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学网 > 语文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 黄山奇松 >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新的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三、教学课时:

二课时

四、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解释:情有独钟、屹立、遒劲、蟠曲、郁郁苍苍、饱经风霜。找资料,练习册上有很好的资料,提醒学生读。)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大意,知道黄山松“奇”在哪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理解课题。

你知道松树有哪些品种吗?

从课题看“黄山松”有什么特点?

你还想了解“黄山松”的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思考讨论:

(1)课文中介绍了黄山的那些特点?重点写了哪一点?

(2)文中写了哪些松树?是在哪一节写的?

(3)每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节: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节: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节:千字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2.集体朗读课文。

3.交流自学的字词。

三、学习第一节。

1.这一节有几句话?你从这两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理解“四绝”“情有独钟”)

2.第一句中是怎样引出黄山的?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

四、作业。

1.抄写词语。掌握词语。

2.钢笔描红。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过渡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并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黄山松的姿态——潇洒挺秀,人们对黄山奇松真是情有独钟。这黄山松到底奇在哪儿,引得人们对他如此偏爱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

二、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读完想想主要写什么。

2.快速读,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名松的句子来。

分别指名读有关的句子: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细读课文,体会每棵松的动人姿态并练习背诵。

(1)学习“迎客松”。

(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板书:迎客松)

请同学们自由读写迎客松的第一句话。读完想迎客松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指名交流。

(相机板书:优美、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解释词语:遒劲——雄健有力。郁郁苍苍——形容草木苍翠茂盛。)

“饱经风霜”是指什么意思?(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饱:充分。)这里指谁饱经风霜?这说明了什么?(古老)还有哪些地方看出它的古老?

谁能读出迎客松的古老苍健之美呢?(练读)背诵。

学习第二句。

过渡:迎客松不仅秀美,而且神奇,各自读第二句,读完说说你又读懂了什么。

(这是一个比喻句。找出把什么比着什么。对照图做动作比较,说说这样比喻是否贴切。)

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三句。

引读: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古朴苍健,姿态雄伟,如今这棵

迎客松已经成为——,乃至——。解释“乃至”(意思更进一层)

练习说话:这句话怎样用“不仅……而且……”来表达。

有感情地朗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指导背诵。

(2)学习“陪客松”。

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呀!当游客被迎客松热情地迎到黄山后,接着陪客松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板书:陪客松)

(出示画面)自由读写陪客松的句子。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体会比喻句的优美、形象)比较句子。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陪客松以及名字的由来。)

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背诵。

(3)、学习“送客松”。

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啊!当游客饱览美丽的黄山风光后,接着送客松来向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板书:送客松)

默看有关内容:写了几句话?

自己读,先读写送客松的句子,再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比较这两棵松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从中不难发现作者观察非常细致。)

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背诵。

黄山松造型优美,姿态雄伟,蔚为奇观。集体朗读写黄山松的部分。

这么神奇的黄山松,在哪里观看最好呢?

齐读第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小结朗读: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登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观赏姿态独特的黄山奇松。配乐朗读第二段。

二、学习第三段。

1.老师引读。

2.省略号说明什么?这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总分)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三、总结课文。

1.快速默看课文,说说课文写了黄山松哪几方面的内容,用“先……然后……最后……”说一段话。

2.联系全文,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儿。

3.你还知道黄山有哪些奇观吗?(交流课外获得的有关知识。)

四、作业。

1.造句。(先理解词义,再造句。)

2.背诵课文第二段。

3.完成练习册。

和大家分享我的收获:

我对第二课时这样设计中,作者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用一句话来概括感受,再仔细地读读课文,说说从哪里可以感受到黄山松的奇?三读课文,请学生思考,同样是写黄山松的奇特句子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学法学了第2自然段后,再欣赏一些黄山松的图片,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张,学习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来介绍一种松树。

这样三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朗读再加上写话练习,逐渐由理解文本的内容(写什么)、品味语句(怎样写)向语言的内核(为什么这样写)进军,这样三次由浅入深水到渠成的朗读,让学生掌握了语言的规律:对于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可以避免今后在习作中表达的单一呆板,真正达到学习语言、提高语文的目的。

今天听了顾老师的精彩的教材解读之讲座,我想明天的语文课堂上我也要去这样尝试,不断地转变观念,更新理念,真正地引导学生去读书,而不是表面上的朗读,要带着学生去读去思考去研究,关注语言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提高语文水平!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昨天听了顾老师的讲座后,我进行了认真地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一直停留在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虽然也涉及到了写法,让学生揣摩,但是有时候只是浅层次的,有时候又不知道如何让学生感悟写法之高超。昨晚在网上看了那个教学案例后,引导学生三读课文,从“写什么”到“怎样写”再到“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读书,真正意义上读懂了课文,学习了语言,并学会了写法。

我不仅让学生读懂句子,感受到松树的奇特,反复地朗读和背诵句子,并做了一个简单的投影片课件,让出示三大名松的图片,让学生再读课文,来指出到底分别是哪种松,陪客松是不难找的,但是“迎客松”和“送客松”却有点混淆,我并没有立即给学生指正,而是让学生分别找出依据,两种松树都有一丛枝干伸出来,不容易分辨,但是有个明显特征,我稍微作点提示,学生很快从语句中找到“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找到了理由可以充分证明它的身份。我感到欣喜!学生三读课文,找到了文中写三大名松的句子,并品味出写法的不同,感悟到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使语句更生动具体,知道作者不仅写出了所看到的,还能发挥想象写出名字的由来,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黄山松的奇特!到这里,我的第二课时教学似乎完成了!但是我想,学生积累了这样精美的语言,学会了写法,我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于是,我出示了一组图片,让学生欣赏千姿百态的黄山松,再学习课文的写法介绍一种松树。呵,我班的小家伙们可真聪明,我夸他们都是小作家,小才子,所介绍的松树可真神奇秀美!以下就是我任意选择的几位学生的作品和大家分享,请多提宝贵意见:

孔雀松秀丽挺拔,树枝向两边舒展,虽然经受千磨万击,但是它还是屹立在斜坡上。孔雀松的树跟就像孔雀的双脚笔直地站立在那儿,茂密而苍翠欲滴的枝叶又像孔雀的大尾巴。这只孔雀在山坡上亭亭玉立,热情地招待客人去参观黄山。(魏薏文)

握手松姿态奇异,树干挺直,虽然它经历风吹雨打,但是看上去仍然容颜不老,生机勃勃。它有一根强壮的枝干斜伸出去,虽然看上去光秃秃的,但是只要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不难发现这根枝干的顶端有茂密的叶子。如果你在远处看它,就会觉得它是以个伸出手臂,想和你握手的松呢!(苏俊杰)

冰淇淋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虽然经历过风风雨雨,却还是郁郁苍苍,生机勃勃。它从上往下看,好像圆形的冰淇淋。如今,它已经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松树了!(徐思凯)

悬舞松生活在陡崖边,姿态富有特色,枝干弯曲。前后两棵松树像一男一女正在翩翩起舞,每时每刻都给游客观赏着自己独特的舞姿,让游客们心旷神怡!(熊亦俊)

顶天松中间有一条粗壮结实的主干,高得一眼望不到顶,好像顶天立地的盘古,从远处看又像一个还未熟的青苹果。我怀疑爬上它,是否能到达传说中的天堂?它又如同一个三角形,尖尖的“头”伸到了云层中……

…………

(教学时间:11月15日,教学后即刻写下心得,还有许多学生的作品未能打处。)

课前思考:

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用“黄山奇松”作课题?黄山的松树奇在那里?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并且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

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黄山的四绝,了解黄山的三大名松,了解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来品读黄山松树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描写黄山松树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来整体感知黄山松树的奇,抓住“四绝”、“闻名于世”“情有独钟”,体会黄山松树的名气之大。再扣住“处处”、“潇洒”、“挺秀”等词语,体会黄山松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学习全文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本段的层次。知道本段采用了总分结构后,细细体会三大名松的特点。最后一段的学习,通过三组结构工整的短语来真切的感受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并且仿照这样的句式,在图片的帮助下展开合理的想象。

学习了姚老师的设计,我也考虑尝试让学生来描写松树,不知会有什么结果出现。期待着……

课前思考:

这篇课文描写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初读课文后估计能提出了比较多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研究。如学生有可能会问“‘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什么说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象征?”“为什么黄山松和别处的松树不一样,为什么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

教学反思:

扣重点,自主探究,感知深入。教学须有详有略。了解黄山松的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其中三个层次,采用一详两略的教学方法。

迎客松,先请学生自读文本体验,了解它的姿态优美,了解这种美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美?通过朗读,学生领悟了“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这句话,了解了迎客松在黄山松中独特的地位。

在学生对迎客松有了生动印象的基础上,请学生感情朗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迎客松给我们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学生通过探究,进而知道是描写、拟人、比喻、想象等表现方法,准确鲜明地展现了迎客松的奇特点。此刻,学生再读“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整个黄山的象征”时,词的内涵就都能表达在他们的表情、声音、语调之中。

教学反思:

因为前几天听了顾老师的辅导,知道课文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解读,逐渐从理解文本的内容(写什么)、品味词句(怎样写)。所以在上这堂课时,心中有了底。一堂课上下来总体觉得不错。课上先介绍了祖国的五岳,(特别要提的是杨立洲,他都能说出名称,并且还知道他们各自的特点。)接着介绍三大名松,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名字都是按照他们的姿态来命名的,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还有那些松树,当然我们写得没有(2)班学生写得精彩。

书中描写迎客松时有一个词,叫“遒劲”,学生借助词典都知道这个词的意思是“强健有力”,可是我觉得学生可能并不真正了解这个词的意思。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遒劲”是什么意思?(雄健有力)知道这个词是用来形容什么的吗?(树干,有的说还有书法作品)这时我出示了一张放大了的松树枝干的图片,我问:“这回你会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遒劲”了吗?”学生很容易就明白是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的意思,我觉得这样的学习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思路很清晰,篇幅短,语句美,学生很爱读。通过同事向我介绍顾老师的讲座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高年级语文教学与中年级的要求的确存在着差距。我们不光要让学生读好语言,读懂语言,积累语言,更要在推敲作者如何进行语言表达的方面进行探究。《黄山奇松》,曾经作为四年级的教材,我教过好几回了,但从来没有像这一次,这么关注作者的写作特色。仔细辨来,的确有这么几点写作特色供我们品味。一是文章的先总后分的写法,二是作者注意抓住典型进行具体描绘,三是介绍名松的时候注意实与虚的结合,等等。见这篇文章也是一篇习作的好范文,于是我也模仿了姚老师的做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介绍自己命名的松树”,实践下来,效果真的很好。看来,多探讨,多交流,收获还真的很大。

在后来的小练笔中,我发现学生能够继续学以致用,将课堂积累的写作方法加以运用。例如,有的学生在介绍家乡美景时注意了模仿课文第二自然段采用先总后分的写法;有的学生尝试课文第三段的排比写法,用整齐划一的句式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在生动地表达内容的同时,也起到了增强语气的作用;有的学生模仿了介绍三大名松的有关写法,注意了突出重点,等等。看来阅读与作文教学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