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人教新课标六上:《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六年级上册 > 怀念母亲 >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第6课、怀念母亲 ,作者是季羡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谁先来说?

二、抓课文主线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从字里行间你又知道了什么?(两个“同样”说明两个母亲在作者生命中是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是应该抓住文章中这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来感悟。

2、也就是说,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也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不仅是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的交待了这个意思,课文中还有一些相关的语句、段落,你能迅速从课文当中找到吗?生汇报。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心目中是同样伟大,地位是同样重要,作者对两位母亲有着同样的情怀,那就是崇敬、爱慕、怀念,让我们齐读文章的第1和最后1自然段。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3、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这是什么写法?(首尾照应)古语云:“开难起、结难收”,一篇文章的奥妙往往在于起笔和收笔,做到起笔和收笔遥相呼应,文章便会给人浑然天成的感觉,当然开头结尾的方式很多,如果你写文章时像这篇文章一样,注意文题照应、文章内容之间的前后照应的话,一定会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畅通。

4、母亲去世后,季老一想到母情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有时,恨不得立刻回到她们身边,对两位母亲的怀念,真是魂牵梦绕、无法释怀。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大屏幕上的这几段话。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5、请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到大屏幕上的第一段话上(指名读),从这段话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地怀念母亲?生汇报。

6、正是这两个“频来入梦”让我们体会到作者思乡念母之情的真挚、浓烈。老师再出示一些内容,看看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1935年11月16日

11月18日

11月20日

11月28日

7、是啊,这种怀念洋洋洒洒地遍布于我在哥廷根的日记中。(引读)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说明“频来入梦”。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说明“频来入梦”。

8、刚才我们一同把视角投向全篇体会了两个“频来入梦”的含义,谁知道我们用了什么方法?(联系上下文)是的,联系上下文也是感悟文章的重要方法,它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质量。谁愿意为大家读一下这一自然段?

9、母亲“频来入梦”,作者却说“不知道为什么”那么你知道两个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生汇报。

10、这也是人之常情,作者远离故土,身在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往昔母爱、今昔思国情怀怎能不与日俱增?(引读)所以作者,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心潮腾涌”什么意思?联系文章内容说一说?你能快速在文章中找到它的近义词吗?生汇报。

过渡:是啊,用李清照一句词来说明这种情愫就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她片刻也没离开过我的心”。

三、品读爱母之情

1、这是季羡林先生《赋得永久的悔》的片段,谁能给大家读一下?

要讲後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为什么离开母亲是作者永久的悔呢?请同学们在文章中画出描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边读边思考,并及时地在句子旁边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2、生汇报,师相机小结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是啊,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清苦一生,操劳一生,如今儿子长大成人之后却没能享受到儿子的一点回报,这是终生都难以补救的啊!这终天之恨,让作者一想到母亲怎能不眼泪盈眶?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作者此时的心情吗?生汇报。其他同学感受到了吗?就请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段话。

3、季老的许多文章里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这也是季老《赋得永久的悔》的片段,自由读一读,在我们课文中也有这样的描述你找到了吗?能结合片段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我在她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後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

“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麽也不会放他走的!’

4、生汇报对《寻梦》的开头与结尾的感受,师引导。

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读片段中母亲的话),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读文章中作者的话)。

“怅望灰天”什么意思?

5、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寻梦》的开头与结尾,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生汇报。

6、师讲诉:

其实作者从六岁就离开母亲到济南叔叔家生活,最后一次见到母亲,已是八年前的事了。现在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尽管如此,在离开母亲的16年中,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母亲。可是,寄人篱下的处境,使他身不由己,不能经常去看望母亲。他曾暗下决心,自己大学毕业以后,有了工作,立刻迎养母亲,可是,现在还没等他大学毕业,母亲便永远地去了,怎能不使他悔恨万分呢?

