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杨修之死》教学杂谈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九年级上册 > 杨修之死 > 《杨修之死》教学杂谈

【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杨聪】

〖“深度体验”式语文的三重品格〗

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的解读主要流行以下两种文化视点:一种主流的观点是“小聪明”说,他们认为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显然是源于韬光养晦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一种认为杨修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这主要是源于现代心理学的有关理念。以上解读肯定有它的合理性。然而,我想说,如果我们通过《杨修之死》传达给学生的是这样一些信息,我不知道他们长大后会给我们创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小说中的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显然与韬光养晦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是格格格不入的。如果我们仍然站在韬光养晦的文化立场来审视杨修,那么杨修的举止无疑自取灭亡,令人费解。

然而,随着社会的逐步开放和多元,这种缘于人治社会的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越来越显示出其负面的影响。

林语堂早在《中国人之聪明》一文中指出:“中国人之聪明,即以聪明抹杀聪明之聪明。聪明糊涂合一之论,极聪明之论也。仅见之吾国,而未见之西方。此种崇拜糊涂主义……盖老奸巨猾之哲学无疑。盖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只因此一着,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之文明。”语堂先生可谓一语中的,直击“韬光养晦”之痛处。

因此,我在教学《杨修之死》这篇小说的时候,首先尊重学生的解读,然后再慢慢引导学生反思这种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最后再来重新审视杨修的“放旷”,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可以选择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然而我们不应该鄙弃甚至打击那些才华外显、放旷直言之人。其意在帮助学生建构起一种“没有宽容就没有未来”的文化心态。

笔者在执教《杨修之死》时为了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深入体验文本,我紧紧抓住“历史小说”这一文体特征,介入历史背景,让学生明白历史上的杨修并非全是文中所写的那样,于是追问:作者为何这样写?其意在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推测,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让学生的思维从发散中走向深入,从而培养学生从小说故事的表层去探究故事背后隐含的深层思想的思维习惯。在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再介入作者的身世(元末明初小说家,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从而让学生明白:罗贯中写杨修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写自己,在杨修身上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悲 ,人才遭弃之痛。

在教学《杨修之死》时,我意在引导学生对杨修形象进行重新定位,理解杨修真实坦荡笔立天地的理想人格。杨修没有被世俗的活命观遮蔽了双眼,而是一个生活在理想中的人。你能说杨修的情怀不是诗性的吗?“诗”有着太多的内涵,真实纯净张扬理想应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学生如果理解了杨修,就能浸润和激活他们的“诗性情怀”。

【重庆市忠县石宝中学刘芳】

〖提问──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的金钥匙·阶梯式提问〗

有时候几个问题联成一个整体,每个问题是一级台阶;或者前面问题是后面问题的准备,后面问题是前面问题的发展或者前面材料是后面问题的原因,后面问题是前面材料的结果。这时用阶梯式提问,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程序性,对于培养学生前后联系思考问题的习惯,使之沿着某个方向深入探讨,以获得某个问题本质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好处。

教学《杨修之死》一文时,我根据课题引导学生提出几个他们想知道的问题;杨修是谁?谁杀了杨修?杨修犯了何罪?学生认真看完一遍课文后,轻而易举地答对了。我跟着发出关键一问?杨修的“惑乱军心罪”能成立吗?有学生依据“今乃借惑乱军心罪杀之”极力否认。为了让学生明确曹杨二人均有责任,我又问了二个问题:如果杨修投入刘备军中,会死吗?爱才如命、唯才是用的曹操为何因一个口号引发的小事杀了才智过人的杨修?学生随即投入了紧张的阅读和讨论中,最后终于明确了:是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妒贤嫉能合力杀了杨修!这几个问题层层铺开,环环相扣,随着一个个“扣子”的解开,学生对文章内容便彻底明白了。

【湖南省浏阳市关口中学任小红】

〖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多媒体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容量巨大〗

宽带网的广告语“光的速度,海的容量”一点也不错,我们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所需资源可以用成语“呼风唤雨”来形容,要啥有啥。教学《杨修之死》则可以将画面切换到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相关剧情中,再现三国时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感悟人物形象的塑造含义。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突破时空的界限。

【广东省广州市第七中学弓延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互动学习模式·协作互动学习〗

基本方式有小组协作互动、大班协作互动。方法是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使每个学生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其间,学生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教师作为帮助者、促进者,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通过及时的调控、画龙点睛的点拨,帮助学生形成更有序、有效的意义建构。教师还要设法将问题—步步引向深入,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但不代替学生思考,而是启发诱导他们自己去发现规律,去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

