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一株紫丁香》教学杂谈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二年级上册 > 一株紫丁香 > 《一株紫丁香》教学杂谈

【山东省枣庄市立新小学齐霞】

〖在朗读中感受语言节奏美〗

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发挥音阶的优势,如:

1、你喜欢哪一段,上台表演朗读并表演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欣赏,有快慢、有轻重、有节奏像音乐那种朗读。

2、老师率先范读时,好像听音乐,也请学生欣赏,老师怎么读,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感到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在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接受语知和语感。

当老师读《一株紫丁香》时,读着读着仿佛自己真的看到了几个小伙伴踮起脚尖走到老师的窗前,种下了一株紫丁香。那芳香四溢的淡紫色小花,那微风吹来的浓浓的花香,无不把孩子真诚的爱送到了老师的心田。自然老师的语调也就会像抒情的音乐,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情景之中。让学生在听的同时体会情感和声音的和谐统一。至于读时的停顿、轻重、快慢、升降以及声音的虚实,要靠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把握。

又如:朗读中“一”“不”等的变调,轻声、儿化韵及语感等,师生都是共同欣赏。欣赏美的音阶的朗读,细细品昧文章语言文学的美。

【江苏省通州市平潮小学孙燕】

〖教学活动中注重给孩子“融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通过写学生在老师窗前栽下一株紫丁香的事情,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教学中,我设计了一段导语:“紫丁香很美,但是还有比紫丁香更美的人。是谁把这美丽的紫丁香献给了美好的人了呢?……”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从而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文”真正地进入了学生的心灵!

【江苏省高邮市菱塘回民小学毕彩云】

〖“自主学习”演变为“自己学习”〗

笔者在听课调查中发现,当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以下几种不当角色的表现:

1、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召集人”:

整节课都是学生自己在“叽哩哇啦”地读书,吵吵闹闹地讨论,教师则显得无所事事,课堂教学缺乏目的性,实际效益太低。

2、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交流活动的“旁听者”:

在学生交流资料或汇报读书收获时,教师始终不置可否,也不加以引导,造成学生漫无边际、海阔天空地交流,云山雾海地汇报,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自由散漫状态,学习和认识过于肤浅。

3、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活动的“捧场人”:

对学生应本着鼓励表扬为主,满足他们的成功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凡事都有个度,我们有的教师不看学生读书、发言的情况如何,总是赞不绝口:“你读得感情太丰富了!”“真了不起!”甚至鼓励学生误读课文,例如在学一首诗歌《一株紫丁香》时,一个学生误将诗文中的“你”读成“您”。执教教师立刻给予表扬,认为这是个性化解读,同时又渗透尊师教育。结果全班学生在齐读时,都把“你”读成“您”。其实从内容看,全诗表达了孩子们热爱老师的纯真童心,用“你”正是说明孩子们和老师之间已没有距离,而是亲密的伙伴和朋友。从朗读角度考虑,全诗基调轻盈、舒展而优美,用“你”字比“您”字更能表现出这种意味。由于教师不能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使得课堂上该引导的得不到引导,该深化的得不到深化,该训练的得不到有效训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这种不作为行为,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区三元试验小学陆苑】

〖尊师爱友──亲情教育之发展〗

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方面,教师、同学是学生生活中关系密切程度仅次于父母的人。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作品是反映学校生活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能激发其尊师爱友之情。

在教学《一株紫丁香》的诗歌时,就是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工作的辛勤,认识“老师”的崇高品质;并顺此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老师。在“老师”的崇高品质感染下,激起其尊师之情,并付诸日常生活中,形成尊敬老师的良好道德品质。

同时,身患残疾的小英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有了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少年闰土的机敏可爱……等等。这些少年形象动人可爱,他们那宏伟的志向、纯洁的心灵、助人为乐的品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学中,老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产生奋发进取的动力,以培养其团结协作的互助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同时,这种美的环境氛围也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而教师的适时点拨,又能给学生以深刻的理性认识,以至逐步形成正确的师生观、道德观、世界观。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马鞍中心小学胡月琴】

〖读中自有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这段话中我们可领悟到一个人的知识是静止的、封闭的和有限的,而想像力是运动的、开放的和无限的。如果把知识比做“金子”那么,想象力就是“点金术”而朗读就是“魔术师”。由此,我把它解读成领会文本意境的通途,发展语言艺术的捷径,开发创造力的源泉。具体的方法是指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调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展开想像,头脑中出现相应的画面,这样,课文的语义层面、情感层面就在这琅琅书声中渐渐地被把握了。

如《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株紫丁香》一课,描述了一群天真无邪的小孩子,悄悄走进老师的小院,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让紫丁香带着他们的心愿陪伴老师。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使他们的头脑中逐渐出现小孩子栽下紫丁香,绿色的枝叶悄悄伸进老师的窗口,风吹绿叶,鲜花盛开,花香伴着老师进入梦乡的情景。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师生之间那份浓浓的爱。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南区河面学校邹美芳】

〖内外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社会、家庭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教师应将语文课程根植于现实生活,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发现,去创新,以此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真正把语文课堂与生活“链接”。一篇课文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个范例,一堂课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又一个中国。教师要让学生带着喜悦与满足离开课堂,怀着激情与好奇投入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样,教师才是真正实现了从一个“灌输者”到一个“点火者”的角色蜕变:学生,才有可能从一个“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发现者”。

