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人教新课标四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四年级上册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字词,积累好词佳句,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巡警”等生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大伯和周恩来的对话。

3、理清课文层次,知道文中写了哪几件事,初步了解文中人物的诸多优秀品质,对文中的人和事由自己的认识和分析。

4、从大伯和周恩来的对话中体会人物心理,感受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对当时的背景有初步认识。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12个生词,理解“不解”、“打破沙锅问到底”等词的含义。

2、理清文章层次,分角色读文,体会周恩来疑惑不解的心理。

教学难点:

对20世纪初中国的现状进一步深入了解,掌握时代背景。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前交流搜集的资料,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思路:“疑惑——目睹——立志”,知道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重点抓住1-6自然段中的分角色朗读,体会周恩来满心疑惑的心理。

使用教材的构想:

通过引导学生按照自学提示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理清层次,抓住伯父和周恩来的分角色朗读,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会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善于思考的精神。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大伯对“中华不振”的无奈何周恩来对此事的好奇,感受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

1、师组织学生谈话:文明读书是为了什么?生大胆发言,说出真实想法。

2、师谈话引出本文主人公周恩来:90多年前,有一位老师也用这个问题问他的学生,结果有一个学生对于读书的目的给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答案。这个答案促使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就是周恩来。谁来为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呢?

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周恩来的生平简介和事迹。

【设计意图:由“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于读书目的的思索,进而引出课题。】

3、师课件出示旧中国的照片,组织交流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现状。生补充交流相关资料,认识到当时的中国正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外国人在文明的国土上肆意妄为。

4、师导入课题:生活在那样环境中的周恩来对于读书目的和认识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探讨课题的深刻含义。

5、师: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时,与你们差不多年纪。年仅12岁的他,是什么促使他产生了这么大的抱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细细的读读看。(生带着好奇心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质疑——思疑——解疑”,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习兴趣,激起自主学习的热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出示自学要求:

①圈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掌握;

②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③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做到流利读文。

2、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读文,找出生字词,梳理文意,初步体会人物情感。

3、师通过各种方式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对于疑难字词与学生讨论解决。

4、生理解、掌握本文生字新词,为深入理解文意做准备。

5、师指导学生理清文章层次。(生梳理小结:疑惑——目睹——立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层次的梳理,初步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心理历程。注重学生自我感悟应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

三、读中初知,中华不振:

1、师指名读文,理解伯父话中的含义,重点理解:“不解”、“打破沙锅问到底”等词义,指导学生分角色读文,揣摩人物心理。

2、生找出周恩来的疑惑,反复读悟,体会人物心理。(抓住伯父的“无奈”,周恩来的“疑惑”、“打破沙锅问到底”研读体会。)

【设计意图:在角色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究人物语气,从而揣摩人物心理,初步感受中华不振的事实和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以疑导读,边读边思,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了解课文内容。】

3、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了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4、生汇报交流,抓住周恩来提出的问题体会周恩来不断追问和善于思考的精神。

5、师:请同学们带着你的理解,走进周恩来的心里,再反复读他的问话。

6、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书,善于营造一个利于阅读文本情绪化的“场”。学生就会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读书的积极性越高,其收获就越大。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设下悬念,结束学习:

师:中华真的如此不振吗?当时的中国真的如此落后吗?下节课,我们深入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深刻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激发爱国情怀。

2、由文字想象画面,根据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

3、梳理周恩来的立志过程,从“中华不振”切入主题,找文中关键字词,体会其志向是经过深思熟虑确立的。

4、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产生确立志向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中华不振”切入课题,精读第7、8自然段,深入体会其志向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确立的。

(2)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从周恩来亲眼目睹了中国人遭受欺凌的事实,从而深刻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抓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体会中国的现状,体会周恩来的心情,体会他的冷静、沉着和坚定,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把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恰到好处的引到教学中,提高认识,加深感悟。

使用教材的构想:

