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识字二·菜园里》教学片断与反思

浙江省海盐县实验小学 步轶彦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一年级上册 > 菜园里 > 《识字二·菜园里》教学片断与反思

人教版低年级语文实验教材倡导的是“多认少写,及早阅读”的识字教学新理念,通过两年的学习,就能认读1800个汉字,为及早阅读、大量阅读做好了准备。识字量比较大,识字速度比较快,一般在一课中需识记9~14个生字。

儿童入学时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门槛就是识字。如何降低这道门槛的难度,把儿童安全地引渡到里面,使其不仅能毫发不伤而且能更有活力和勇气去攀登更高更险也更丰富的知识高峰便成了我们的第一个重要任务。

针对低年级儿童天真活泼,好唱好跳,思维活跃的年龄特征,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把快乐引进课堂,让孩子们通过积极参与,深切感受到有趣游戏的快乐,思维创新的快乐,互相帮助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快乐……在短短半个学期的实验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能在短期内识记大量生字,扫清认读障碍,提前阅读写作,更为了让孩子们“人生识字聪明始”,我们创造了许多识字的方法,力争营造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教学情境,寓教于乐,让我们的学生在字的海洋中快乐遨游。

当县教研室把实验课程展示活动的任务交给我们学校时,我们参加新课程实验的教师群策群力,把平时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识字方法有效地融合在一堂课中,为全县的新课程实验教师上了两堂展示课,下面是本人从自己的教学中选取的几个片断。

【片断1】

当揭示课题《菜园里》后,教学“菜、园”两个生字时,我请学生自由认读,并想想可以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个生字?学生们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记字的办法:

生1:我记住了菜上的草字头,下面是一个“采”字。

生2:我记住了园,里面是一个“元”字,他们的读音一样。

生3:我记住了菜的草字头。

生4:我记住了园,外面是个大口框。

生5:我记住了菜,下面是个“采”,跟菜的读音很相似。

……

【片断2】

师:你瞧瞧这菜园里的蔬菜长得多好啊,那你在这个菜园里都看到了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每种蔬菜的名称。)

师:小朋友们的眼力真好,这么快就把这些蔬菜找出来了。那么你认识这些蔬菜的名字吗?请同桌的两个小朋友互相合作,拼拼读读。

反馈时指名同桌齐读。

师: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这么快就知道这么多蔬菜的名字了!那要是老师把图和字上的拼音都去掉,你还认识这些生字宝宝吗?(图隐掉,拼音隐掉)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生字卡片,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抽读生字卡片,不认识的字相互帮助,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学生读得很认真)

师:小朋友们读得很认真,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我们来开小火车抽读。101次火车出发啦!……(开小火车抽读生字──点名读)

【片断3】

当学生初步掌握了7个生字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生字的印象,我又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采用师生互动的游戏规则,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蔬菜。

师(高举写有“茄子”二字的卡片):找呀找呀找朋友,我的朋友在哪里?

生(高举茄子):茄子,茄子,你的朋友在这里。

师:(高举写有“萝卜”二字的卡片):找呀找呀找朋友,我的朋友在哪里?

生(马上找出萝卜):萝卜,萝卜,你的朋友在这里。

……

【片断4】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刚才认识的这些蔬菜娃娃还能做成小朋友们爱吃的好多菜呢!瞧!(出示菜单:有红烧萝卜、红烧土豆、白菜炒木耳、香菇菜心、炒豆角……没学过的生字注上拼音。)

生自由读读认认,不认识的字问问同桌或老师。

反馈:自由读菜名──指名读菜名──指名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道菜

生:我最喜欢吃火烧萝卜,因为萝卜很有营养。

生:我最喜欢吃白菜炒木耳,因为味道鲜美。

生:我喜欢吃红烧土豆,爸爸经常烧给我吃。

……

【课后反思】

整堂课中,孩子们始终情绪高昂,学习的兴趣很高,学得主动,因此学习的效率很高,本课的识字重点很快便完成了。本次的展示课任务也比较成功地完成了。参加本次活动的老师与领导对我的课进行了比较中肯的评价。课后,我又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再加上同行的意见,我认为这次识字课之所以成功的关键在于采用了多种不同的识字方法,使学生充分享受到识字的快乐。