在等待下葬的日子里,他住在家里,守候在母亲身旁。他“看见院子里的树上,有母亲亲手砍伐的痕迹,在被烟熏黑了的小厨房里,还有母亲死前吃剩的半个茄子,半棵葱。母亲吃饭用的饭碗,随时用的手巾,都留有母亲的手泽和口泽,地上每一块砖上都印有母亲的脚印,不觉热泪盈眶,失声痛哭起来”。夜里,他枕着母亲枕过的枕头,想到母亲在这枕头上想念儿子时,不知流过多少泪,不禁又泪流满面,泪水沾湿了枕头,彻夜难眠。

他不断地责备自己。我究竟是个什么人?我为什么要离开母亲?为什么把母亲一个人扔在这荒僻穷困的村子里?为什么八年时间没有来看望过母亲?他感到自己实在愧对母亲,无地自容。他狠狠地责骂自己:“我是个什么东西?”在这极端痛苦的日子里,他每天都在回忆,内疚,自责中度过。他感到,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冷寞了,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只感到脑子里空荡荡的一片空白。自己整日像行尸走肉般无目的地走来走去,不知道该做什么。

六十年后,季老提笔写就《赋得永久的悔》这篇著名的散文,文中写道:(生齐读)要讲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是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7、相信此时此刻,我们都沉浸在同一种情绪中,这种情绪叫——感动,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永久的思念和悔恨,这种情感也蕴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下面就请同学们纵情朗读作者怀念生母的文字,希望你让自己感动的同时,也能感动我们大家。指名读。

四、品读思国之情

1、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做过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增添了——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思考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生汇报。

2、就请你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这几段日记,谁来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生汇报。

3、朗读《我的中国心》这是一首海外赤子心系祖国的歌词,字里行间流露着炎黄子孙永恒不变的爱国情怀。无论离开祖国多么久远,海外的条件多么优越,都改变不了华夏儿女那颗心系祖国的拳拳之心。因此,这首歌也在海内外广为传唱,经久不衰。成为海外游子的心声,同时也是此时季老的心声。

4、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11月16日(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指明读,齐读。)

这种思念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11月28日

5、使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将对母亲的怀念一生珍藏,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也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2006年季羡林老先生成为感动中国人物,推选委员会给他的颁奖词是:(播放课件)

季老宁静淡泊的一生,却给我们无尽的感动。今天这节课我们也切实从季老文章的字里行间受到了感动,是吗?

五、读书学写法

1、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学们读书的同时也要想作文,看看文章的那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你发现了吗?

其实,引用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巧妙地运用引用,能使说明文更显生动,议论文更见雄辩,记叙文更具文采,散文更现魅力。

日记是一个人的内心独白、真情流露,引用日记可让读者感到亲切、真实。写《怀念母亲》时,季老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当时的感情”,几次引用当年的日记和文章的片段来“保存自己当时的感情”,正是作者在写作中恰当引用,才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同样的爱慕,表达得真挚感人。其实,我们很早就接触过引用说明法。我们学过的文章《梅花魂》,作者引用了三句古诗,你还记得吗?生汇报。除了古诗、日记,可在文章中引用的内容还有很多,我们还可以引用故事、俗语、谜语、格言、谚语、成语、名人名句、流行歌曲。

2、作者引用古诗来表现外祖父的思乡之情,假设你想写一篇文章,你想引用什么内容为文章服务呢?

生准备、汇报,师相机指导

六、全课总结、适度拓展

1、季老一生埋首躬耕于古文字这片坚硬的土地,开掘出一部部丰厚的典籍,他偶尔到散文这片田里散散步,便留下不少富有灵性的文字。从他的散文中,我们能读出一个善感而多情的季羡林。他曾为一茎古藤被砍断而暗自垂泪(《幽径悲剧》),他曾为身边小动物病亡而“内心颤抖”(《老猫》),他曾为异国他乡偶然相识的少年魂牵梦萦(《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母亲早逝使少小离家的他今生无法膝前尽孝,这成为他“永久的悔”; (《赋得永久的悔》)如今,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仍然坚持读书写作,他用文字引领我们感悟美丽,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希望同学们课后能找到季老的这些作品,运用我们课内学习的读书方法,认真阅读。

2、那么,通过整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你在文章内容、读书方法、写作方法上都有哪些收获吗?生汇报,师相机小结。

是啊,去国离乡时亲老、妻少、子幼,本以为两年即可回国,却因为战乱被阻留异国他乡──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怎不是他异国十一年中内心深处炽烈的情感呢?

希望同学们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3、希望这节课的最后同学们能记住季老对你们的教导,他说:“我历来主张对中小学生要讲四句话: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齐读一遍并铭记于心。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寝食难安

6、怀念母亲 频来入梦 同样……同样……

凄凉、甜蜜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