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材理解 《千里跃进大别山》综合资料

新学网 > 语文 > 语文A版三年级下册语文 > 千里跃进大别山 >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材全解

[教学目标]

1.学生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识字14个,包括1个多音字(“脏”);练习正确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积累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4.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课文]

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在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本文讲的是1947年8月23日晚,刘邓大军强渡汝河,杀出一条血路,胜利跃进大别山的事情。

课文属革命传统故事,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现实等情况肯定比较陌生,但是却有浓厚的兴趣。教师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拓宽教学资源,给学生以形象生动的感知;再抓住重点、巧施教法,学生肯定会受益匪浅。

教法一:紧扣“跃进”层层推进。

《千里跃进大别山》写的是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强渡汝河的战斗,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教学本课,可以紧扣课题中的“跃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一、整体把握,感知“跃进”过程。

1.揭示课题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别山是哪里?“跃进”是什么意思?是谁千里跃进大别山?为什么要千里跃进大别山?怎样跃进的?……)教师可让学生阅读课后的信息窗,再出示鄂、豫、皖三省交界的简图,介绍大别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直观了解大别山重要的战略地位。

2.围绕“跃进”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并有选择地解决一两个问题:①从文中找出“跃进”的近义词;②刘邓大军在“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紧急情况?③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刘邓首长是怎么做的?战士们是怎么“跃进”的?④“跃进”的结果怎样?

二、层层剖析,理解“跃进”内涵。

从以上问题入手,让学生将与问题相对应的段落找出来读一读,并理解有关生字新词:读——议——读,一层一层理解课文内容,最终悟出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三、品赏佳句,体会“跃进”精神。

1.朗读全文,讨论:刘邓大军能够实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计划,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句话可以集中概括?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找出“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句,并紧扣这一句,分析它三次出现的不同背景,理解它的含义,再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

2.找出最能反映战士们是勇者的语句朗读、体会。然后指导学生完成下列填空(课后题二),比较这几个句子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而体会出比喻句的作用。①先头部队的战士_____________,杀向敌人。②大军____________,向西南方向奔流。③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_____________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法二:品析“狭路相逢勇者胜”。

“狭路相逢勇者胜”是《千里跃进大别山》这篇课文的核心。如同一首歌的主旋律回旋往复、一唱三叹一样,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既表明了当时形势的险恶,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刘邓首长的指挥才能,更突出了我军将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因此,教学时可以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来设计教法、学法。

一、简介背景,切入核心。

(一)老师画出当时的行军路线图,结合图介绍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大别山的战略地位和党中央决定进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并且体会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出发后,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的气势。

(二)让学生从行军路线图上直观地感知“狭路相逢”,并且通过渲染形势的严峻,把学生带入紧张的战前氛围中,深刻地体会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勇,才能胜,切入“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核心。

(三)让学生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文中几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地方。哪些地方具体地讲了“狭路相逢”?哪些地方具体地讲了“勇者胜”?

二、紧扣核心,辐射全篇。

(一)品读“狭路相逢勇者胜”——学习第六自然段。导入新课之后,采取变序法教学。“狭路相逢勇者胜”是谁说的?有什么意图?直奔第六自然段。让学生自由朗读、说一说。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刘司令三句话,朗读时要突出“不管……一定……一定……”和“要勇”“要猛”。

(二)将“狭路相逢”具体化——学习第三自然段。刘伯承司令员到底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默读自学第三自然段,读懂每句话。结合背景,感悟“狭路相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读出形势的险恶。

(三)将“勇者胜”具体化——学习第七、第八自然段。

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将士之“勇”?

如第七自然段:“每条……都……每颗……都……遇见……就……绝不……绝不……”这种志在必得的高昂士气正是由“狭路相逢勇者胜”所激发出来的将士之“勇”。

指导朗读第七自然段:朗读时,要情绪激昂,坚定有力,淋漓尽致地表现这种昂扬的士气。

朗读第八自然段后,比较句子:

1.先头部队的战士杀向敌人;先头部队的战士勇猛地杀向敌人;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杀向敌人。(“猛虎出山”是形容先头部队的战士个个勇猛无比。)

2.大军向西南方向奔去;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像决堤的洪水”是形容刘邓大军浩浩荡荡,锐不可当。)

通过比较句子,想象比喻句描绘的情境,明确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句子意思表达得更生动、更形象了。

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读出将士之“勇”。

(四)再品“狭路相逢勇者胜”——学习第九自然段。

第九自然段首句再提“狭路相逢勇者胜”,有赞叹之意,可以说成“确实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啊!”这是对每一位战士的赞叹,也是对刘邓首长善于鼓舞士气的指挥才能的赞叹。正是实践了刘伯承司令员的这句话,部队才能险中求胜,绝处逢生。

这个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同样用比喻的方法加以理解。1.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给了敌人致命的打击。2.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像一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钢刀”是极其锋利的东西,“心脏”是要害部位,“像一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就把这种致命的打击形象化了,突出了跃进大别山的重大意义。

三、回归整体,深入理解。

有感情地通读全文,读出刘邓大军的英雄气概,同时深刻地体会“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

情感教育:你想对英勇的解放军战士说些什么?你想对指挥战斗的刘司令和邓政委说些什么?(鼓励写在课文旁边。)

作业设计建议: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并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搜集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读一读。

[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学生认识14个生字,识字量较大。宜采取随文分散识字及集中识字两步走的方法:如“刘、邓、叮、嘱、狭、逢”等生字可以在课文学习时联系语境随机认识;“遵、渡、析、堤、钢”等生字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识字方法(偏旁加熟字,找形近字等)集中识字;多音字“脏”可以通过组词来区分读音。最后教师应有一个集中检测生字的环节,比如认读、组词、造句等以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

写字8个。这些字笔画方面基本没什么难度,让学生自由观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写完后进行自评互评或班级展评。

[补充资料]

1.本课历史背景

大别山区位于鄂(湖北)豫(河南)皖(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跃进”,是一种特殊的进攻方式,即不是逐城逐地向前推进,而是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心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1946年6月,国民党背信弃义,大举进攻解放区。在蒋军进攻面前,党中央先是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1946年6月—1947年6月这一年内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基本上遏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1947年6月,党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创造条件。揭开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序幕的,就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和跃进大别山。1947年8月7日黄昏,刘邓大军从鲁(山东)西南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经过20多天急行军,战胜敌人的前堵后追,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本篇课文主要讲的是8月23日晚到8月24日夜里强渡汝河的事,这是跃进大别山途中最紧张、最激烈的战斗之一。

2.刘伯承简介:刘伯承(1892—1986),四川开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后留学苏联。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央革命委员会总参谋长。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战时期任八路军129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南京市市长。解放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授予元帅军衔,并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

3.邓小平简介:邓小平(1904—1997),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四川广安人。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