一、教给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汉字的形体千变万化,字字都有差异。但是汉字作为音形意的结合体,又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中国古代就有六种造字法,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在现代汉语中,形声字占有90%以上,其余的基本上属于象形、会意、指事三大类。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积极、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能力。如象形字是由形象的图画演变而来的,教学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象形字与实物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这类汉字。形声字都是由声旁和形旁两部分组成,而且这些字的声旁都是相对固定的,只是根据字意的不同来匹配形旁,教学时就可以通过加偏旁、减偏旁和换偏旁等形式,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积累识字的方法。如片断1的生字教学中,教师抓住“菜园”两个生字,以“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两个生字”为切入口,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识字,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自发地创造出许多有效的识字方法。很多学生根据“熟字记忆”、“加一加”、“换偏旁”等方法,想出了“彩色的彩去掉三撇儿换上草字头”、“园里是一个元,我认识元,也就记住了园”、“菜园里种满了蔬菜,所以是草字头”……由于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千差万别,有时对于同一个汉字的识记,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法,然而却也都是殊途同归的,但却充分地体现了学习者的个性。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不同的记忆方法,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会不断地积累识字方法,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六七岁的孩子,特别活泼好动,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如果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总能激发出他们的热情,使他们尽快地、全身心地融人识字教学过程中。如在上述片断2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再现菜园图,创设了师生一起走进菜园的情境,让学生在美丽的菜园中寻找蔬菜。孩子们从一开始进入菜园之后,就表现地非常活跃,当教师让他们看图寻找蔬菜时,每个学生都非常积极、仔细地观察画面,很快就找出了很多蔬菜,“我找到了西红柿、萝卜”、“我找到了豆角”、“我找到了南瓜、卷心菜”……孩子们兴奋的声音在教室里此起彼伏,整个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当孩子们找出了所有的蔬菜时,教师随机在图的旁边出示词语,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帮助,读读认认。由于在寻找蔬菜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中,于是学生识字的欲望也同时被激发了,识字活动自然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同桌两个孩子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反馈时所有的孩子都快速地掌握了所有的词语。由此可见,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识字的欲望,使他们尽快得、全身心地投入到识字中去,从而更快地掌握本课的生字。

三、快乐游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巩固识字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可以满足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于是,很多教师都会设计一些游戏环节,帮助学生巩固生字的学习。如在上述片断3中,教师便设计了“找朋友”这样一个游戏环节。教师课前布置每个学生把蔬菜带进了课堂,在游戏之前,请学生把自己带得蔬菜请上课桌,摸一摸,看一看,目的是想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加深对蔬菜的认识,更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巩固生字在游戏的推动之下也变得生动、有趣了。整个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个个兴趣高昂,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当教师高举“西红柿”卡片,嘴里喊着“我的朋友在哪里”的时候,孩子们早就坐不住了,纷纷举起手中的“西红柿”,大声喊着“西红柿,西红柿,你的朋友在这里”。这个“找朋友”游戏的本身可能并没什么新意,但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孩子们在毫无任何压力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巩固了生字与蔬菜的认识。

四、走出课堂,让识字教学走向生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生活为学生的识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识字来源于生活,那就再让识字回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阅读、寻找。学生在课文的语境中初次认识这些生字,初步了解了它的意义和用法,课后可以引导学生到生活环境中去找一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这些字。如在上述片断4中,教师就设计了一分非常普通的“菜单”,但“菜单”中的菜却都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通过对“菜单”的认读,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语文,随时随地在生活中主动识字。有不少孩子在课后还悄悄地告诉我平时最喜欢吃得菜。有的孩子说“爸爸经常烧红烧土豆”、有的孩子说“我们家经常吃西红柿炒鸡蛋,所以我早就认识西红柿了”……学生们早就在愉快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学了很多的字,教师如果在课堂再加以引导,让孩子们在愉快的生活中巩固所学的字,那么他们认识的就不再只是一个个枯燥的符号,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活生生的字。每个学生在寻找认读生字的过程中,也不经意地认识了其他的课外字。因此,生活识字又由课内识字带动了课外识字,不经意中扩大了学生的识字量。从课本、课堂中识字走向生活中识字,让生活成为学生识字的资源,引导学生将生活中那些自己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识字的材料,真正体现了“要使教材成为学生的世界转变为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