随着课堂活动的展开,师生、生生彼此都在交流和撞击中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通过引发创新灵感的火花,感受到创新所带来的快乐。比如教《杨修之死》一课,有个学生在大多数同学根据课文前几个小故事一致认为,杨修是因没遇上贤主,以致因才遭嫉,最终被杀时,大胆提出这种看法不全面。他认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曾多次感慨“知我者,郭公也”,郭公,指的是郭嘉,曹操很重用他。为什么对郭嘉就不“忌”、“恶”,甚至起杀心呢?可见,杨修并非是因才遭嫉,而是因为他只是卖弄小聪明,没能在行军打仗上真正帮到曹操。他的死,曹操实在不该负主要责任。这个学生新颖的观点,对所有同学乃至老师都是一个启发,进而使大家加深了对“杨修之死主要是性格上的弱点所引致”的认识。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互动学习模式·深化拓展互动〗

丰富课后练习内容,通过课内知识的延伸,拓展学习空间,达成学生最终的意义建构。如学完《杨修之死》后,可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围绕该课内容自选角度,写一篇小论文。参考题目可以是《我看杨修之死》《假如杨修在刘备手下》《杨修之死带给我们的启示》等。

【浙江省台州市双语学校许平】

〖跳起创新生活的“华尔兹”·创新课堂教学〗

佛家有诗云:些微方寸千般态,几许灵根百样花。语文教学何尝不如此,每一课的教学,都会因教师的不同而异,因学生的不同而异,因环境不同而异。创新语文课堂教学,不但是为了这一课,也是为了学生的生活。语文教学是流动的水,如果学生“动”起来了,那么课堂内外,那一次次预约的精彩,那一次次不期的邂逅,那一次次悄然的融合,那一次次澎湃的碰撞,必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杨修之死》,我们开展了“闯三国迷宫”活动。这活动其实就是各组来个“三国知识大比拼”。活动共设五个项目,分别是猜灯谜,说成语,听唱腔猜戏名,歇后语大观,人名地名知多少。闯迷宫开始,首先是猜灯谜,我出题:“中华强盛,打《三国演义》里的一人名。”话音刚落,第4组的徐华同学“霍”地站起来,大声叫道:“华雄。”徐华出口就中,为第4组先拔头筹,其组员很是兴奋,而其他组同学的脸掠过一丝失落。到猜名时,我叫各组派代表上讲台,站在各自的地盘,面对黑板,听题写答。“曹操出生地,在现在的哪个省?”有人写浙江,有人写北京,有人写四川,有人写云南,有人写广东,有人写河北。台下,许多人在急匆匆地翻书。忽一人大呼“安徽、安徽”,于是台上的6人赶紧用手涂擦,都写上“安徽”……这堂课紧张激烈,活泼有趣,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四川省泸州市天立国际学校杨骥】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空白艺术·教学流程巧空白〗

课堂教学都有一套独特的教学结构和体现教学活动逻辑过程的操作顺序。教学过程就是按照时间流程从逻辑上展开的各个教学步骤。“踏花归来马蹄香”,是有名的留白之作,目的是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老师讲课也应如此,在细针密线、鞭辟入理的同时,要充分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就是教学流程上的“留白”。

在《杨修之死》的拓展延伸中,我给学生这样设计:

结合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该怎么做?请深思。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重用。

学生深思后,在本课的知识学习之外,更学会了一种为人处事的道理。这样又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德育教育。

【安徽省桐城市双港镇白果初中王悠也】

〖谈谈怎样上活语文课·巧用悬念〗

根据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还可通过设置悬念,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悬念能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种期待情境,产生学习兴趣和急于求知的紧迫心情。如教学《杨修之死》一文,可先提出“杨修聪颖过人,又正值曹操用人之际,却为何被曹操所杀”的问题来设置悬念,由此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描写杨修的七个事件,弄清曹操对杨修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忌之”──“恶之”──“愈恶之”──“大怒”,最后因“鸡肋”之意被杨修揭破而杀之。从而使学生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一是杨修能摸透曹操心思,曹操嫉妒他的才能;二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置军纪于不顾,被杀是咎由自取;三是由于杨修已卷入曹丕与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这样导入新课,先声夺人,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激起学生强烈的“乐学、乐知”的欲望。

一个精彩而成功的悬念能达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最佳教学境界,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觉得兴趣盎然。

【天津市蓟县东二营乡中学胡艳超】

〖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辩论观点,抛砖引玉〗

许多课文都存在不同的观点与见解,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文的特点,组织全班进行讨论后,展开辩论。在教《杨修之死》时,关于杨修之死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是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第二种是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学生对两种观点互相辩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各抒己见,引出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及历来对曹操的评论和曹操的其他言行来分析杨修之死的前因后果。从而调动学生对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丰富了学生们的历史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第一中学王凤英】

