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中学 鲁爱萍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八年级下册 > 第六单元 >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要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并能熟读成诵。

2、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3、品味古诗词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学习要点解析】

本单元诗文以山水游记散文为主,这些借景抒情的佳作,有的表达怨愤抑郁之感,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意,感受、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熟读成诵,领会课文优美的意境。并能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资料,初步学会欣赏、品味诗文中的名言佳句。

【教学建议】

1、注重诵读,在流畅诵读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及艺术风格。古诗文的学习,诵读是十分关键的环节。课文内容的理解,作品美感的熏陶和感染,都必须在流利诵读的基础上,才能展开的。诵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如首字串连法,完形法,补充法,排除法等,以激发诵读的兴趣,培养语感。

2、继续培养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的能力。并在义项确定不了的时候,和同学讨论交流,对于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帮助很大。

3、采用比较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比较可以是课内几篇文章之间的比较,可以是课内与课外相关内容的文章的比较。

【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小石潭记》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

2、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3、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4、你最欣赏哪些语句,为什么?

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钴姆潭记》

提示:课文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次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水声,后写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作者抓住了小石潭潭小、水清、石奇、鱼多等特点,表达自己怨愤抑郁之感。

《岳阳楼记》

1、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2、你认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3、课外可以诵读杜甫的《登岳阳楼》或余秋雨的《洞庭一角》。

附: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提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发而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通过这样的对照,否定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进而,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义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见解,表明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醉翁亭记》

1、全文以“乐”为线索,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呢?读后请找出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2、与黄庭坚改写此文而成的一首词《瑞鹤仙》进行比较阅读,说说你喜欢的是哪一篇?为什么?

提示:课文以“乐”为线索,分别写了“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题。

《满井游记》

1、第二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初春的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你感受到了作者

怎样的心情?

2、本文直接抒发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

提示:课文先写全景,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了“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特点,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

《诗五首》

《饮酒》

1、“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是什么?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背诵王维的《渭川田家》。

渭川田家

作者: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行路难》

1、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的吗?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2、你能说说吕尚、伊尹的故事吗?作者为什么提到他们呢?

3、课外抄一抄、背一背李白的《蜀道难》。

《己亥杂诗》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你怎么理解?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2、挑选《己亥杂诗》中你喜欢的来背几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在这样的困境中诗人却有怎样的情怀?

2、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白雪歌送五判官归京》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边塞风光?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

2、读这样的送别诗给你怎样的感受。

3、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比较这首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异同,以加深对这类古诗的理解。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