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一课两教 殊途同归──读《中彩那天》教学设计有感

重庆市九龙坡区教研室 陈昌发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四年级下册 > 中彩那天 > 一课两教 殊途同归──读《中彩那天》教学设计有感

案例1:

一、读文看图,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中彩那天》。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读完后老师有一些问题要问大家。

2、师:请找出插图中的“父亲”和“我”,能用一两个词语说说他们的表情吗?你能在课文中找出表现插图的相关部分吗?找出来再读一读。

(教师相机板书:“我 兴奋”“父亲 神情严肃”)

设计意图:这一节充分利用插图资源,既检验了学生的初读效果,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较新颖。

二、默读勾画,理清线索

1、师:正像大家刚才看图所说的那样,贫穷的“我”家突然中了大彩,一夜之间从天上掉下了一辆豪华奔驰车,你说“我”能不高兴吗?默读全文,请勾出全文中“父亲”和“我”情感变化的词语来。

2、师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三、体会情感,牵出矛盾

师:中彩了,全家本应高兴,可是这家人与一般家庭却不一样,他们家的人,在中彩那天,情感有喜有忧,时有波澜。在这些人物的不同心理变化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问吗?请大家默读课文,在课文旁边写出自己的疑问。

预设学生提问:

1、爸爸为什么中了彩却不高兴呢?

2、中奖以后,我为什么开始兴奋,后来闷闷不乐呢?

3、汽车被库伯开走了,为什么“我”家却特别高兴呢?

设计意图:“体会情感,牵出矛盾”是本课的转承之点。教师由“理出线索,整体感知”转向了具体细致的感悟体会环节,从而把整体与局部,综合与分析联系在了一起。

四、针对矛盾,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读书,解决自己提出的疑问或矛盾。

2、小声读6~9自然段,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探究人物的思想,体会父亲究竟遇到怎样的道德难题,然后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五、紧扣矛盾,深化理解

1、学生交流读懂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父亲情感变化的过程。

⑴想象:

父亲在登上奔驰车驾驶室之前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你是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联系第一、二自然段和七、八自然段的相关句子,反复朗读揣摩。

预设学生回答:

父亲想,谁也不知道那张中奖券是捎给库伯的,擦去记号,谁也不会知道,梦寐以求的汽车就可以到手了。所以他走上了汽车驾驶室。但是,他也知道,事实并不是这样,如果违背事实,他会内疚一辈子。他很犹豫,也很痛苦,就这样,他“神情严肃”、犹犹豫豫地登上驾驶室去开汽车。

⑵小结:

父亲面对着一个道德难题,面临着一次重大的选择,是选择物质的享受,还是选择精神的富有。中彩本来是喜事,但是对父亲来说,却如同一块大石头,重重地压在心上,使他高兴不起来。(教师指板书:神情严肃 不高兴)

2、师:“我”知道父亲中彩了,自然十分高兴,但回家后为什么也“闷闷不乐”呢?

⑴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⑵引导学生读书展开进一步讨论,说说“我”的话有没有道理。

预设学生观点:

①“我”的话有道理,因为库伯有钱,他可能根本不需要这辆汽车,而我家穷,父亲又那么渴望汽车,我们家更需要这辆车,而且哪张彩票是中奖票,全由父亲决定,所以“我”的想法有道理。

②“我”的想法没有道理,因为不管谁有钱,谁没有钱,诚实是最重要的,诚实才是人最可宝贵的财富。

⑶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不能要。可是,年幼的“我”还不懂得这个道理,因此,“我”显得闷闷不乐。长大后,我当然明白母亲的话的含义,懂得诚实是一大笔财富的道理。所以,后来我十分高兴。(教师指板书:闷闷不乐 高兴)

3、除了父亲和“我”,母亲对于这件事的态度是怎样的呢?请学生再读文章,体会母亲的情感态度。

⑴师:大家读书知道了母亲的态度,下面我们来──表演父亲开着汽车回家与母亲见面时的场景。如果你表演得好,语气恰当,说明你体会了母亲的态度。如果你表演得好,语气恰当,说明你体会了母亲的态度。请准备一下,开始表演吧。首先由老师扮演父亲开车回家,找一位同学扮演母亲,准备一下,开始表演吧。

⑵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揣摩父亲母亲内心的想法,并让学生反复朗读母亲所说的下面这句话,体会句子含义。

⑶待学生正确表述母亲话的含义后,教师小结:

