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这样把孩子带向“山的那边”──我说《在山的那边》一课

湖北省利川市文斗乡中心学校 梅文平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七年级上册 > 在山的那边 > 这样把孩子带向“山的那边”──我说《在山的那边》一课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第一课是王家新的新诗《在山的那边》。如果我教这一课,我将这样带孩子一起走向“山的那边”。

人人都有美丽的童年,童年都有过瑰丽的梦想。如何叙述孩提时代的梦?大海对于山里(内陆)的孩子有多遥远?山的那边有些什么?真有那一群美丽的蓝精灵吗?在活泼轻快的《美丽的蓝精灵》的歌声中,我可以用这样的导语开始这一首新诗的教学。

这首自由诗仅两部分,共五节,很短,字里行间充满童稚,也充满彩色的梦。老师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如果有合适的音乐配上,效果当然更好。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节奏轻快但不能快速;要有表情甚至肢体语言但不要过分夸张。比如读“──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可摸拟山“铁青着脸”,适度强调一下“我”得零分时那种惊异失落的心境,但不能过于程式化,样板戏化。这只是诗人一个欲扬先抑的低潮,读得过于低落,可能让后面无法高扬起来。

朗读完毕,可以作几句简要的提示:这首诗很浅显,叙述“我”小时候总想按照妈妈所说,到山的那边去看海,但我一次次地爬上山头,却一次次地让我失望;但我找海的信念没有失去,我一如既往地攀登、寻找,终于有一天,我看到了“雪白的海潮”,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课前已经安排学生结合课前提示、课后练习说明进行了预习,下面的时间当然就该给孩子们了。

别忙,先还是给孩子几分钟表现的时间。让各小组推荐一名阅读能力强的同学,分别朗诵一下全诗。事前强调,要根据他们各自对诗的理解,看要强调表现什么思想感情。待孩子们读完,让全班同学参与讨论。讨论是一个评价式的讨论:你认为谁读得最好?好在哪里?(后一个问题可能抽象了一些,老师有必要延伸一下:哪一个字、哪一句或者哪一段读得好?读出了什么感情?让你听出了什么感觉或感想?)在学生热烈的评比讨论中,老师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讨论重心加以引导。重心有二:一是对诗句中某些词的表面意思和深层意义的理解,比如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痴想”、“铁青着脸”、“诱惑”、“枯干”等,当然还有“种子”、“信念”、“凝成”等;二是作者爬山的个人行为和屡次翻山寻找大海的象征性意义,要通过“想望”、“幻想”、“失望”、“相信”、“有一天”、“一次又一次”、“又一次次”、“一次次”等词语,体会诗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执著精神,把诗人对“海”的找寻幻化成为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其间,自然不能离开一次一次地反复朗读,或一句,或一节,或一段。诗歌不厌百回读,通过反复朗读,才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实现深层次的理解。

当然还得注意一个细节,评比讨论的目的不在评比,不要把重心落在对几个学生的朗读能力排座次上面。关键是要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一点一点地理解诗歌,把诗人的感受化作自己的生活体验。这后一点非常重要,这是现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物我相融,物我两忘,培养学生智商的同时,潜移默化滋养学生的情商!到这里,学生们自然就比较容易理解诗中“山”与“海”是什么意思了,“用信念凝成的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海。作者写山的那边,目的就是表现他对信念的执著,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他那不停跋涉、不懈追求的生活和人生。

下一步就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对某一事物的向往如何化成生活感受,哲理式的人生追求?课堂上当然不能这么说。可以用这样的话语引入:同学们一定像诗人一样有过“痴想”,也做过各种各样的梦,你现在记忆最深的梦是什么?去追过这样的梦没有?你是怎样在追?追到了没有?打算现在放弃还是继续追下去?……这个引言一定能让课堂上炸开锅,学生们再次进入“你一言我一语”的热烈交流之中。

快下课了。课文如果草草收场,显然就会如诗一样缺乏韵味。不妨给孩子们一个逆向思维训练:诗人不断探索几经周折终于看到了海,面对了一个“全新世界”;如果你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历经坎坷和曲折,你心中的“大海”仍然遥遥无踪,甚至出现在你面前的不是大海而是沙漠戈壁,你将如何面对呢?就如课后练习三所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在这个意义上,安排孩子们进行写作练习,在熟读背诵课文的前提下,围绕“寻梦”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命题写一篇作文。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