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背影》教学设计

湖北省黄冈中学 邵金扬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八年级上册 > 背影 > 《背影》教学设计

1、生字注音:

差使(chāi) 狼藉(jí) 簌簌(sù sù)

蹒跚(pán shān)箸(zhù)

2、词义解释: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失业在家。

勾留:短时间停留。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颓唐:精神不振作。

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情郁于中: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3、内容简析:

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背影》中父亲的形象是慈父的形象。

一般写人物,较多地从正面着笔,或面部肖像,或写姿态服饰,朱自清的《背影》则是另辟蹊径,选择人物背面的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歌颂父亲对儿子的慈爱。

文章以背影为线索结构文章,脉络分明:开篇破题,点出背影;中间叙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抒怀,照应背影。

父亲的背影在文中出现过四次。开篇点题,点背影,以浓厚的抒情笼罩全文。第二次是在车场送别的场面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地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背影,是全文描写的重点,也是作者抒情的高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第三次是父亲离去时,背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消逝,离情别绪,催人泪下。第四次是从信中得知父亲困顿的际遇和颓唐的心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浮现出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照应标题和开头,使全文结构严谨完整。

4、难点解析:

⑴为什么题目上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

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位。《阿长与〈山海经〉》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形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呢,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⑵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为什么此前此后反倒写了不少?

不写阿长是怎么买到《山海经》的,就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她怎样到处打听,想象她怎样跑书店书摊,想象她操了多少心,在想象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

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为的是写最初是怎么接近书籍的,怎么会渴慕《山海经》的,接着写为什么求之而不可得,又是怎样念念不忘,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

在阿长买来《山海经》之后,写“我”的震悚的心情,写如获至宝的心情,写此后搜集的图书,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怎样令人尊敬而感激,阿长的热心对“我”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

⑶鲁迅怎样描写阿长?这些描写有什么特色?

描写,是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作者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写阿长的睡相,写“元旦的古怪仪式”,写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写阿长买来《山海经》,都有具体的刻画和描绘,都是人物描写,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形容写得逼真,我们常说“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形容写得生动,我们常说“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鲁迅描写阿长,确是这样,我们拣几个片段来看看。

鲁迅描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一写说话的声音,一写说话时一种习惯性动作,是绘形绘声。可见描写不在笔墨多少,抓住最富有特征的一两点来写,就能入木三分,活灵活现。鲁迅是以小时候的眼光去看的,好像隔着窗子单见人物的身影,鲜明异常。

文中反复描写阿长的睡相,那是静态描写,给我们印象最深是一个“大”字,好就好在这个“大”字的比喻,单说“伸开两脚两手”,还不清楚,打个比方,怎么个伸法,就一清二楚。可见描写一种状态,有时打个比方,就很传神。

文中写“元旦的古怪仪式”,写除夕阿长的叮嘱,也写出特点:“郑重”,开门便是“你牢牢记住”。交待过后,又说“你记得么?你要记着”。且又告诫:“不许说别的话!”而且反复说明事关一年的运气。写得特别传神的是第二天清早始而惶急,继而喜欢的情景。鲁迅兼用语言描写与神态描写,阿长心满意足,欢天喜地之状跃然纸上。

再看写阿长买来《山海经》,在阿长身上写的不多,而且故意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把想象空间留给读者,仅仅一句话,一个场面,却有那么震撼人心的力量,主要靠前面的铺垫蓄势,后面称颂烘托。可见,有时候,在重点上面也不一定非要大事描写不可,靠铺垫烘托也可以使一两笔描写显得光芒四射。

总而言之,鲁迅的描写之所以特别出色,功夫在于选择、提炼,或者写得最能表现人物特点和外貌,或者写得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动作,或者写得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

⑷作者先写他“憎恶”阿长、“讨厌”阿长,但在结尾处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

从总体上说,作者对长妈妈是尊敬、喜爱的,但因为长妈妈有缺点,有许多令人生厌的麻烦规矩,还谋害了“我”的隐鼠,所以难免让童年的作者憎恶和讨厌。这也是为后文的“扬”作铺垫。但当阿长买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原本的喜爱和敬佩又增添了“新的敬意”,这几本书虽然粗拙,却一直被“我”当作“最心爱的宝书”;所以,虽然长妈妈死去大约30年,“我”仍然真诚在为她祈祷。

⑸为什么着力描写背影?又是怎样突出背影的?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作者印象最深。那一回送行,整个过程,这一刻是父亲最费劲的,也是父爱表现得最强烈的一刻。在父亲的许多好处中,这次送行是最突出的,在这次送行过程中,过铁道买橘子是最突出的,在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中,爬那边月台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着力描写背影,可以强烈地表现父爱,可以给人最深刻的印象。重中之重,也是精彩瞬间,形象的定格。突出这一瞬间形象,提起父亲,头脑里就出现这一形象,由这一形象又会想起前前后后的种种事情。再则,背影这种视角也新。背影引人想象正面形象,开拓了想象空间,无尽的想象更能引起感情的激荡。总之,将背影作为全文的焦点,可以凝聚作者对父爱的独特发现和深刻体会,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为突出背影,多处作了独具匠心的布置。

朱自清用“背影”作为题目,非常显豁地突出了背影。开头一段就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悬念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寻这个背影的意义。

快要写到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先作铺垫,一处说,“父亲是一个胖子”,让人想见他的身材;一处写他的衣帽──“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两处肖像描写安排在背影之前,就是要让记者把它们跟背影的特写镜头整合起来。背影的特写境头,写了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形体的动作,刻画得十分精细:“他是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处动作描写只写攀爬的起始动作,不再写下去,在强光聚集中,成了形象的定格。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情的强烈表现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作者又捕捉到另一个背影,分手后,伫望着离去的父亲:“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此刻作者心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受到父子情深,想到父亲的至亲至爱,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以为是,想到父亲的命运,想到父亲的前程,真是百感交集。这一次对背影逝去的追忆,包含无尽的牵挂。

末段回顾父亲这些年来的境遇,回顾这些年来的父子关系,最后又落脚到背影上来,与开头呼应:“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起来,完成了形象定格,永存在读者心中。

突出背影,是这篇散文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

⑹关于文章的剪裁:

文中写回家奔丧,写在南京游逛,都一笔带过,因为这些跟主题关系不大。详写送行的过程,其中也分主次,买橘子的过程写得较详细,写背影的笔墨,又特别详细。可见,详略的原则是为了突出重点。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