课前搜集课文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故事,以“中华不振”为契机,深入学习课文第7、8自然段,从关键词重点句入手,研读感悟,创设情境,读写结合,了解中国的贫穷落后,以及周恩来冷静思考后的信心和决心,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有人说“有志不在年高”,也有人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十二岁的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崛起”是什么意思?“之”呢?(生答)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走进租界,用心去体会“崛起”的内涵吧。

二、浏览课文,找到关键。

师: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这个誓言?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生汇报,师随机板书:中华不振)也正是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才立下这个誓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指导学生把厚书读薄,把文章读成一个词。找准切入点,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找到开启课文宝库的金钥匙。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往往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切入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抓重点词句,在语言文字的前后联系中自读、自悟、自得。】

三、精读感悟,入境激情。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中华不振”?可以边读边勾画,也可以在你感触最深的地方做批注。

【设计意图:初步学会默读,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交流一: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生:(潜心会文,交流汇报。)

交流二: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生:这是中国的地盘,为什么中国人不是光明正大的走进去,而要“闯进去”?

生:这就是“中华不振”的原因。

生:我读懂了周恩来取得那个租界地和他平时看到的情景大不相同。

师:大不相同和不相同一样吗?

生:大不相同就是大部分是不同的。而不想同是没有一处一样。

师:周恩来今天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

生: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你体会到冒号的作用了吗?

生:解释说明。

师:文中说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大家想一想:周恩来平时看到的可能是怎样的情景?

生:到处是破旧的房屋,人们衣衫褴褛,穿着补丁衣服。有的甚至露出了半个胳膊肘,蓬头垢面……

(教师出示阅读补充材料:英国特使在出使中国后,在他的日记中写到:中国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人们衣衫褴褛,甚至赤身露体,像叫花子一样,我们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抢的吃。)

【设计意图:小学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我适时出示课外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师:读了这段材料。你有何感受?

生:中国真是太贫穷太落后了!难怪周恩来在租界看到截然不同的情景后会大吃一惊。如果是在别的国家,还不足为怪,奇怪的是这是中国,这也是说明“中华不振”。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体会的也很好。周恩来看到灯红酒绿,可心里想到的是中国的破烂不堪,内心百感交集,这一切都荣在一个字里。大家找到这个字了吗?

生:“嘿!”

交流三: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骑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这个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应读出怎样的语气?带着你的理解和感悟读一读。

生:惊奇、无奈。(个别读、对比读 及时评价)

师:我们继续汇报交流:还有哪些地方也让你感到中华不振?

生: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骑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这个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这也是中华的不振。

师:很好。你从中国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巡警的不作为中,读出了中华不振。按常理说,车子轧死了人,肇事者会有什么表现?而洋人确实什么表现?

生:得意扬扬。

师:你知道洋人在想什么吗?

生:哼!轧死了一个中国人算得了什么!就是轧死十个八个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师:请带着你的理解把洋人得意扬扬满不在乎蛮不讲理的语气读出来。

生:(自由读、展示读、评价。)

师:这位当街跪着的妇女呢?你听到他凄惨的哭诉了吗?

生:xxx,你死的好惨好冤好可怜!好无辜!可是我却无能为力,不能为你伸张正义……

师:看着这个妇女悲伤的哭泣。旁边却站着得意扬扬幸灾乐祸的洋人,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生:同情妇女,痛恨洋人。

师:请把你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

生:(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展示读,随机互评、师评)

师: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都融进了这句话中,我们的情感也都通过朗读释放了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添油加醋地读的过程其实就是由表及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添油加醋地朗读,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了以读导悟,读中见悟的目的。】

师:当时围观的中国人是什么表现?他们紧握着拳头想干什么?

生1: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借里,谁又敢怎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生2:因为这个租界是我们中国的,却被外国人统治,我们中国人谁也不敢随便出入,这就是“中华不振”。

生3:他们紧握着拳头想讨回公道,想揍洋人,想替含冤死去的亲人报仇雪恨。

师:他们这样做了吗?

