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名著推荐与阅读《朝花夕拾》教案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七年级上册 > 《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 名著推荐与阅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一本 回忆性散文(体裁)集,共 10 篇,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本推荐与阅读单元包括“推荐与阅读”、“思考与交流”、“精彩片断”、“写作活动”等部分,内容生动,设计精妙,逐步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自主、独立、合作读好名著,成为名著学习的主人,综合体现了语文注重探究性学习、实践性活动的课程特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学习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文章,了解了回忆散文的一般写法,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学习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整本书的能力,但初三学生在应用浏览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上还有所欠缺,思想深度与生活阅历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本单元过程中,要将阅读与思考交流、写作活动等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发展学生多维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复习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了解回忆散文的一般写法。

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理解。

3.引导学生用浏览与精读结合的阅读方法,了解全书内容,赏析精彩片断,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整本书的能力。

4.在“推荐与阅读”、“思考与交流”、“写作、活动”等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运用浏览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名著的方法。

2.学生能课内外结合、独立、自主、合作读好名著,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五.教学方法:

在瑞博教学平台的环境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五课时(一共七个教学板块,可根据教学情况自行调整)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走近鲁迅,走进《朝花夕拾》:

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2.写作背景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

(二)答题擂台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朝花夕拾》中共有哪些文章?

《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

(反思: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板块一:初步感受《朝花夕拾》

在朗读《野草》的音频背景下,思考、回答:

1.《朝花夕拾》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朝花夕拾》中的第一篇是什么?

3.我们初中学过哪几篇?

4.请你列举本书中另外几篇文章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教学板块二:“导游图”——导读《朝花夕拾》

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一.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

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

三.做好读书笔记。

四.利用工具书和借助有关参考资料进行阅读。

让学生拥有阅读名著的“金钥匙”。

教师点拨:读书三功:“诵”、“疑”、“评”。

读书方法介绍:读书“三功”

大凡好文章都追求一种含蓄美──借物以抒情,即事以明理;情不显出,理不直指。我们在阅读时如果只是一般地“看”一下,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作品的内蕴。要想穷通作品内蕴,必须下得三种功夫。

一曰“诵”。文字是意象符号,单用眼看难以“意象全出”。诵把死文字变成活音调,创造出一种进入佳境的氛围和契机。诵把眼、口、耳、脑诸感官都调动起来,其感受自然比“看一下”更为深刻。当我们诵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佳句时,仿佛看到了静谧的松林、斑驳的月影,听到了潺潺的泉声,嗅到了醉人的松香,进而就会感受到诗人那种远离尘世闲适自得的情趣。诵读的过程,是一个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渐渐消化、默默吸收的过程。在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反复诵读几遍,其意便能了然于心。对美文佳句低吟长咏,会觉齿颊留芳,久之,便潜移默化而为写作的灵气。

二曰“疑”。读书是一种融进了自己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的能动性行为。会读书者必会生疑。有道是“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疑,可以消除误解,使真义得以从遮蔽中敞亮起来;疑,可以使思维触角深入“三昧”。

三曰“评”。从而逼近作者,产生共鸣。如在读到“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棵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秋夜》)时,一旦用心,你必然会生疑:讲究精练的鲁迅为什么会这样行文,我们怎样去品味这种写法,怎样去感受作者所创设的情境。

(反思:阅读名著的方法指导,需要与阅读实践相结合,遵循感性到理性的规律,让学生循序渐进,能够真正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板块三:做笔记——畅读《朝花夕拾》

掌握读书笔记要点:

一.概括大意

二.划出关键字词

三.入情入景

四.品味语言(批注、摘抄等)

五.写读书心得

结合阅读《小引》,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赏析《小引》(如划出关键词句,品味语言等。)

又如概括人物形象,做好读书笔记:《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反思:在这一教学环节上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有利于提高阅读的效果,有利于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有利于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板块四:“朝花夕拾杯中酒”——品味《阿长与〈山海经〉》

“我”平时怎样叫保姆长妈妈?什么时候叫她“阿长”的?有时候“我”为什么“实在不大佩服她”?“一时”“我”又为什么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甚至于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呢?