“我”家的物质财富是贫乏的,但是我家的精神财富却是丰富的。所以,“父亲中彩那天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母亲的思想,不仅影响父亲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卸下了心头上那块沉重的石头,而且教育了“我”应该怎样做人。所以,父亲打电话给库伯以后,“我们”家特别高兴。(教师指板书 特别高兴)

设计意图:情境想象和对话表演,让学生转换角色,设身处地地体会父亲母亲的内心世界,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让学生自然地体会到了母亲话的含义。

六、总结延展,明晰事理

1、通读全文,进行想象:

⑴库伯先生派人把汽车开走以后,我们全家人当时的表现怎样。

⑵如果父亲没有归还汽车,我们全家人接下来的日子会怎样。

⑶假如人们都知道了这件事的经过,大家会说些什么?

任选一题想一想,想好以后,可以写一写。

2、学生把自己写好的内容读给同桌听一听。

3、教师小结:

是的,一个人能够真诚地待人处事,就等于拥有一大笔精神财富。父亲没有留下汽车,却得到了精神的升华和道德的洗礼,他为家人作出了榜样,使子女从中受益终身。这个经济拮据的家庭得到的大笔财富就是心灵的坦荡和诚信的满足。而这种精神财富,往往比物质财富更珍贵。正如母亲所说的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齐读母亲的话,结束教学。

【执教者徐莉】

案例2:

一、创设氛围,谈话导入

1、朋友见面,大家都带来了礼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见面礼,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板书“财富”)你心目中的财富是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

2、有道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获取财富方式有哪些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中彩”及课题“中彩那天”)注意“中”字的读音。

二、初步感知,整体把握

1、中彩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相机个别指导。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鼓励学生读懂课文,把握全文的线索。

3、读了课文,你对课文的哪些地方有疑问呢?请把自己的问题写在教材的相应位置。教师巡视时注意梳理学生的疑问:

预设一:

学生提出了理解词语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简略地结合文意理解。如“拮据是生活很困难,困难到一家仅靠父亲一人工作来维持六人的生活;“梦寐以求”就是什么时候都想要,文中的意思是父亲十分想拥有一辆轿车,连做梦都想。

预设二:

学生提出了对中心句“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理解问题,教师只给予强调并指导学生读好这个句子,并让学生自由谈谈对句子的理解即可。老师暂不下结论,目的是随文再作深入理解。

如果学生还提了别的问题暂且留置,随后面的学习来穿插解决。

设计意图:要学生“文通事晓”。“文通”即扫清字词障碍,能初步读通文章。“事晓”即通过初步读文,学生能知晓文章的梗概,了解事件的背景,把握全文的大致线索。从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讲,这是一个整体入手,初步感知的阶段。

三、细读课文,用心感受

1、学生细读课文:

课文的哪些段落是写中彩那天发生的事?(3~8自然段。)

2、谁能找出中彩时“我”心情最激动的句子读一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我”的兴奋和激动。

3、和一般中彩场面比较,“我”在这个激动人心的场合发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七、八段后自己提问,自己试着回答,再交流、讨论。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父亲的道德难题。

课件出示。

⑴指导读好长句子。

⑵读这两句话你明白了什么呢?边读边想,那淡淡的K字,到底淡到什么程度?能不能读出来?

⑶在K字擦与不擦之间,他是怎么想的呢?把课文前前后后联系起来读,这是个很好的读书习惯。

4、师小结:

看来,这辆小汽车的“留”和“还”都有理由, 这就是爸爸的道德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一重点句子的理解,明白父亲的道德难题难在何处;同时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同时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激情辩论,突破难点

师:在父亲的脑海里,仿佛有两个人在争辩,一个说把汽车留给自己吧,一个说把汽车还给库伯。 请问:你是赞成哪一个观点呢?

1、根据学生的观点,分成正、反两方:

正方观点:还。

反方观点:留。

正、反两方各自合作学习,在文中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语句──从书中找出依据才有说服力,准备辩论。

2、激情辩论,联系上下文,评议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3、老师点拨,解决难点:

父亲知道,这辆车他想留,能留下来,但却不该留啊,他是怎么战胜自己的呢?

引导学生再次回扣重点句,朗读母亲说的那句话: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4、讨论:

父亲失去的是什么?得到的又是什么?

