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淡极始知花更艳──让学生学会欣赏“平淡文字”

重庆市外国语学校 王君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八年级下册 > 第一单元 > 淡极始知花更艳──让学生学会欣赏“平淡文字”

确定一篇教材的难度值有时是很富戏剧性的,因为课堂教学的梯度许多时候往往和教材本身的难度无关。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文字晦涩,修辞华丽的《藤野先生》、《列夫·托尔斯泰》等并不难教,因为这样的课文处处可讲处处能讲,教师启发得兴致勃勃,学生学得也有声有色。比较难处理的倒是文字浅显,故事简单,表情直接的《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这样的文章宛如大白话一般,学生一读就懂,教师反而会很棘手。因为人生经历和生活阅历的欠缺,要让学生品味出“平淡中的不平淡”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怎么办?除了加大背景渲染情感熏陶等外力支持,最好的办法还是老老实实回归文本,在领略语言之妙上狠下功夫。以语言为抓手为跳板,导引学生一步步登堂入室。

如何化“平淡”为神奇?有一些方法可用,比如:变简为丰,变平为曲,变隐为显。

以胡适的《我的母亲》为例:

变简为丰:从最不精心的叙事中找到联想想象的突破点:

学生谈母亲对我的教之严,一般不会遗漏一件事情,原文中是这样表达的: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情,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遗憾的是学生对此事件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母亲对我要求的严格上。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文字的意蕴就完全没有出来,母亲的形象明晰而不生动。于是,我总要在这个地方提醒学生停下来,让他们反复阅读“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这句话。学生开始总是很疑惑的,因为这句话粗粗看来没有难点,也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地方。我于是引导学生想象:母亲到底坐了多久了,母亲会怎样坐?还有文中那个“从”字会让你想到一些什么。这样一琢磨味道就出来了,学生慢慢地就能谈出一些感受。比如他们想象到了母亲每天一大早起来,深情地坐在我的窗前凝视着我,此刻,母亲脸上的表情,母亲的温柔的满怀希望和爱的眼神,母亲的身姿动作,母亲的心情等等。那个“从”字更是撩起了同学们的激情,他们说母亲一定是天天如此地等待儿子醒来,而年幼的儿子却是从来懵然无知,成年后的胡适在写这个细节的时候,一定会感慨万端情感难以自抑。

这句话读到这个份上,也就不再平淡了,学生的体会也就上了一个层次。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又比如学生谈到母亲为我舔病眼这件事情的时候,也往往浅尝辄止,停留在“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一事实的叙述上,至多也就是还能品一下“真”的意味儿。这当然不够,我便提醒学生注意前一句“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上,我启发学生,“有一天夜里”和“叫醒”会让你联想到些什么?作者的母亲难道不可以在光线更好的白天为我舔病眼吗?这样一提示,学生一下子就“醒”了。他们说这些词语让他们想到了母亲多少个夜里的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想到了母亲整夜整夜的“又悔又急”,还有孩子深情地描绘了母亲终于无法抑止自己的心痛毅然起床小心翼翼地叫醒我的场面。这样一拓展,文字的味道,作者的情感也就出来了。

变直为曲:前后比较,左右勾连,克服直线思维的习惯:

文中有一件事情是说我因为说粗话受到母亲责打,学生也还是蜻蜓点水一般掠过,泛泛地分析说这事情表达了母亲对我要求的严格。这当然就还游离在文本的表面。我扭住不放,要他们好好体会一下文中对母亲的仅有一句的描绘“她气得坐着发抖”。孩子们开始很茫然,只能说到母亲对我的品行非常看重。我进一步点拨,这里母亲的形象和整篇文章中母亲的形象有什么矛盾?从这个矛盾点你如何看母亲?点到这个份上,很多学生就恍然大悟了。有一个学生谈得特别好,她说从全文来看,母亲是个很大度温和仁慈庄重的当家人,她还举出一些例子来证明,比如说母亲受了嫂子们的气不能忍受了,也只是“轻轻地哭一场”,还“不骂一个人”,“只是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的苦命”,在不争气的大哥引了一大堆债主在年关的时候压门时,她也能做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端庄坚韧的母亲却“气得发抖”,确实耐人寻味。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一下子就把这个“气”给拓展开来了。他们说这里有对儿子的伤心失望的气,有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气,有对未来迷惘的气,有不能忍受却必须忍受的气……这里的“发抖”,既有对儿子的痛心,更多的是情到悲处自然鸣,是前尘往事涌到心头后一次咬紧牙关的发泄。外表坚强的母亲,也只有在人后,在晚上,在自己年幼的亲生儿子前面,才能在悲极之下发泄一下作为女人的软弱和痛楚啊!

文字剖析到这个份上,母亲的形象就非常立体而丰满,而不是一个概念式的“严父慈母”型高大全形象了。我也从学生闪闪发光的眸子中,和他们一起享受到了超越平淡之后的阅读快感。

变隐为显:在最不经意处敲打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我的母亲》的结尾也是极为自然和朴实的,这和一般写母亲的文字不一样,直到最后一笔,作者也还是很冷静很理性,这让孩子们觉得很不够味,很不到位。一个学生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后我表扬了他的坦率,然后我便提议和大家伙一起探究一下这结尾是不是过于“淡”了。反复一指导朗读,味儿就出来了。学生完全能抓住“一丝一毫”、“一点点”这些表示数量的词语,还能把握反复出现的三个“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能回溯前文,把那个很淡很淡的“混”字也抓出来。这样一思考文字的合力就形成了。作者越谦逊,用词越谨慎,对自己的成就越避而不说,对母亲的感激就越深厚,读者的体验就越微妙而蕴藉。人品文品都在这些绝不煽情的文字中了。

总之,曹雪芹的一句咏菊诗说得好“淡极始知花更艳”,平淡文更能显现教师钻研教材和把握教材的能力,平淡文更能培养学生见微知著探究品味的习惯。告诉学生,仅仅只读故事是不够的,就文本而言,一词一句总关情。不让思维停步,深入平淡,把躲在文字背后的东西,埋在文字下面的东西,飘在文字上空的东西,拽出来,挖出来,让它生根开花结果,学生自然就能渐渐融入“平淡天地”,必然会慢慢发现:真正的好境界是天高云淡。这是作文的一种至高境界,也是为人的一种至高境界。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