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沪教版四上:《父亲的叮嘱》教学案例

新学网 > 语文 >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 父亲的叮嘱 > 父亲的叮嘱教案

一、案例背景

这篇课文是根据岑桑的作品《画杨桃》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在“我”画素描的时候,父亲总是叮嘱我“你看见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经历了写生课上的风波,“我”对这句话的认识,超越了画素描本身。课文以“父亲的叮嘱”贯穿始终。从“他总是这样叮嘱我”到“我想到了父亲的叮嘱”,乃至在写生课上“我耳边反复又想起父亲的叮嘱”,从中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了“我”对这句话的认识也在变化。

二、案例情景

片断一:

师:老师也请你们看看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的?

师: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什么?想到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生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

师:是呀,当老师问“看看杨桃,像你平时想像的模样吗?”学生(引读)

老师追问:“像什么?”引读

生3: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生4: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师:真好,你不但想到了同学们当时的感受,还想到了“我”内心的感受,我想作者此刻心中充满了温暖,也想到父亲的叮嘱果然是对的

三、课后反思

《父亲的叮嘱》通过 “我” 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老师”的言行举动这三个层面推动实施建构,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同时给了她和学生对话的机会,其实也就是师生间信息的互为接受、互动反馈。这一课堂实录所展现出来的不同的反馈方式,都是在解决课堂大问题,紧扣教学目标,在和谐的对话中,师生有效互动,学生思维井然有序。所以,要把反馈集中于大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让反馈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让反馈在师生间的自由对话、生成过程中变得实实在在,且又形式多样、生动活泼。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