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敬业与乐业》课文相关人物资料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九年级上册 > 敬业与乐业 > 《敬业与乐业》课文相关人物资料

一、礼记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儒家讨论礼制的论文集。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相传西汉戴圣编纂。计有《曲礼》《擅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49篇。大概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间有讲礼的古书。基本为解释《仪礼》,也有部分阐述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措施,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的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西汉时只有《仪礼》取得经典地位,而《礼记》仅为《仪礼》的从属性资料。汉末《礼记》独立成书,至唐代《礼记》才取得经典地位。至明清其地位越来越高,其影响超过《仪礼》《周礼》,原因在于它记有许多生活中实用性较大的细枝末节,详尽论述各种典礼意义和制礼精神,透彻宣扬儒家礼治主义。

有东汉郑玄《礼记注》、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清代朱彬《礼记训纂》、孙希旦《礼记集解》等。

《礼记》记叙了古代各种礼制及礼仪,内容涉及秦汉前的社会、风习、道德诸方面,是研究古代社会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唐代以后,此书被列为儒家经典。

《礼记》中有些文章颇富文采,在散文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其中《檀弓》篇文学性较强,全篇共七、八十个小故事组成,这些故事短小凝炼,意旨深厚,叙事则曲折腾挪,针线细密,写人则神情宛肖,姿态横生,历来受人称道。如《苛政猛于虎》《曾子易箦》《杜蒉扬觯》《不食嗟来之食》等著名故事都出自此篇。此外,《礼运》篇讲述儒家的社会理想,提出了大同之世和小康之治的蓝图,行文也雍容弘律;《学记》是教育学专论,《乐记》是音乐专论,分别阐明了一些有价值的教育和艺术观点;《大学》与《中庸》两篇阐述儒家的伦理思想,宋代以后即与《论语》《孟子》并列。南宋时,朱熹为《论语》《孟子》作注,同时又从《礼记》中录出《大学》《中庸》2篇,一并作注,合称《四子书》,又名《四书》。长期以来成为封建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老子

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一般认为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做过周朝管理图书的“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向他请教关于礼的问题。后退隐,著有《老子》。也有人认为老子是太史儋,或老莱子。

老子把“道”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用以说明万物的本质、构成、演变和本原,否定传统的“天命”和“上帝”观念。但未能说清“道”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首先提出“有”、“无”这对哲学概念,创立了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辩证法思想体系,认为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事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由事物本身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在对立面的转化中,“柔弱胜刚强”,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柔弱的一面。对立面的转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变化的形式是循环往复的。认为“有为”必然招致失败,有所得必有所失,所以他的辩证法缺乏斗争、进取精神。主张“无为而治”,视“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为理想社会。其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各种哲学派别都从不同角度吸取和阐发了他的思想。道教奉之为“道主”,称“太上老君”,历代统治阶级封之以“太上玄元皇帝”、“混元上德皇帝”等称号。其思想主要见于《老子》一书,《老子》亦称《道德经》。

三、朱熹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号考亭、紫阳,徽州婺原(今属江西)人,侨居建阳(今属福建)。程颢和程颐的四传弟子。绍兴进士,历官转运副使、秘阁修撰、宝文阁侍制等职。主张抗金。是宋以后儒家理学大师。虽重道轻文,但并不根本排斥文学。他只认为首先要明义理,义理明,文章自然作得出色。他是颇有文学修养的学者,评论古文作家利病亦颇中肯,诗文也有一定成就。

朱熹博览群书,积学渊博,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研究,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为南宋“闽学”领袖。哲学上发展了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理学之集大成者。世称“程朱学派”。他以儒学为主,兼融佛、老等各家学说,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认为“理”是宇宙的根本,“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地万物,三纲五常“皆此理之流行”。即承认“理”、“气”相依不能相离,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后生是气”,“理”为“生物之本”。以理气之“理”为各种事物的“理”或“万里”,“太极”之“理”为“总天地万物之理”,前者来源于后者,所以“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万理一源”的“天理”即是自然界也是社会人伦关系的普遍法则。肯定事物对立的普通性,“一母生二,自然之理也”,“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用于论证“君臣父子,定位不移”的封建等级制度合于“天理”,永恒不变。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通过“居敬”、“穷理”的修养功夫,放弃“私欲”服从“天理”。

