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中学 张月华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八年级下册 > 短文两篇 日 >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并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章的精妙所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2、进一步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积累有关日月的诗句。

3、提高学生文学思考和文学鉴赏能力,能大胆且清楚地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体悟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1、教法:

启发式、点拨式、诱导式、采用幻灯等电化教学手段。

2、学法:

⑴认真阅读原文,同时广泛阅读与本文有关的文章,扩大阅读面。

⑵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⑶学生之间的讨论、争辩及质疑。

⑷比较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1、查找“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故事。

2、了解巴金的生平、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正音、解词:

⑴注音并解释:旸姮皓浸撮

⑵注意:娥、蛾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1、标题飞入,由日、月到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

2、走近巴金、介绍写作背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⑴教师范读《日》片断,再作简要指导。

⑵学生自由读《日》。

⑶指名朗读《日》(《月》的朗读当作课外作业)

二、读课文、感知课文

1、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2、学生感悟和鉴赏作品。

幻灯片打出字幕:用下列句式说话:

⑴“这是一篇写……的文章”。

(概括课文内容。)

⑵“我觉得……”。

(从文章语言、修辞、结构等方面说一句鉴赏的话)

三、交流批注、探究问题、质疑问难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5、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6、“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8、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学生小组研讨、交流,教师随机给予协助和引导:

1、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2、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3、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4、《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的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5、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

6、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7、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8、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