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教科:《捅了马蜂窝》教学设计

新学网 > 语文 >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 捅了马蜂窝 > 捅了马蜂窝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过程:

1、导入

由于我们的幼稚,这些小小的冒失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伤害,然而当我们回想往事,回想童年,我们心中充溢着的却是美好和甜蜜。

a.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b. 教师板书“马蜂”,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马蜂”,它有什么威力?

c. 教师接着板书“窝”,那“蜂窝”又是什么意思?

d. 教师继续板书“捅”,如果捅了马蜂窝会怎么样?

e. 教师完成板书“了”。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课文的主人公就捅了马蜂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f. 读了课文,你有些什么想法?

g.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课文。

2、自主学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a.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b.教师询问在自读过程中是否遇到什么困难,学生讨论解决。

c.读后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分几个自然段写出来的?

d.分自然段读课文。

e.研究谈论:这么长的一篇课文,我们分几个部分来学习比较好理解呢?

f.教师小结。

3、细读课文,读中感悟,理解内涵。

(1)

研究第一部分,这段主要讲了什么?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重要?为什么?

(2)

研究第二部分

a “我”在打猎途中遇到了什么事情?

b “我”看到了什么情景?读一读,这说明了什么?(读,感受孩子们的恐惧。)

c 马蜂窝什么样呢?谁来读一下?

(3)研究第三部分

a “我”和这群孩子们怎样对话?

b 这群孩子对“我”是什么态度?从那里看出来的?

c “我”又是什么态度?

“我”的内心有怎样的变化?

d 读出对话中不同的语气。

e 我被激怒以后,是怎么做的?画出相关的动作的词语。

f “我”的

举动引来了什么样的后果?请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说一说当时的情景。

g 在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情况,“我”又是怎么做的呢?

h 分角色朗读这一段内容,体会孩子们对“我”的刺激,及“我”是如何被激怒而逞强的。

(4)研究第四部分。

a “我”被蛰得怎么样? b 此时我又是怎么想的? c 你想对主人公说些什么?

(5)教师总结全文

a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能不能说一说,“我”明知道捅马蜂窝是危险的,为什么还要去捅?

b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c 读了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能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

d 分角色表演“我”、斜挎皮带的孩子和头发淡黄的孩子的对话。

教学反思:

捅了马蜂窝这篇课文,是苏联作家瓦·切尔内绍夫写的一篇文章。看到这篇课文,看到这么长的文章,一波三折,尤其看到教学用书上那些要求,我很发怵,不知道该如何引领学生学习。虽然课文非常口语化,但学生读起来也会有困难。带着这种心情,这种胆怯的思想,我走进了课堂。

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我提前让同学们预习了,听着同学们流利的读课文,我的心渐渐放松了,对同学们,对自己也有了更大的信心。

果不其然,同学们对马蜂的了解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解的实在是太全面了,真为我的学生自豪。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课堂上就会节省很多时间。读书,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说的很好。

对于课文的学习,我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一点一点的引领学生一步步发现马蜂窝 、捅马蜂窝的经过、捅马蜂窝的结果。尤其是捅马蜂的过程,让学生表演,随着学生的表演,作者捅马蜂的情景就再现在同学们的面前。通过分角色的朗读更让学生理解了捅的原因,捅后的后悔。

当课文的学习到了尾声的时候,下课铃适时的响了,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这一波三折的学习也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决不能忽视学生的预习,决不能小看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让学生懂得做事不要冲动、要冷静,不要逞强好胜,要考虑到事情的危险性。

2、

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能自己解决问题,发展创造性思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让学生懂得做事不要冲动、要冷静,不要逞强好胜,要考虑到事情的危险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文中的对话,要根据课文的内容读出不同的语气。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让学生懂得做事不要冲动、要冷静,不要逞强好胜,要考虑到事情的危险性。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