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人教新课标六上:《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六年级上册 > 老人与海鸥 > 老人与海鸥课堂无忧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14至19自然段,感受海鸥哀悼老人的动人场面。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剖析理解,体味海鸥对老人的深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情,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美。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重点句的理解,体味海鸥对老人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二、初读入情

1.读诗句,初步入情。

2.读课文14—19自然段,整体感受海鸥对老人的深情。

3.交流感受。

三、研读悟情

(一)、研读海鸥与老人情谊深的句子,读中悟情。

预设1.“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抓住“大不一样”、“翻飞盘旋”、“连声鸣叫”等词研读。

预设2.“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1)想象场景。

(2)看图促读。

预设3.“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1)谈体会,带着感受读。

(2)抓“扑”、“像炸了营似的”等词研读。

(3)紧扣“鸣叫”,想象写话。

(二)回归整体、读中激情。

配乐齐读三个场景的句子。

四、拓展升情

1.回读文句,感悟真情。

2.延续故事,体会和谐美。

“入境”与“出境”

今天,我引导学生学完了课文的第二部分:海鸥恋老人。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提出问题:默读第15-17自然段,看哪些句子、词语感动了你,作上记号。学生的交流很顺畅,我也照教参上的提示让学生学第15自然段时,想象“连声鸣叫”的含义,如果我们有语言转换器,我们可能会听到海鸥说什么。学生的回答大致是:老人啊,你就像父亲一样照顾我们,关怀我们,你今天怎么了?为什么和往常不一样?

学第16自然段里,学生谈到受感动的词是“瞻仰”。在理解了“瞻仰”一词的意思和用法后,学生理解了海鸥在老人遗像前“肃立不动”的情感。我进一步问:“是谁在指挥呢?”学生略加思索,说:“是它们的一颗重情义的心在无声地指挥。”所以我动情地说:“老人真是没白疼这些海鸥啊!”

学第17自然段时,主要引导学生理解“扑”字。我首先将它与“飞”“落”等词比较,学生体会到“扑”含有急切的意思。我想,这不是和人类社会的“断丧”的场面很像吗?于是我问:你们谁见过或亲历过长辈去世时,晚辈与长辈在诀别时是怎样的场景吗?有两个男生发言,一个说见过,当亲人的遗体送进火化炉时,全部的亲人都在哭喊。一个说,大家都跪在地上哭。我说:“是的,就是这样的场景。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呢?”学生说出了“撕心裂肺”“悲痛欲绝”“呼天抢地”等词语。我说:“是啊,因为他们再也见不到至爱的亲人了,再也见不到他们慈祥的样子,听不到他们亲切的声音了。”学生的情感受到很大的触动。许多同学面容严肃,有点凄然。我望了望他们,说:“虽然他的遗体埋在了山上,或者化成了骨灰,但是他熟悉的形象、可敬的精神却永远在亲人的心里存留。”我看到了学生的神色变得更明亮了一些。接下去我又说:“翠湖边上的海鸥就是这样,它们似乎明白将永远见不到这个慈祥如父亲的人了,它们多么想在他的身边多待一会儿啊!所以它们‘扑’到老人的遗像前,把记者们团团围住,在他们身边‘飞成一个白色的漩涡’,希望阻止他们把遗像拿走。老人虽然走了,我们再也见不到他背着蓝布包,撮着嘴,呼唤海鸥们的样子了,但是他的爱鸥护鸥的形象、精神会永远留在翠湖边的每一个人以及我们每一个读者的心中。”

学习接近尾声时,我问:你们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感受吗?我预设的答案是“感动”。然而我听到的却是这样的答案:第一个同学说是悲痛(发言的正是亲历过“断丧”场面的同学),这不是文本要带给学生的情感,不能让学生陷到这样沉重的情感里,我要把他带出来!所以我要作一个引导:“你悲痛,是因为——”“这样一个有着高尚情怀的好的老人去世了,我感到难过。”第二个同学说崇敬,崇敬于他十几年如一日,省吃俭用,想海鸥所想(前文通过比较“饼干丁”与“饼干”“饼干末”得出结论),真是爱鸥如子。第三位同学说感动,感动于老人爱海鸥,海鸥也有情有义,海鸥让老人的晚年生活变得充实、快乐,有了精神寄托。这个发言很精彩,正是预设答案。但是故事不能到此为止,教育还得延伸。于是我接下去说:“我们悲痛,我们崇敬,我们感动,这是老人和海鸥的故事带给我们的感受。我们还要把感动化为——”“行动!”学生接口很快。“对!把这份感动化为爱鸥护鸥、关爱小动物,关爱一切生命的行动。”然后我即兴补充了一个资料:科学家通过研究表明:植物也是有感情的,所以我们要善待一切生命。学生听到这个消息,嘴都张成了“o”形。有一位同学还举了《森林报》上的一个例子来证明我所言非虚。这时,许多学生频频点头,面露喜悦之色。

“在昆明的翠湖边,许多人从老人爱鸥护鸥的精神中受到影响,把对他的敬爱化成了行动。我们也能在课文中找到证明。”学生反应很快,马上找到了两处:第二自然段 “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第三自然段“人少的地方,是他喂鸥的领地”。老人去世后,昆明人不断追忆他,怀念他,认为他代表了昆明人与红嘴鸥和谐相处的精神及爱鸥护鸥的优秀品质。因此许多热心市民捐资为他塑像。现在我们如果有机会去昆明的翠湖公园,就能看到这样的一尊塑像。学生的表情一片晴朗。

我想,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处理得好的地方就是最后两个环节:

一是学生已潜入文本,理解了老人的可敬之处以及海鸥的重情重义,情感达到了高潮。这是“入境”。 这应该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被誉为“二十一世纪从课堂里走出的教育家”窦桂梅老师所说的“文本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然后我还想办法把学生从这种情感中牵引出来,把悲痛、感动化为行动。教学过程中,我几次注意到这点,如当我看到许多同学面露凄然之色时,说:“虽然他的遗体埋在了山上,或者化成了骨灰,但是他熟悉的形象、可敬的精神却永远在亲人的心里存留。”这时,学生的神色变得更明亮了一些。再如后面有学生说读了这篇课文后感受到了“悲痛”,可以说他的感情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所说的,是“移情”了,而我也趁势作了引导,让学生从“伤痛”中走出来,这就是“出境”,也是窦桂梅老师所说的“我们要告诉学生什么”。

二是翠湖边的人们也有爱鸥护鸥行为。这一点常常为教师们所忽略。我的体会是,老人爱鸥护鸥,固然值得学习颂扬,而大家都行动起来,使关爱生灵的行为成为全民的风气才是理想状态,这才是学语文的终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想,这也正是我在语文课堂中追求的理想。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