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桂林山水》说课设计

广西自治区柳州市雀儿山路二小 姜柳华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四年级下册 > 桂林山水 > 《桂林山水》说课设计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的抒情散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热爱之情。课文以“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按“漓江水──桂林山”的顺序展开,用饱醮激的笔触直抒胸臆,在一连串的对比与排比中,通过众多的比喻,巧妙地勾勒出桂林山水的独特风貌,可谓情景俱融,形神兼备。本篇课文的主要意图:

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和祖国语言的美。

二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等能力。基于此,对于学生而言,本文喷薄欲出的浓烈情感需要体会,优美流畅的语言需要品读,尤其是本文善于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绘的写作方法,更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桂林山水》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承前”,主要是指本文的教学是在学生原有的初步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对语文能力进行综合强化,这意味着教师在教法上可以采取开放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更高的要求之下自主地完成旧有能力的提升,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启后”,是指学生的语文能力受到强化后能提高阅读的效率。因此,这篇课文可以安排适当的拓展练习。

基于此,巩固与提高将交织于整个课堂结构。首先,应该通过品读语言,“披文以入情”;然后是理性归纳,在一个更高的中国上“敛情以出文”,实现能力的迁移与攀升。这一“出”一“入”,都以网络与学科的整合为载体,使学生学而即用,举一反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通过品读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认识排比句,了解分号的用法,领悟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

2、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对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感。体会蕴含在词句中的热爱之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3、能力目标: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学生自己上网旅游来领略漓江的水、桂林的上那一番独具特色的美,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文总体结构形式较为简单,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抓住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写,课文内容首尾呼应,以“桂林山水甲天下”入题,最后把“这样的山”、“这样的水”、“空中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合为一体,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给读者以一种强烈的艺术感受。

本文重点:

第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的写法相同,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山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学习本文的重点就在于通过品读以及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上网查询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领悟和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形象表达的方法。

本文的难点:

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和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如何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领悟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促使学生入境动情室本课的难点所在。

【教法设计】

在山水名城桂林,面对生活在风景如画的桂林学生,要上好《桂林山水》这一课,确实不容易。通常的教学总是以一两段录像或几幅优美的山水画面来进行教学,如何打破这一定势的教学思维,老课新上,充分地体现当前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精神,发挥网络教学的功能与优势,上出自己的特色与风格……这,既耐人寻味,又颇具挑战性,确实值得一番探讨。

教法设计意在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设计思想,围绕学生各方面及其潜能的发展这一核心,合理统合课程各方面的因素,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网络技术(含 Internet及宽带接入)是学生获取、加工、处理信息资源的最基本的认知工具和学习平台。

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文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语文的学习就应该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学习语文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理解学习语文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将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时点拨、引探,在学生需要时教师将直接参与和学生一道进行探讨。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内涵同素质教育是完全一致的,不仅必须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必须注重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个性、潜能。并通过上网、查询、浏览、下载等实际操作活动,扩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学法分析】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以教促学、以教互学,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基础,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本着这种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指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采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法开展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在这节课中,运用网络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在网上搜索,讨论问题、归纳总结,制作电子文稿。这个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对知识整合、建构的过程,更是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学生收集资源、选择和利用资源,整合信息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另外一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成长背景,强调学生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和引路人。

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体念感受,教学设计贴近生活,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化方式。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教学重视文字教材与网络教材的重组,(山水游、新景游与网上游相结合)并坚持以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为目的。

【教具准备】

网络教室、能连接 Internet(宽带接入),相关多媒体网络课件。

【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对本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如下:

整个教学过程按“感知桂林山水──对比名胜山水──再展桂林新景三个步骤渐次展开,如三个涟漪圈,逐次向课文外围拓展,介入生活,走入学生内心。这三个步骤,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使学生在循序渐进基础上加深认识,利用迁移扩展在上网中构建新的语文知识。

一、感知桂林山水

重在品读课文,即“披文以入情”来实现。教师主要通过抓住景物特点与语言特点,来体味作者的情感特点。通过语言,捕捉桂林山水的形象,体会语言的形象美;通过语言形象之美来体会语言表达的韵律之美。最后使学生即体验到语言之美,又体会到情境之美,达到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这是“学”。

角色扮演:

请游览过桂林山水的学生当导游,让他们通过网上“桂林山水游”,来领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丽的风光。

对于小组活动,教师提出要求:先初读课文,默读并思考:关于桂林山水,你想了解些什么问题?着重围绕桂林的山水有什么特点,组织各小组分别进行网上“桂林山水游”,收集、下载他们认为最能反映“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向全班交流、汇报,介绍桂林山水的特点。

要求边展示小组收集、下载的图片或文字资料、边进行导游介绍,小组成员可补充。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1、“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说说你是怎样体会这句话的?

2、怎样描写水清的?

3、描写水绿时,文中是怎样比喻的?

(板书 水: 静清绿)

再让学生朗读课文重点句段,体会漓江水的三个特点。

这个重点句子是描写漓江水的精华所在。俗语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比较感知中,学生对句子差异看得特别清晰,帮助学生领悟语言内涵,获得语感。

重点剖析比较: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的等句子的含义。

通过第一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形象美;

通过第二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情感美;

通过第三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韵律美。

这样,层层剖析,步步深入,由语言的变化带动情感的升华,体会赞叹之情,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最终使学生既体验到语言之美,又体会出情境之美,达到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

类比迁移,要求学生用这一方法自己剖析描写桂林山的重点句。

二、网上名胜旅游

1、学生上网旅游祖国各地名胜风光:

收集、处理你自己认为最能反映有关名胜风光的信息、资料。

2、谈体会:

比较名胜山水与桂林山水的不同,进一步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品读重点句段。注重学生自评。师生一起总结写作特点。

在这部分,是让学生走出课文,在审视课文,通过网上名胜旅游,了解祖国许多名山大川,处处绚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更为精彩的是:比较其他名胜山水与桂林山水的不同,进一步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三、再展桂林新景

这部分通过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桂林发生的巨大变化,让学生小导游帮助大家领略桂林的新景。了解桂林新景,是让学生带着课文所蕴藏的丰富情感,来达到的。利用网上资源,让学生模拟课文作者的写作方法,尝试口头作文,介绍桂林的新景点。引导学生迁移运用。

如叫学生介绍喷泉广场、会展中心、步行街等。

最后,再次展现桂林山水的专题网站,让学生在总体基础上把握全文。并请学生在课后利用 Internet查找相关资料,制作学生电子文稿,挂上教师的“桂林山水”专题网站上的学生成果展示区。使课堂教学不局限于课内的45分钟,而延伸至课外,学生在此过程中,运用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起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具备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分小组活动,上网查找资源、谈体会、担当小导游,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观察能力,注重维持其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探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同时小组协作学习对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总之,教师通过建立《桂林山水》专题学习网站,提供资源导航及信息工具平台,充分发挥资源导航者的作用。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源,获取信息,制作网页或演示文稿等展示学习成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电脑及其网络技术成为促进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