朱熹从事教育五十余年,是封建时代的教育家。他的学风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注重启发式教育,强调“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学习必须提出疑问,从“未知有疑”到“节节有疑”,直到“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朱熹所倡导之“理学”在元、明、清三朝700多年中,被奉为儒学正宗,世称朱子,亦称朱文公。他所倡导之“理学”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朱子学”在日本德川时代也很流行。

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朱子大全》等。

四、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主要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漆园吏、后退隐。生活贫困,有时靠编草鞋为生,曾向管理河道的河监侯借过粟。拒绝了楚威王的千金礼聘,表现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蔑视。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无形的“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否认上帝鬼神的主宰。他大声疾呼:圣人制造出来的仁、义、礼、智破坏了人类自然状态,是罪恶的渊薮。主张“无为而治”,如果人人不改其性,不变其德,天下根本用不着治理就会永远太平。

庄子把时间和空间都爱成是无限的。事物都处在绝对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腐臭”可以“化为神奇”,“神奇”也可以“复化为腐臭”,把事物的相对性加以绝对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米”而泰山为“小”,否认事物的稳定性和差别性。反对独断和教条,认识到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之间存在着有限和无限的矛盾,“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主张摆脱形骸和智巧的束缚,通过“坐忘”,做到齐物、齐是非、齐大小、齐死生、齐贵贱、达到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庄周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的因素。他主张“无为”,持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质的差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是非、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表现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观点,产生过消极影响。庄周思想的积极方面表现在对统治阶级虚伪道德的批判和对礼法、权贵、利禄的蔑视,在历史上对某些知识分子反孔教、反封建统治的斗争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庄周的著作有《庄子》,为道家经典之一。共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后学作的。《庄子》的思想虽然也有积极因素,如:揭露圣知仁义的虚伪性和对当时社会的尖锐批判等,但其基本思想是逃避现实,颓废消极的。

《庄子》的文章善于运用譬喻,大量采用和虚构寓言故事,文笔诡奇变幻,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文学语言影响很大。《庖丁解牛》寓言中阐发的“技”进于“道”的思想,触及了艺术创作的规律,为后世文艺创作中“意境”理论的萌芽。

《庄子》在哲学和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历代注释极多,通行本主要有西晋郭象注、隋末王光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以及近人马叙伦《庄子义证》、王叔岷《庄子较释》等。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旅美华人学者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

五、曾国藩

曾国藩(132~1936)晚清军政大臣,近代作家。

曾国藩字涤生,谥号文正。湖南湘乡人。

早年仕进顺利,研究义理、词章、考据之学。后因训练湘军,镇压太平军,捻军有功,深受清廷信任,官至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在文学方面,标榜桐城派。而其创作和理论有所革新,有所发展,自成一派,后人称之为“湘乡派”。曾国藩继姚鼐衣钵,重倡桐城“义法”,矫正只求文词雅洁,不顾内容的空虚颓风,力图“中兴”桐城派。他重视接授近代思潮,使古文更接近现实社会。当然也使该派古文成为宣传封建道德、维护封建统治更合用的工具。“湘乡派”出于“桐城派”,而又不墨守其规,与其同派而不同流,在近代产生了广泛影响。

曾国藩在理论上强调“经济”的重要,但写文章有气势、有内容。他的诗歌崇尚宋诗派,又不拘囿于宋诗派,博采众家,各有特色。

曾国藩的著作有《曾文正公全集》,还编选过《经史百家杂钞》等。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