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杂谈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四年级下册 > 鱼游到了纸上 >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杂谈

【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尹祖琴】

〖例谈阅读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和工具性在语文课里是什么关系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关系。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过程,在语文课里,我们恐怕分不清什么地方体现了人文性,什么地方体现了工具性。但是事实上,在阅读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常常不能很好地统一,使阅读教学呈现出效率不高或学科特点不明显的态势。追根究底,是“人文性”遭遇到了“教训”“教育”这两个严肃的词汇,抑或是遭遇到了过于澎湃的激情,而迷失了本来的方向。请看下面这个课例:

四下:《鱼游到了纸上》教学片断:

师:课文学完了,你想对聋哑青年说些什么呢?

生:你真是身残志不残啊!

生:你不向命运低头,我为你骄傲!

生:当你知道自己聋哑时,你的内心一定是灰暗的,能走出这种灰暗的情绪,打造自己多姿多彩的内心,你真了不起!

师:那你想对身旁耳聪目明的人说些什么呢?

生:聋哑人都能这样,我们健全人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师:听到你们的话,聋哑青年心里会想什么呢?

生:有志者事竞成。

生:我一定坚持下去。

生:你们如果像我一样,也会成功的。

师:这篇文章,一定给你很多启示,请把你得到的启示写在书页的边上吧!

纵观教师的几个问题,其问题的指向只有一个──教训性或让学生受到教育,这一点,从学生的回答中也会一目了然。这样的教学,不仅没有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更主要的是,它也是缺乏人文精神的,是对人文的误读,甚至是无情的践踏。

【江西省南昌市邮政路小学殷丹】

〖发挥创新的潜能──质疑是中国·课中质疑〗

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所提的问题大都围绕课文的重难点,相对较集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作知识归纳综合。如果这一步处理得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调动,新知识和重点、难点也能较好得到解决,有时还可故意设置疑点。如:《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中,师板书:鱼画到了纸上。生:(哗然)老师,您写错了,是“鱼游到了纸上”,不是“鱼画到了纸上”。师:(故作愕然)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生:哎,有道理。鱼只会在水里游,怎么可能游到纸上呢?生:可书上明明是“鱼游到了纸上”呀!(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开始争论)师:鱼究竟能不能游到纸上呢?我们认真读完课文之后,再下结论。(生边读课文边思考)师:得出结论了吗?生:鱼能游到纸上。因为课文里的那位青年画得太逼真了,给人的感觉就像鱼真的游到了纸上一样┅┅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就得到了很好的调动吗?

【江苏省苏州市彩虹小学董萍】

〖激活课堂教学 营造创新氛围〗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阵地。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直束缚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依照教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获得被条块分割的僵死知识,学生去探讨、去尝试、去发现的机会被剥夺。也正是这样,教育走进了“死胡同”。那么如何让课堂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土渠道,发挥应有的作用呢?我认为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放弃条条框框,激活课堂教学,积极创设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高效、激励上进的育人分氛围。精设巧问──激活创斯思维的途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课堂提问是激活课堂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其中“问题”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歌德说过:“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富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解决一个个问题的愉悦感,这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那么,应该怎样提出“聪明的问题”呢?

1、激趣性提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求知者。”语文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创造生动愉悦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析题时,我这样提问:“鱼总是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在轻松愉快的情态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水南小学陈红宇】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品析词句,培养专注耐心的品质〗

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学习取得成功和将来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心理品质的培养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渗透。尤其是阅读教学,现行教材中有许多体现心理教育的因素。如果我们能依据教材内容,恰当施教,相机培养,则完全可以在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相得益彰地进行心理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下列几方面去进行。

专注和耐心是一个人学习、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的心理品质。专注和耐心要靠从小培养,而语文教学对此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品词析句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品析课文重点词句,可以加强专注精神和富有耐心等品格的培养。比如,对一些侧重写人的文章,可从中体味人物的思想情感,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学习人物的意志毅力等。对一些人、事并重的文章,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某些事情的艰难过程,深味人物顽强耐心、勇于拼搏的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养成做事耐心,精神集中的习惯。如学习《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抓住“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一句中的“融为一体”这个词进行讨论,使学生体会到青年人做事达到忘我境界时“融为一体”是精神专注的集中表现。课文还讲到,他看鱼、画鱼十分投入,往往忘记了时间;“太阳快下山了”还在画;“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从这些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程度,画金鱼非常勤奋、专注、耐心。这种“痴情”正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此外,阅读方法中的“精读”,也是培养学生细心、耐心、专心的好方法。可见,通过品词析句,既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专注耐心的良好品质。

