小朋友的语言)你们听出来了吗?刚才我们运用了分号,把这几句话连起读,就组成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这就是分号的用处。课余请同学们把另外两个人的对话补起来,也组成一段精彩的话。

第三份教案在加强语文味的同时,生本意识有了很大的增强。把青年画鱼的句子放回段落中,有助于学生对段落的理解和把握。在朗读女孩的话时,通过联系生活,想象女孩的动作和神态,组织学生表演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为下面的写话训练做好了语言准备。在交流写话时,教师请四位同学交流,既组成了一段话,同时也帮助学生体会到分号的用法。沈大安老师在赛后的点评中说道:“从标点入手,通过词语理解、形象再现、前后对比、整体把握,引导学生细读一个语段,感受青年的画技高超。通过想象写话,迁移运用课文写人的方法。”对第七、八自然段的教学给予了肯定。

从“人文”到“语文”,最后走向“生本”。一路上,且思且教,且教且改,累并收获着。回首几个月的磨课,我发现自己在不断地成长。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