〖问题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巧用·发问要活〗

利用矛盾激活是指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出现的有思维探讨价值的矛盾性问题激活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设计实施之间总是存在着距离,课堂中常常出现教者设想和意料之外的情况,还会遇到学生的种种质疑和问难。这些问题有的是教者备课时忽略的,有的是教学深化过程中产生的,其中必不乏智慧的火花、独到的见地。教者应凭借对教材的通透了解和对教学活动的熟练驾驭,机智地随机判断、选择、调拨,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适时利用,以推动教学向深度广度演进。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杨修之死》一文时,不以“才”字为线索(“才”──有才与忌才──乃是一条性格线,直通教学重点),而偏以“死”字为轴心(环境教学重点)展开讨论,扩大了讨论空间和训练容量。当探讨逐渐趋于“身死因才误”(杨修有才与曹操忌才乃杨修死因)结论时,一学生提出异议,认为这个结论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他说,曹操一向爱才重才,为了留住关羽不惜一个个大将被杀却不肯将其伤害;徐庶有才,进曹营后虽一言不发也未遭杀戮。由于曹操广泛罗致收纳人才,曹营中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说曹操是因为忌恨杨修有才而将其杀害是说不通的。这个将怀疑直指教参的分析和教师的教学设计的质疑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十分具有挑战意味!对此,教师当机立断,顺势把讨论推向一个新的矛盾漩涡:曹操到底忌才还是爱才?如系爱才,那么爱才的曹操为什么杀死有才的杨修?杨修身死是因为有才吗?……经教师如此一番点火煽风,推波助澜,课堂讨论异常活跃,不惟作为教学重点的人物性格瓜熟蒂落,而且事实上等于完成了作为训练重点的故事复述,效果很好,而且是多方面的。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桠溪中学陈明珠】

〖运用多种渠道,挖掘文言知识,培养文言兴趣〗

文言文的教学不是孤立的,教者应该合理运用与文言文相关联的多种渠道,挖掘文言知识,利用各种渠道的丰富多样性,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首先,明清时期的半文半白通俗小说中蕴涵着较丰富的文言知识。文言文中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句法和语法均能在这类小说中发现他们的踪迹,此类文,语言通俗易懂,联系上下文能揣摩所含生僻词的含义,又因为故事性较强,能激发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因而重视此类文的教学及课外名著的广泛阅读,对文言文的教学会起到促进作用。

下面以《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的一段文字略加分析: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在这段文字中包含着较为丰富的文言文知识,如:人称代词,吾、汝、君;代词,之、其;连词:而;否定副词,勿、非;其他还有“左右、切勿、佯、乃、恶”等词汇。此类文的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积累一些基本文言词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文言文理解水平的提高。

其次,成语教学中也包含着较丰富的文言知识,通过对成语的学习、理解和运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很多成语都包含着古代故事(叶公好龙)或出自古代故事(比肩继踵);二是成语中保留着大量文言词汇的意义,如;举国欢庆(全);莫名其妙(说出);狐假虎威(借助);三思而行(承接关系的连词);三是成语中也反应了文言文中的常见语法:如何罪之有(疑问代词“何罪”作宾语前置);岁不我与、时不我待(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最后,诵读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感情的诵读,因为诵读是对文本内在情感的有声再现;另一反面,诵读又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情感,培养语感。正确的句读是正确理解的体现,如“苔痕上阶绿”不能读成“苔痕上/阶绿”,而应读成“苔痕/上阶/绿”,因为句中的上不是表方位的,而是表示“爬上(台阶)”的意思,是动词。

文言文教学是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内容的继承,在教法上我们必须把握时代命脉,体现新课改精神,使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让灿烂的祖国古代文学之花在当今社会繁花似锦。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县第三中学韩秀华】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初探·联系实际,深刻反思〗

我在教学《杨修之死》一文时,让学生分析了杨修的性格:他恃才旷放,依仗自己的才能而不拘礼俗,凭自己的聪明才智,狂妄轻率,耍小聪明无视他人的存在,最终遭到杀身之祸。接着我提出思考:“从杨修之死中,我们青少年该明白些什么呢?”有的同学说:“我由此想到了独生子女,有些独生子女唯我独尊,自私冷漠,缺乏爱心,有的人成绩优秀,便傲视他人,轻视师长,这就是一种‘人格障碍’。缺乏调节情感活动和行为活动能力,从而表现出放荡不羁,缺乏自制力的倾向”。我顺势引导学生:“做人应有健康的人格,要有一颗平常心,要学会给予他人帮助,学会与人相处,不能耍小聪明,不尊重他人,这样杨修的悲剧便不会重演。”我深深地感到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深刻反思,因势利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有很大影响。