【湖北省襄樊市谷城县粉阳路小学王琼】

〖留心观察 拓开习作之源·教会学生留心观察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各方面的积累。”然而,许多学生平时没有注意留心观察,写作文时就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手。为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留心观察,实话实说。笔者拟从抓住观察、留心特点、启发思考、实话实说等方面入手,浅谈在习作教学方面的点滴心得。

察要抓住特点。每件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特点,这就要引导学生观察时努力发现与众不同之处。观察事物,要观其景,闻其声,品其味,还要用心思考,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捕捉事物的特点。如《鱼游到了纸上》中聋哑人之所以能使“鱼游到纸上”,是因为他在分析比较中对金鱼的特点非常了解。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吴春琴】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教法,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激发学生乐于学习: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善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教师要先作示范,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如教《鱼游到了纸上》时,我部:“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抓住这句提问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在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一旦学会了提问,学习能力就能迅速提高。

【广东省高明市荷城区石岐小学傅伟强】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发挥技术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巨大的影响。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传统的教学领域由于信息技术的灵活应用,正出现令人振奋的崭新局面,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这种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信息符号于一体的功能,以及灵活快速地综合处理和控制信息的特点,更显示出现代高科技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强大优势。以下浅谈一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越性:

1、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奥秘。而多媒体就能在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轻松的音乐所造成的氛围中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端“激趣”。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在课的开始,我先以动画形式出现话题:动画中,几条鱼在水里欢快地游着,游着游着,竟游上一张白纸。这时,画面打出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动画中,生动的画面再配以有趣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这时,便向学生宣布: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鱼游到了纸上》。同学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读题后,我问学生:“你想从文章中知道什么”这时学生活跃起来,纷纷提出问题:“鱼真的游到了纸上吗?”“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急于想从课中探个究竟。

2、练中“持趣”:

练习时,多媒体更充分地显示出它无以伦比的优势。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可以让学生用鼠标点击选择答案,当答案正确时,除了在荧屏上显示出来,还可以配以热烈的掌声;当答案错误时,也可以配以其他声音,提醒学生重新再找。甚至可以让学生用鼠标拖动的方法选择答案,当答案拖放在正确位置的时候,就会停在那里;如果放错了鼠标就会往回跑。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三社小学林碧娥】

〖创设情境,让课堂动起来·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思维〗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那么,怎么才能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呢必须强调以课堂教学为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小学生的注意特点是无意注意占忧势,学生年龄越小,有意注意的时间越短。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不会产生参与的意识。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认真探究学生的心理,根掂不同的年龄,采用不同的万式,创设情境,激活课堂,激发兴趣,让课堂动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重在传授知识,而是重在让学生在展开充分的生动活泼的思维活动中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有机统一。因此,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无意注意的心理作用,使他们进入"生疑"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来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课堂伊始教师可提问学生“通过读课题想知道什么”引起学生的兴趣,做到自己明确学习目的,在理解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和作者的观察方法时,让学生读文后,提问:围绕“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你可以提出哪些疑问 学生可能会问:“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 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带着这个问题,再讲读课文,抓住有关重点语句,继续质疑。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无意中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从而更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东张中心小学王碧琴】

〖关于创造性阅读的思考和探索·尊重深长的独立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提到: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所谓“创造性阅读”,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泳、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这样的创造性阅读可以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要在教学中落实创造性阅读,我以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反思以前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确实使大部分学生进入了主动阅读的状态。教师或以自己的感知强加于学生,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了学生的个体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这种不从接受者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造成了主体错位。所以,不仅应多放手组织学生自主阅读,交流阅读心得,还应让学生直抒胸臆,大胆发言,品头评足,学生的阅读个性才能得到发展。

如一个老师上《鱼游到了纸上》讨论“作者是谁”这个问题时,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是那位老爷爷。一个学生说:“我觉得那个青年,书中说挤了过去而插图中这个青年就是挤在人群中的。“青年人是不喜欢喝茶的,再说,他也不可能称同龄人为年轻人”。一个学生反驳:“年轻人为什么就不能喜欢喝茶”?又有学生反驳。第一个学生又说:“我补充一点:课文中写观看的有老人,有小孩,还有青年。这青年写在最后,也说明作者是年轻人。”……讨论变成为争论,学生们各执一词,兴味不减,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老师说:“同学们,你们说的都有道理,连我也不知道结论到底是哪一个了。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想,假如像大多数同学所说的,作者是那位老爷爷,我们该给编辑同志们提点什么建议呢?”一个学生说:“告诉他,老爷爷应画在人群中。”老师又说:“那么,我们现在就给编辑同志写一封信吧。想想怎样把我们的争论和建议写清楚,想好的练习说一说。”