(“我”平时叫保姆长妈妈“阿妈”。叫她“阿长”是在“憎恶她的时候”,这个称呼不大客气,平时只有年辈最大的祖母才这样叫她。

“实在不大佩服她”的原因是她“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又不许“我”走动,并动辄以告状相威协;睡觉的姿态不好,占了过多的地方;满肚子麻烦的礼节,等等。

“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是因为她常对“我”讲“长毛”的故事,某些情况表明她似乎有“伟大的神力”,于是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后来因为她给“我”弄到了绘图的《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又使“我”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

学生分组学习、探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是什么?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品析文中精彩的描写语句:划出精妙句,品悟文采味。

第三课时

教学板块五:朝花夕拾——合作探究炼精髓

“朝花夕拾杯中酒——”掩上着薄薄的散文集,我们觉得自己与鲁迅先生之间的距离更近了一点。虽然他的文笔没有张爱玲式的细腻,没有汪曾祺文中的地方方言,没有现代文这般明白,没有古文那样难以咀嚼,但是,这是一个真实的鲁迅,就像一面镜子,既反映出鲁迅先生的精神生活,也反射着我们每个人的灵魂。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提炼《朝花夕拾》的艺术手法: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愿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一卷属于自己的《朝花夕拾》!

第四、五课时

教学板块六:习题训练

1《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一本回忆性散文(体裁)集,共10篇。最初在《莽原》杂记发表时,总题目中为《旧事重题》,1927年编集成书,改为现名。

2 第一篇作品《狗 猫 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3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记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4、“我”平时怎样叫保姆长妈妈?什么时候叫她“阿长”的?有时候“我”为什么“实在不大佩服她”?“一时”“我”又为什么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甚至于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呢?

“我”平时叫保姆长妈妈“阿妈”。叫她“阿长”是在“憎恶她的时候”,这个称呼不大客气,平时只有年辈最大的祖母才这样叫她。

“实在不大佩服她”的原因是她“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又不许“我”走动,并动辄以告状相威协;睡觉的姿态不好,占了过多的地方;满肚子麻烦的礼节,等等。

“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是因为她常对“我”讲“长毛”的故事,某些情况表明她似乎有“伟大的神力”,于是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后来因为她给“我”弄到了绘图的《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又使“我”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

”。

5、在《朝花夕拾》这几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6、鲁迅本人说《范爱农》一篇写法较差,是不是较差?差在哪里?

鲁迅先生自己认为《范爱农》一篇写法比较差,这是有道理的。这一篇虚构过多,结构有点松散,因此他本人不大满意。

7、“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句话出自哪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反思:既检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检测了学生对名著的理解情况。)

教学板块七:拓展延伸——写读书感想

写作训练:读《朝花夕拾》有感

(反思:读、写结合,加强教学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例文一: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为《旧事重提》。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原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了,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老师的家的书房。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通过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让我感觉到小时候的童年是那么美好、愉快,现在,我是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了,自然会有些不高兴,但是,应该用美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才会发现美。

鲁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来几乎没有时间玩耍,束缚了学生爱玩的天性;而我们现在上的学校,每节课下课都会有时间玩,又玩了,又学了,也还算得上自由。跟三味书屋比起来,我们像在天堂。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我觉得,让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让他们玩好......

参考例文二:

读《朝花夕拾》有感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读到他的文章,却是在初中的课本里。课文叫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

其实鲁迅这个名字,在我的心目中,一度是高不可攀的。据说他写的文章很难懂,据说他的文思耐人寻味。再加上“家喻户晓”的冠名,诸如“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等,都让人与这位“大人物”难以亲近。可是,课本中的文章分明在打破心目中那个“神圣”的印象,迅哥儿也有烂漫的童年,被禁锢的童年。而当看完整本《朝花夕拾》,鲁迅的童年,鲁迅的青年时期,都历历在目地展现在面前。

在我眼中,他是一个幽默诙谐的作家,更是一个用笔杆子打天下的将军。也或许,笔杆就是他用以调节他的生命与外界的和谐的一种无奈,却完美的途径。没有系统地读过鲁迅的文集,看不见那个完整的鲁迅,只看《朝花夕拾》......

(整个教学设计的反思:依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掌握运用浏览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名著的方法,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链接相关的资料、视频和音频,培养学生课内外结合、独立、自主、合作读好名著的能力。合理安排课时,巧设教学实践活动,发展课内外结合、独立、自主、合作读好名著的能力。)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