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杂谈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六年级下册 > 十六年前的回忆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杂谈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南区实验小学巫源源】

〖再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优化教学氛围,创造合作环境〗

合作教学是以集体教学为主,兼补充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的形式,一般以两人组或四人组为单位,采用分小组互助合作的方式,具体开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合作过程。这种合作,不仅能使学生取长补短,获得1+1>2的整体学习效应,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合作等优良品质。

如在执教《十六年前的回忆》时,为了便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教师将班级小组调整为四人小组或六人小组,以方便学生之间的合作,同时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合作的宽松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会读书,发展语言的同时塑造健全人格。

【湖北省恩施市建始县实验小学唐开菊】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有效读悟──促学·形式多样丰富“悟”的内涵·提问的层次性深化悟〗

人们认识事物都是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指导学生阅读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所以,设计提问时,也要注意由浅入深,层次分明。

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我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提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当学生再次读课文时,我又提问:把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段划下来写下你的读书体会?当学生再次读文时,我又提问:文中哪些句、段写的是李大钊?你从这些句、段中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依照学生对课文的认知多少由浅入深地设计问题,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书,层层深入,越读越有味,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提高了独立阅读能力。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白家山中心小学杨耀军】

〖教学反思到底要反思些什么·德育过程的反思〗

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传授知识与育人相结合的过程,两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不可分割。如果舍弃了育人,那学知等于失去了灵魂,如果舍弃了学知,那育人也就失去了依托。所以我认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切莫忘了育人。

比如指导学生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己学会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概括段意,分析理解课文难句含义,学习倒叙和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归纳文中主人公李大钊的品质,学习他那英勇顽强,不屈不挠,从容镇定,处变不惊意志,学习他忠于人民,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或者教导学生不怕困难,有耐心,有毅力,或者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开拓未来,或者鼓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品德教育,从而使教学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

【陕西省汉中市汉中师范附属小学温侠】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从写作手法入手〗

新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应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这其实就是让阅读教学为学生作文作铺垫。

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任务: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作者是怎样表现的?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写作手法。学生通过阅读不难理解:李大钊是一位对革命事业忠贞不屈的人。作者主要是通过典型事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来体现的。为了突出强调文中的对比手法,我抓住这样一段话:“父亲是很慈祥的。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可以这一次不知为什么,父亲尽这样含糊地回答了我。”引导学生认识作者此处运用对比的手法,旨在突出父亲当时心中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担忧,突出父亲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接着我又让学生用对比的眼光自读父亲被捕时的内容,通过对比父亲、敌人、我的不同表现,认识李大钊处变不惊、大义凛然的光辉形象。旨在加强学生对对比手法的认识和理解。待学完全文之后,我布置了这样的小练笔:文中对于李大钊在刑场上的内容并没有写出来,你能不能根据文中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想象李大钊在刑场上的情景。可以试着运用对比的手法。此刻同学们的内心被李大钊崇高的精神所感染,创作热情高涨,再加之原文内容作基础,为他们的想象提供了依据,其结果练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李大钊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稳步走上绞刑台,他深情地环视了一下四周的苍山绿岭,接着面向前来送行的悲痛的人群,庄严而坚定的宣告:‘共产主义事业在全世界,在中国必将取得光荣的胜利!’……‘快!快!快行刑!’法官惊恐地喊,‘别让他再说了!’……”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义堂中心小学王祖寅刘宗杰】

〖谈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采取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阅读提示,使学生有目的地去进行阅读。阅读时,养成手脑并用的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利用工具书和各种资料认真钻研课文,边读课文边在书上评点、批注;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认识、见解,还可以同桌或小组进行讨论,对于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记下来,教师根据情况进行不同形式的解答。

如学生在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时,通过阅读课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李大钊被捕时,他手里有枪,为什么不反抗?”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了:李大钊和他的家人都被包围了,如果李大钊要反抗,他的家人会受到伤害,李大钊是为了不使家人受害而没有反抗的。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团林乡中心小学吉秀欣】

〖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浅见·为什么要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

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是促进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之后,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从文字运用的角度、词汇和句法结构所提供的叙述意义上,对课文做深一步的解读。如此方能够使学生 深刻理解作者写作方法和技巧,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对于语言文字表达训练,从单个字词和篇章结构这两个视角切入,才能达到强化的目的, 促进学生读与写的迅速提高。

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内在机理。

为了理解才进行阅读,理解是主体对客体的基本诉求,也是阅读的目的。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仅要充分理解课文的“内容”──语言所负载的思想内涵,同时也要充分理解课文的“形式”──语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从哲学的角度说,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就文章而言,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才能达到为文的最高境界。这里就有了对学生的阅读提出的不可偏废的要求,即对形式和内容的双向理解。