这几个同学的看法,都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特定的生活和社会文化氛围、人生价值取向、情感态度等都不同,所以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能力普遍存在于人类,尤其是对什么都感到好奇的少年儿童中。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属于超出书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公无碍于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以前的教学满足于学生“依葫芦画瓢”、记正确答案的做法,实际上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惰性,阻碍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展,在新课改的路上这是要尽力、尽快摈除的。

【江苏省溧阳市竹箦中心小学成云超】

〖问题意识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悬念设疑,激发思维〗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例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板书课题后,教师引导学生从预习提示中拟出悬念:

1、鱼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了纸上来呢?

2、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这两个问题从课题入手,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对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带疑读文,同桌互议,进一步拓展思维。

【福建省南平浦城县管厝中心小学张留忠】

〖在《闽北教学与研究》上发表·浅谈中高年级语文课堂的“度”〗

“大海凭鱼跃,长空任鸟飞”──教学空间的阔度。

尽管如此,但语文又不等于语言,其知识结构是语言和文章技法的结合体,教师只有从整个知识体系出发,站到培养能力的高度,教学之路才不会偏进窄小乏味的死胡同。如教《鱼游到了纸上》一文,一位教师并未死在“背解释”,“造词句”上费心思,他把“赏心悦目”,“一丝不苟”等词语放到“在文中有何表意作用”的问题上教学,使学生的词语学习进入精要性的境界;指导学生讨论“金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我心里”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让学生深入体会关键性语言的绵长的韵味和它们的章法作用;设置“为什么把聋哑青年放到西湖热闹的环境中写”,“为什么以我的见闻为线索”等问题,让学生品味到作者的构思的巧妙之处。教学既抓住了语言的根本,又从语文知识的各个侧面展开,处处都为学生留下锻炼思维能力的余地,课堂十分活跃。语文课堂处理好了现象和本质,点和面的关系,就能开拓出宽广的空间,学生就能像长空之鸟,大海之鱼一样,尽情地掌握“飞”的知识,造就“跃”的本领。

“边马秋声急,征鸿晓阵斜”──课堂活动的幅度。

有的教师业务水平相当高,课堂效率为什么不高 为什么有的教师教案写得非常好,口齿也清楚,而学生的收效仍甚少,课堂节奏有问题。青年教师因节奏太快,老年教师因节奏太慢,往往都不能与学生的情感频率谐调,以致给课堂效果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执教者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谐课堂活动的幅度,或快或慢,或扬或抑,或高潮或低谷,以形成最佳的“刺激”效果。一般来说,感情色彩浓厚的课文,教师可利用本身的情境,决定课堂节奏的快慢;感情色彩较平的文章,则可抓住其构思的巧妙处创设课堂情境,确立高潮,决定扬抑。仍以《鱼游到了纸上》为例。上述教师教学,复习巩固字词内容时,一板一眼,节奏较缓;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鱼游到纸上”等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时,则节奏加急,激发高潮;而在指点一,二段的作用和文章由浅入深的布局时,又回到一板一眼的启发引导幅度中。这样的课堂跌宕有姿,疾徐交错,该疾时,如边塞战马,奔驰急迫;该徐时,如飞翔大雁,即使是在战场上空,其队形的改变也十分缓慢,就收到了良好的情感调控效果。毋庸置疑,小学语文教学不从建筑语言人手,就谈不上准确和有力;只有让课堂成为最宽广的语文活动天地,学生才能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全面地受益,而合理的课堂节奏调理,则是实现圆满教学效益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此之者,均不可偏废。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曲山镇小学李琼涪】

〖浅谈学习兴趣的培养·设计“聪明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因素,促进旺盛的求知欲,鼓舞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对学习语文感觉索然无味,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在学生原有的各种兴趣基础上,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学生从毫无兴趣的被动学习转为兴趣盎然的主动学习。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课堂提问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富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体验到解决一个个问题后的愉悦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根据课题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课题是一篇课文的高度浓缩,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则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围绕课题设计几个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揭题时,可以这样问:“鱼总是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用这种方法揭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自觉读书,从而了解课文内容。

【上海市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施文娟】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质疑──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教学中,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答问的积极性,能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想问,从不会提问到善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如我在教《鱼游到了纸上》时,启发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会纷纷提出:鱼应该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是谁使鱼游到纸上来的?他是怎样使鱼游到纸上来的?通过对课题的质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边读边思,主动地把握了全文内容,体会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