生:他们敢怒不敢言,无可奈何。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中国软弱无能,中华不振啊!

师:谁愿意把你的这种感觉读出来?要边读边想象画面。

生:(自由读、齐读、随机生评、师评)

师: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

生1:在外国的租借里,中国人为什么敢怒不敢言?不敢出手去惩处那些恶毒的洋人,是因为惩处洋人后就会被洋人欺负吗?

生2:我看到了外国人在租借里横行霸道,胡作非为。这是中国的土地,凭什么他们能大摇大摆地自由出入,而中国人却不能?他们蛮不讲理,我们为什么敢怒不敢言?

生3:我看到当时中国的巡警吃里爬外,胳膊往外拐,为什么不给自己人出气撑腰?难道他们忘了自己也是中国人了吗……

师:这段话让我们想了许多,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不愿看到的情景。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件,我们怎么能不冲动?怎么能够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太平常了。(出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看到这样的标语,你有什么话要说?

【设计意图:以此为契机,教师顺势引导,阅读历史性的文章,只局限于一个小故事是不能全面理解文章内涵,还需要了解更多和故事相关的背景,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生1:洋人太猖狂了!根本不把我们中国人当人看!

生2:洋人太可恶了!竟然把我们跟狗相提并论,把我们中国人当畜生看待!

生3:洋人真是太欺人太甚了!中国人真是软弱无能……

师: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蜂拥而至掠夺财富屠杀人民,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个有一个不平等条约。人们都是袖手旁观,无能为力扭转那种局面。这就是中华不振呀!周恩来看到这惨不忍睹的一幕,这么多的不公平,他终于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原因,心情能平静吗?他会想写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他的想法用一两句话试着写下来。(学生自由抒写“周恩来的沉思”。指名学生读自己写的话。)

生1:一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欺负!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

生2:我一定要赶走洋人,恢复祖国的尊严!把属于中国的东西全部收回来。再也不能忍气吞声了!

生3:我一定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是啊!12岁的周恩来,忘不了中国妇女在自己的国土上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申。为此他立下了一生奋斗的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我们带着他的心声带着他的勇气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与他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碰撞,情感交流。学生进入角色后,用心读书,边读边思,边体验边感悟。在交流探索中搜集整理,写出了各人不同的感悟,也得到了各人不同的收获。在通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学生自然而然就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四、研读立志,丰满形象。

师:在修身课上,当魏校长提出问题时,他的回答是那么肯定他的回答和别的同学有什么不同?

生:同学们都是为自己,周恩来不是一时冲动,把个人的学习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起来,不愿让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也不愿让自己的同胞再受欺凌,他要为祖国的兴盛、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他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大志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

师:小时候,因为他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长大后能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他就不会发展强大;一个企业没有这种精神,就不会在竞争中求的发展;一个人如果没有这种精神,那就永远不会长大!现在的中国正崛起,神奇的成功,世博的顺利开展!让我们以他为榜样,完成我们的使命吧!最后老师送大家一副对联共勉: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博大胸怀 远大志向

当堂作业达标检测设计

一、牛刀小试(基础知识)

1、正确读写我最棒。

伯父 模范 巡警 抱负 胸怀 喝彩 租界 闯进 惩处 妇女 吵嚷 帝国主义 振兴中华

2、自主积累我喜欢的四字词语,并选其中一两个词语写话。

二、循序渐进(基本技能)

1、结合课文,用“不但不……反而”来写写历史的悲剧。

①中国巡警不但不( ),反而( )。

②围观的中国人不但不( ),反而( )。

③洋人不但不( ),反而( )。

④那个妇女不但不( ),反而( )。

2、和同学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1-5自然段。

三、游刃有余(综合提高)

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渠道,了解“成长的故事”,可以了解名人伟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是熟悉亲人的成长故事。写到日记本上准备开展故事会。

四、大展身手(拓展创新)

用讲故事、编短剧、办手报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成长的故事。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