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感受,就是学生对他所阅读的课文内容,能够达到“认知”的程度,已属不易,教师不必要求他们心领神会、刻骨铭心地“吃透”“理解”。作为少年儿童,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力毕竟有限,尤其是自身以外的社会事物,更难身同感受。正如吕淑湘先生所说:“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位置”。这表明,语文教学,着重于形式方面的理解,是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 练的侧重点。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篇课文,内容是作者回忆了父亲为革命事业被敌人杀害的过程,歌颂了李大钊不顾个人生死的高尚精神、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学生在阅读中,对内容即文中的人和事是认识的,但理解却不一定达到某种深度,甚至出于对革命者的同情,还提出许多疑问,认为如果这样就不至于那样等等。而对于课文内容的表达形式、结构方式,只要稍加指点、揭示,学生即刻就会明了。如课文的开头写1927年4月28日是李大钊的被害日,结尾则以“昨天是4月28日”相呼应。这也是回忆往事作文惯常的形式之一。对这种表达形式,学生一旦发现,马上就能理解和运用。相对于内容,恰恰是由于作者特定的表达形式,使“4月28日”这一天令人难忘,难忘对敌人的恨,难忘李大钊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生动形象。这就显示出,对课文形式的理解,会反过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如果一味强调对内容的理解,往往欲速不达,适得其反。对于小学生 的心理承受力来说,形式比内容更易于被接纳。

【重庆市忠县官坝镇中心小学苟印安】

〖构建网络辅助平台优化小语阅读教学·它是培养学生阅读品质的“催化剂”·认读品质的培养〗

也就是记认文字符号的能力和正确流利地把语句读出来的能力。这是深入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在计算机的参与下,文字符号和课文语句可以进行再加工,或文字与画面结合,或文字与声音结合,或文字、声音、画面(包含动态、静态的)三者结合。

比如我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讲读课文时,在第一课时就要想要学生能较快地识记本课的14个生字和正确读写新词,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既浪费时间,又不能培养学生灵活记忆的方法,但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用不同的符号,再结合课外语句在屏幕中展示出来,同时还可以配以适当的背景画面,这样增强了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既易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保持较高、较久的注意力,较快的识记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同时也促使学生能较快地了解课外的大意,形成良好的朗读、默读的习惯,能通过文字了解文章表面的直接的意义,具有良好的认读品质。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三道街小学方晓敏】

〖在“空白”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阅读中发现“空白”〗

文中有“空白”,但是只有经过深入细致地阅读之后,方能发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给予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章以及标点等方面去发现“空白”。

比如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学生提出:“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什么时候又出去了。父亲究竟忙什么?”“父亲怎么知道阎振三被抓的?”“为什么父亲没有戴眼镜,而且头发乱蓬蓬的?”等。

【江苏省张家港市兆丰实验小学宋卫群】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的实践与反思·“我”的眼里有个你──学生·有你──课堂才自主〗

眼中装有学生,作为教师,会时时想着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给学生自主权,创造权,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适应我们。以前教新课时,喜欢自作主张地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背景资料,哪怕有的内容学生根本就听不懂,自己找资料很辛苦,而实际效果又不佳。以后慢慢地让学生预习,课堂前奏变成学生预习成果的展示。实践证明,学生带着充分的准备走进课堂,教师本应要讲的内容学生基本能讲到,有些没准备讲的内容也可能被学生涉及,关键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一举多得,教师何不落个轻松潇洒呢?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习惯把一些重点段落和句子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这种喂养式的教学一直把学生保护在自己的身边,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我试图让学生用“读一读有关段落,找一找感兴趣的句子,想一想句子表达的意思,议一议不大明白的问题,说一说自己的理解”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学生神气地说着:“我是这样理解的”“我们讨论的是这个句子”“我研究的是一个‘望’字,父亲望了望我们,这‘望’意味深长,看得出他对我们非常的关心;他要母亲好好地把我们培养成人;他要我们记住这血海深仇;他要我们继承他所从事的革命事业……”而此时的教师,除了静听、欣赏、点拨和激励外,再也无须滔滔不绝了。

【江苏省丹阳市蒋墅中心小学姜玉花】

〖谈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比分析,鉴赏美〗

有人说,文学是美学,这是很有道理的,要懂得欣赏人物的形象美。语文教材中记叙了众多的优秀的人物,他们不仅行为美,而且心灵美,外貌和心灵是浑然一体的。他们的事迹是那样震撼人心,他们的形象是那么伟岸。

教学中要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这样除了能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外,还能激发他们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进而促使他们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努力追求心灵美,做美的人,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往往在比较中产生。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反动派为了逮捕一位李大钊,却派出了几十位宪兵,而且都是荷枪实弹,阵容庞大。可李大钊面对凶神恶煞的宪兵,是那么得泰然自若,大义凛然。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大钊那忠于革命,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更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派的丑恶嘴脸。教学中可抓住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进行对比,剖析美与丑、善与恶。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教师进修学校周一贯特级教师】