老师小结:

领走的是中奖的车子,但得到的是人情和道义,是更多真正的朋友,是心灵的宁静和快乐。这同样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是金钱所买不来的。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设计意图:辩论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读书,把书读懂了便有自己的观点,辩论才有力。同时,这是学生“理”的模糊之点,通过深入读书思考再辩论,可以使学生越来越明“父亲选择诚实”的道理是多么正确。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在“文通事晓”的基础上实现“事熟理透”的阶段。学生通过多读,实现“事熟”;通过辩论,达到“理透”。

五、统一认识,情感升华

1、自读第九段,得到汽车时父亲神情严肃,一点都高兴不起来,汽车被库伯领走后,他却显得高兴,为什么?

课件出示重点句“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让学生以读代答。注意引导读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

2、学生试着背诵这个重点句子。

3、谈谈你对财富新的认识。

4、教师总结:

这话出自“我”的母亲之口。尽管家里经济拮据,但她人穷志不穷,追求精神上更可贵的东西。在她眼里,一个人要诚实、守信用,不贪图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她也经常这样教育家里人,让他们懂得人生最重要的是诚实,讲信用,这是比物质财富更加珍贵的财富。

六、回扣全文,拓展延伸

1、请想象一下,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呢?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2、自学下列短文,用上面学到的方法自主提问,自主解疑:

早晨,天下着雨,一家早餐店门前有许多人排队买早点,我也在队伍中。

好不容易轮到我了。我收起雨伞,放在柜台边,然后迅速地买了早点,找到一个角落坐下。等匆匆填饱了肚子,我便抓起雨伞向单位赶去。

忽然,背后有人喊,似乎是喊我。“叔叔,叔叔,等一下……”我扭转头,确实是一个小姑娘在喊我。

“我可是给了早点钱的啊!”我以为她是店主的孩子,便赶紧对她申明。

“您误会了,叔叔。”她说,“你的伞拿错了。”

我连忙看自己手中的伞──蓝色的,没错啊……她却不管我说,把伞硬是塞到了我的手里:“您的伞是新的,我的伞用了很久了,快坏了。”

我们交换了伞后,彼此继续赶路。雨更大了,可是我的眼前却全是晴天。

3、分组交流,全班汇报,教师总结,结束全课。

【执教者叶林】

【总评】

读完两篇《中彩那天》教学设计,我不禁发出感叹:原来一课可以两教,殊途同归。

叶老师的教学设计,从整体感知开始,在细读环节下工夫,在辩论上期待突破,最后达到了统一认识、明晰事理、升华情感的功效。徐莉老师的教学设计,从读文看图开始,紧扣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线索,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充分体会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境,充分感受当事人的情感波澜,最后还是达到了理解课文,明晰事理的效果。这两种迥异的设计,最后都实现了相同的教学目标,这不是“殊途同归”吗?

如果我们再仔细地读两份教学设计,就能发现两篇教学设计的思路和策略虽不相同,但都有一条或明或暗的教学设计线索,这大概也算“殊途同归”吧。

徐莉老师的设计抓住人物的情感,以情感为主线,以矛盾来串联,有条不紊地组织起了全文的教学环节。

而叶林老师备课遵循的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发展顺序。她先让学生理解生词,为读同课文扫清障碍,实现“文通”的目标;再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接着又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来朗读,使学生熟读课文,实现“事熟”的目标;学生在充分熟读的过程中,自然产生了诸多的疑问,于是教师自然地引导学生归纳出了辩论话题,学生在激情论辨的过程中,逐渐明晰了文章的道理,从而实现“理透”的目标。“文通”“事熟”“理透”这几大环节是环环紧扣不可超越的。“文通”是基础。学生学习,应该先能读通课文。如果字不会人,词不能理解,句不能通,要理解文意肯定困难。“事熟”是重点。仅仅读通了文章是不够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读得流利,读得熟练,在熟读中自然熟悉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透”是关键。我们学习课文,不能只是知道一些故事,而是应该学会在故事中有感悟,有收获,有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学生透彻地明了其中之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关键。

因此,“文通”“事熟”“理透”的教学设计线索,它反映的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的是学生发展提高的学习顺序性,当然也反映了教学设计的逻辑性。

我们常见到这样的课,教师安排了很多环节,但各个环节之间联系不大,即使有许多闪光的环节,也如孤零零的珍珠散落于地,让人十分惋惜。这样的课,常被人称说为“是散的”“缺乏整体感”。其实,如何不散,如何具有整体感并不复杂,只要将这些珍珠通过一根线来串联就可以了。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善于找到这样的恰当的“线”,并通过这根“线”把各个教学环节组织起来,使教学设计有序有机,成为整体。从这一点来说,这两篇教学设计是否可以给我们一点儿启示呢?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