如《一株紫丁香》一文是一首语言清新生动、感情真挚动人的散文诗,在教学中我用的较多的时间进行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接着,我设计了“讲一件老师关心爱护自己的往事。”“如果让你去陪伴老师,你会为老师做些什么呢?”这些话题让学生练习说话,以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又用一首赞美老师的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来结尾,使课堂的教学气氛、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又布置学生去搜集一些赞美老师的诗歌与歌曲,以及名人尊师的故事,并动手做一张能表情达意的精美尊师卡送给自己最喜爱、最尊敬的老师,并开展一次相关的主题班队活动。让语文与美术,与生活有机整合,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口语交际、动手操作、信息搜集处理等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综合。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太和第一小学滕明霞】

〖充分利用课文插图〗

大家都知道,插图与课文如影随形,每一篇课文都会有一幅或几幅插图。有的插图表现文章意境,有的插图讲述故事进程,有的插图展现事物风貌等等。因此,插图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在平常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认识和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的。

如《一株紫丁香》一文的插图。夜深了,星星月亮已悄悄退去,只有我们敬爱的老师还在灯下批改作业。此时此刻,你看到这个情景,会说什么,会做什么?学生有的说:“老师快去休息吧”,有的说:“老师,您辛苦了”,有的扶老师坐下,有的给老师倒水,有的帮老师批改作业,还有的想为老师唱一支歌等等。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

【江苏省无锡市华庄中心小学李敏】

〖“追上去”和“扑过来”──语文教学需要平等,尊重学生〗

低年级是课程改革的先锋。教学中,除了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进行近距离教学,教师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主导地位,进行角色转换,成为学生的知己、朋友,尊重学生的需要,充分诱发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有效地引导学生乐于讲自己的话、勇于谈自己的看法,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成长,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各方面素质的造就。

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具有多样的个性,如何尊重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允许学生随时打断教学思路,提出疑问;随时提出自己的需要,如需要讨论,发表不同意见,自由辩论等。还要学会敏锐地体察学生的思维发展轨迹,循着轨迹,了解学生当时的心态和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思维等年龄段特点,迅速寻找适合的教学轨道,或“追上去”,或引导学生“扑过来”,如列车配以合适的轨道一样,疏导学生的思维,使之在无痕的教学指导下,畅通地前进、发展。而这些都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没有平等,教师就不会愿意去“追”学生的话外音,背后的故事;没有平等,教师就没办法引导孩子满心欢喜“扑”向目标。

情境的创设是引导学生“扑过来”的有效途径。

如在教学《一株紫丁香》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教师工作的辛苦,我让学生听一听《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那优美的歌声,那纯朴的情感,将学生带到了灯光下老师的窗前。学生入迷的表情告诉我那身影是多么熟悉,这情景似曾相识。虚幻的情境,熟悉的故事,每个学生心头为之一动,这时是引导他们体会如何关心老师的最佳时刻,我紧扣此景追问:夜深人静,只有紫丁香陪伴在老师窗前。小朋友,如果你就是这株紫丁香,此时,你会对老师说些什么?为老师做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争相发言:“老师,很晚了,您睡觉吧!”“老师,您歇一歇,明天再批吧!”“老师,天气冷,您披件外套,喝杯热茶吧!”“老师,您累了,我来帮您捶捶肩,揉揉腿吧!”……更有学生说“老师,我来帮您批作业吧!”多么可爱的学生,多么真挚的情感,这就是情境创设的效果。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强小学郭玲】

〖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学是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来促使学生朝着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的。这是一种特殊的活动,活动的双方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个体,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老师要首先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备课时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生活和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生动的语言、动作……传递给学生。俗话说:情由境生,情趣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散文诗,诗文富有情趣,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意境优美,以一株紫丁香为寄托,塑造了老师辛勤工作、热爱学生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同学们尊师爱师的真挚感情。我在上这课之前,首先教同学们唱会了一首歌《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上课伊始,我出示了很多老师或伏案工作或上课或辅导学生的相片,这些老师有些是他们所熟悉的,以《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这首音乐为背景,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此时老师“口未开,情已传;声未达,境已生”,美的视听激活了文字,学生自然而然对老师产生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朗读这个环节,同学们都能做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抒发自己对老师的情感,课后很多同学在自己的周记中写了对这节课的体会,还有同学即兴写到:老师,老师,那绿色的枝条,是我们的小手,在轻轻抚摩您的面颊──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畅林小学侯靖】

〖科互动,体验乐趣〗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思想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游戏。画画、唱歌、表演都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形式。在教学中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如教学《一株紫丁香》理解为什么要在老师的窗前栽一株紫丁香,了解这是孩子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之情,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听《每当我轻轻走过你窗前》这首歌,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使他们很容易感受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在深入读文之后,再以这首歌的演唱结束课堂教学,升华学生情感,使其心灵受到震撼。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马鞍中心小学胡月琴】

〖读中自有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这段话中我们可领悟到一个人的知识是静止的、封闭的和有限的,而想像力是运动的、开放的和无限的。如果把知识比做“金子”那么,想象力就是“点金术”而朗读就是“魔术师”。由此,我把它解读成领会文本意境的通途,发展语言艺术的捷径,开发创造力的源泉。具体的方法是指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调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展开想像,头脑中出现相应的画面,这样,课文的语义层面、情感层面就在这琅琅书声中渐渐地被把握了。

如《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株紫丁香》一课,描述了一群天真无邪的小孩子,悄悄走进老师的小院,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让紫丁香带着他们的心愿陪伴老师。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使他们的头脑中逐渐出现小孩子栽下紫丁香,绿色的枝叶悄悄伸进老师的窗口,风吹绿叶,鲜花盛开,花香伴着老师进入梦乡的情景。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师生之间那份浓浓的爱。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