〖“交流”好才是真的好·交流要定“程”〗

交流是一个过程,而不应单一地急于去追求结论,甚至把凝固的结论强加给学生。所以,良好的课堂交流状态,它既是学生从不会交流到学会交流的方法掌握、提升过程,更是不同的认识相互排斥、冲撞、融合、认同的过程。课堂交流就要定位在这样的过程之中。

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在深读课文时,一位学生提出了疑问:“在那万分紧急的关头,李大钊同志有枪,可为什么不打敌人呢?”教师觉得这个问题有价值,关系到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和斗争策略,可以借此探究全文。便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可以从李大钊同志被捕的背景和当时周围的环境,以及李大钊同志的斗争策略等方面去细读课文,深入探究。”于是便有了这样的交流场景:

生1:因为李大钊的儿女在身边(读课文中的相关句子),如果与敌人打起来,会关系到儿女的生命,所以不能开枪。

师:说得有道理。但仅仅是为了这个吗?交流要全面分析才好。

生2:我觉得不光是为了他的儿女,街头更有许多无辜的群众,李大钊当然不会和敌人打起来。

师:这是重要的补充,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可是……

生3:我从李大钊在法庭上、监狱里与敌人的斗争中体会到,李大钊需要保留揭露敌人阴谋的斗争实力(读课文句子),是不甘心被敌人乱枪打死的,所以没有开枪。

生4:李大钊是共产党的领导人,他不开枪不是因为怕死,而是要活下来继续和敌人斗争到底,唤起人民大众。这从后面的课文中就可以看出来。我觉得他很有斗争策略,确实是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

师:你们能从全篇课文的整体着眼来分析问题,很好!

师:(问生1)现在,经过大家的补充交流,分析得就比较完整、深入了。你能把大家的补充一齐加进去,再来作一次具体的交流吗?

这位学生第二次交流,明显比第一次有很大提高,说得有头有尾,有理有据,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德胜小学莫迪】

〖文道结合,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认识美、体验美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念的前提与关键。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们精心挑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较为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可以说教材本身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依据。为了帮助学生认清什么是“美”,教学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你认为课文中谁最美?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经过多次这样的讨论及体会,学生脑海里对“美”就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有的同学说“李大钊同志顾全大局,他临危不惧,值得我们敬爱。”有的说“李大钊最美,因为他坚强,为了革命他把生死置之度外,在危难关头,他还设法保护妻子、儿女”还有的说“李星华也可爱,她在敌人面前勇敢机智,巧妙地保护了哥哥……”相反,同学们都说法官残暴,是非不分,他可恶,没有好下场。当学生对“美”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就趁机进行归纳总结,并进一步阐述“美”的内涵,让学生对“美”有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让学生明白“美”与“善”不可分割,“善”的东西人们常把它称为“美”。“美”有三种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社会美的核心是人,人的美包括外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只追求外表美,忽略了思想品德修养的人,哪怕他长得再美,打扮得再漂亮,他也算不上真正的美,反而还可能被人们视为丑恶。

【江苏省淮安市施河镇中心小学王国贤】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小中见大,培养学生的扩展想象力〗

扩展想象就是让学生依据语言材料中提供的已有表象或材料,对某些重点词句所表现的意境作横向的扩充,或对某些重点词句所反映的意象作纵向深掘,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会。

如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中有这样一节:“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载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逢逢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从课文内容来看,这节写我们在父亲被捕后第一次看到父亲的情形,是写看到父亲当时的样子,写了父亲的衣着和神情。要引导学生对穿棉袍未戴眼镜,乱逢逢的头发与平静慈祥的脸这两组表面看似与李大钊身份不相符的形象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敌人为了从李大钊口中得想要的信息,已经对李大钊进行了审讯,而且动了大刑,可从没戴眼镜与乱逢逢的长头发上体现出来,同时还应看到李大钊同志面对敌人的酷刑,在之前之中以及在子女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平静,这种平静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念与忠诚,而慈祥则是父亲在我们面前表现出来的一惯,既是对敌人的无比蔑视,也是对我们最生动的示范教育。

【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马桥街小学孙明】

〖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写作·理解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一篇文章的结构完整,读者读完思路清晰,印象完整。如果结构混乱,人们就会觉得含糊不清。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品,在结构上都堪称经典。比如小学课文第十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首尾呼应。开头写到“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结尾,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中间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只闪亮的小手,就往外走,后面提到“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找出这些前后呼应的句子,然后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对照同学们自己平时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有没有结构混乱的现象。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实验小学周代英】

〖浅谈文章的照应·首尾照应,即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结尾时巧妙地点上一两句〗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李大钊烈士牺牲在1927年4月28日,这是作者忘不了的日子。文章开头就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文章的结尾,作者又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这样的照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李锦秋】

〖做有心人塑健康主体·认真分析神态培养稳定情绪〗

健康的情绪是学生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克服困难,进一步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有这样一句话:“它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当讲到句时,我引导学生思考:1、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李大钊的表情安定、沉着?2、为什么他能克制自己的情绪,从中说明了什么?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