【广东省佛山市第十四中学吴丽霞】

〖以趣激情以情激思以思焕创·通过问题争辩诱发兴趣〗

众所周知,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语文的多义性、丰富性决定了语文教育是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为教师、学生提供了创造的动力和空间。语文教学不能“满堂灌”要为学生创建一个自由辩论的舞台,抓住疑点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在问题争辩中明辨是非曲直,追求真知灼见。如《杨修之死》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曹操的人物形象时,不能把现成结论塞给学生,而引导学生抓住焦点问题引发讨论,通过“园门阔”、“一合酥”、“梦中杀人”、“试才干”、“作答教”几件事来认识曹操的阴险虚伪的形象。而杨修死后曹操厚葬杨修,是因杨修的分析和预见正确,为自己杀修而后悔,还是掩饰自己的杀修之心的阴险虚伪呢?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这种教法有利于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空间,创新思维火花在争辩中随时都会闪烁。

【湖北省汉川市高级中学王良芬】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四法·析题导入法〗

即通过分析课文标题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如在教《杨修之死》这课时,我先板书课题,然后问学生:课题是什么结构?(偏正结构)它的中心语是什么?(死)杨修是怎么死的?他为什么会死?他的死说明什么问题?通过这种环环相扣的析题,学生思维便迅速指向课文的内容和核心,这样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湖北省宜都市枝城西湖中学凌维维】

〖语文课堂教学改进总结·教师注重激活学生的灵活性〗

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把学升真正纳入到一种民主,平等,理解,双向的失声关系之中,在这种关系中,学生可以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就与价值体验。例如在上《杨修之死》时,我问学生,杨修的死,你认为责任在谁?学生争论纷纷,有的说责任在曹操,因为他太妒贤忌能,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有的说责任在杨修,因为杨修太恃才放旷,好卖弄自己的才华,是咎由自取;有的说是因为杨修卷入到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中了……争论得非常热烈。正是因为这种教学互动,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激活了学生的灵活性,使学生潜在的灵活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都能良好的体现出来。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育人的目的是“令其独行,不再翼护”,只有当学生在灵活的学习中逐步达到高素质,这样的目的才能达到。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第二中学孟凡丽】

〖语文教学中的“活水”〗

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或采用复述、讲故事、讨论等方法使教学活动形象起来。

《杨修之死》中的人物性格多有争执,我们可以结合历来对曹操的评论和曹操的其他言行加以讨论,各抒已见。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活动,可集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思维及口语表达活动。这样容易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乐学,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崔晓光】

〖让阅读教学“个性”飞扬·构建自己的认识体系〗

中国人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西方人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在阅读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个性色彩,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应在与文本的平等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认识体系。这是张扬个性的需要,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需要,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从案例中我们可以明晰的看出,在美国教师引导下,学生得出了许多个性化的认识。如:后妈也是好人;朋友很重要;没有爱不可怕……使文章的主题呈现出多样化。

为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张扬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林黛玉”,读出自己的“哈姆雷特”,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决不能置学生的个性体验于不顾,造成对文本作单一化理解,进行所谓的“定势解读”“终极阅读”,使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只能读到“一个哈姆雷特”。相反,应努力促使阅读中经常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个性化的审美视角。

讲《杨修之死》时,我放弃了早已定论的人物评析,让学生大胆发言,谈一谈自己眼中的曹操、杨修。结果很让我惊喜:身为主簿,即使猜透了主帅的心思,也不该私自收拾行装,惑乱军心,杨修确实该杀;曹操对杨修的狂妄作为一忍再忍称得上是宽怀大度……鼓励学生多谈谈自己心中的那个“哈姆雷特”,你会收获许多意外的喜悦。

我们的阅读教学正进入一个尊重个性、展示个性、塑造个性、崇尚个性的时代。语文教师必须去掉影响学生的“清规戒律”,使他们不再“带着镣铐跳舞”,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近文本,走近坐着,走近自我,进行充分的阅读,才会让我们的阅读教学个性飞扬!

【广东省深圳市育才二中黄辉霞】

〖语文预习作业的设计与调控策略浅探·使预习作业便于操作的策略〗

辩论。例如在教《杨修之死》前,教师先把论题“杨修该不该死”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预习课文,整理论据,做好辩论的准备。表演和辩论活动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及其形象塑造意义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因为学生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深入研读了课文的内容,认真探究了人物的性格,因而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川省宜宾市观音镇中心学校黄勇】

〖优化初中语文课堂管见〗

处理自读课、课外自读课时,要敢于放手,善于安排。忌全面讲授或置之不理。要把自读课,课外自读课、,作为学生能力“养成教育”的“脚本”。初中第五册第十八课《杨修之死》是篇自读课文,学习重点是: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教者应顺应课本编写意图,将其安排成讨论课,要求学生讨论下述句子:“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愈恶之”“操大怒”、“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修尸收回厚葬”。最后教师对有代表性的讨论意见稍作点评即可。语文教学,还应重视活动课的设计与指导。因为活动课可以有效扩大教学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能力,在活动中理解生活。活动课的安排不受课型限制。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