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注重素质 培养能力──《桂林山水》教学体会

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安江二完小 肖 雁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四年级下册 > 桂林山水 > 注重素质 培养能力──《桂林山水》教学体会

当代科技、生产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国民素质不仅是高级人才培养和高科技发展的前提,而且是各层次人才培养和应用科学技术的基础,国民素质成为决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而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抓好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各种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抓住机会,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整体功能,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中谈点滴体会。

《桂林山水》是小学语文的一篇看图学文,由一幅山水画和一篇文字优美的短文组成,课文抓住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指导学生学习时,不仅要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还要着重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即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整个教学中,我运用情境教学法,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作品描绘的意境之中。

一、凭借情境,理解词句,训练语言

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一些老师常常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解词释句,把课文讲得支离破碎,学生也感到索然无味。在《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中,对漓江水“静”、“清”、“绿”这个排比句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并懂得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我采用比较的方法,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非说不可的问题,即“漓江的水真清啊!真静啊!真绿啊!”让学生讨论体会老师写的和书上写的哪种好呢?为什么?通过思考,学生有的说,老师说的不好,说得太空洞了,只说了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究竟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静到什么程度,别人听了一点也不明白。有的说,书上写的好,具体写出了漓江水清、水绿、水静。还有的说,书上写得形象,作者用“无瑕的翡翠”来比喻漓江的水,使我们不但看到了漓江水的颜色,还感觉到了水的光波。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既理解了“无瑕”、“翡翠”的意思,又知道了作者是怎样把“水”写具体的。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观察、理解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二、启发引导,主动参与,培养能力

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的突出点在于教育的目的不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具有各种能力的人才。这反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主动地去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去养成自己的良好素质。因此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导”,是引导学生从所学知识中去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时一开始,就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都产生了想去饱览祖国名山秀水的愿望;这时我板书课题,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好吗?学生感到十分新奇,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屏幕出示桂林山水图片,结合文字,引导学生去把握全文内容,去学词学句学篇,让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教学桂林山的特点时,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启发想象桂林山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形状,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指导方法,掌握钥匙,提高素质

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掌握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这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十分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看图,重点放在怎样观察上;学文,重点放在怎样理解上。看图时,训练学生明确观察点(在漓江的船上);讲求观察顺序(由近及远,先水后山,再小舟、竹筏、树木、花草等);强调要细致具体,看清每一景物的形状、颜色、特点及空间位置,要求看得准确,看得完整,每一观察都紧扣课文。学文时,先重点指导学生分析,理解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第二课时接着引导学生回忆学习的过程,进而帮助他们总结了“读、想、找、议、悟”的读书方法。然后利用这样的方法去分析、理解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教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这就使学生的读写基本功在训练中得到了巩固,提高了学生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总之,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小学基础教育工作者,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的职责。我们不能单纯只以分数作为衡量自己教学质量的标准,而要树立着眼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求索,大胆创造,为社国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