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冀教版第十册:《白杨》教案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五年级下册 > 白杨 > 白杨课堂实录

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这篇文章是现代作家袁鹰的佳作,虽然篇幅不长,却构思精巧。从标题看,这似乎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其实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一位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父亲望着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首先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树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爸爸借助白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也希望他的孩子们能够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

教学建议

1.课前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教师也要给学生补充,如:戈壁资料、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时,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可让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出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全文共有16个自然段,可分四个部分:

1——3自然段:写戈壁的荒凉及时而出现的白杨。

4——12自然段:介绍白杨。

13——15自然段:爸爸借白杨表白内心。

16自然段:写爸爸看到希望。

3.细读课文,品味感悟。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可让学生先自读,找出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明线写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赞白杨小白杨茁壮成长。暗线是爸爸的表情:看白杨“出神”讲白杨“严肃”再看白杨,由“沉思”到“微笑”。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对重点段落要多读,可采取分角色朗读,准确把握人物心理活动,进一步体会、感悟人物的精神。

4.明确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借物喻人,也叫托物言志。文章借树喻人,写出白杨树的特点,由白杨的特点联想到无数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文章语言朴实、条理清楚,堪称佳作。

《白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写田字格里的两个生字,领悟“茫茫、戈壁、浑黄一体、清晰、高大挺秀、分辩、沉思、新疆”等词。

2.认识白杨的特点,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阅读、思考和理解文章内涵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的句子;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白杨》

设计教师

杜艳梅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激情导入

1.出示彩图,认识白杨树,揭示课题。

白杨树是我国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庭前屋后,道路旁边随处可见。它既不像松树那样四季长青,也没有柳树那样清新妩媚,更不能与观赏树木相提并论。而当代著名作家袁鹰在茫茫的戈壁上看到白杨的时候,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为我们写出了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白杨》。(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3.激情导入:现在,我们坐火车和作者一起到新疆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解决学生在读中出现的字词问题

3.指导生字书写,教师在田字格里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

4.默读课文

①联系课文中的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画出文中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试着自己理解。

5.播放录像:(在开往新疆的火车途经甘肃省和新疆的交界处,就要穿过被称为“八百里戈壁”的戈壁滩。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砾石滩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每当大风掠过,黄砂滚滚,遮天蔽日。整个地区人迹罕至,一派荒凉景象。)

师提问,①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可联系课文中的语句并结合课前查阅有关资料,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师提问,②(出示爸爸说的三句话)每一句话各说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1)指读第一句,理解“从来”的意思,体会白杨的第一个特点。联系前文,哪些语句也写出了这个特点?(看录像体会白杨高大的特点。)

(2)指读第二句,这里的“哪儿”到底指哪些地方?这又体现白杨的什么特点?(看录像理解“茫茫、浑黄一体”)

(3)指读第三句,想:两个“不管”之后列举的是什么?(看录像体会白杨不怕自然灾害的特点。)这又体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师:(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它就默默无闻地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它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它上擎青天,下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朗读中抓好自然段中的“从来” “哪儿----哪儿---” “粗壮” “不管----不管----总是----”重点词和两组关联词组,边读、边交流、边思考,回答白杨树在你的心目中具有了那些可贵之处。

三、提出疑问,置留作业

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

茫茫、戈壁、浑黄一体、清晰、高大挺秀、分辩、沉思、新疆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精读课文,品味感悟。

1.(出示句子)“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师提问:他要表白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1)“表白”是什么意思?

(2)默读课文,思考:爸爸的心是什么?

(3)同桌或小组讨论。

2.出示提示,点拨题目:

(1)爸爸在哪儿工作?那里的条件怎样?

(2)爸爸和白杨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3)爸爸为什么要接孩子到新疆读书,而且“将来再念中学”?

(4)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想一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让学生小组交流)

(5)爸爸的“心”是什么?

3.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提示点拨:

(1)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沉思什么?

(2)爸爸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3)“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什么?“几棵小树”又指谁?“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是什么?

师:(小结):爸爸看到白杨,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到边疆落户,于是他想,怎样才能将孩子培养得像白杨一样。当他看到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欣慰地笑了。因为他看到了建设边疆后继有人。他坚信他的孩子也会像白杨一样不畏艰难,茁壮成长\扎根边疆。

三、再次品读,体会写法:

(再一次出示句子)“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进一步精读,启发,诱导:

本课表面上是在介绍白杨树的特点,实际上是在赞扬白杨树的品格,赞美具有白杨树不屈不挠、拼搏顽强的人。引领学生明确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新疆建设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新疆建设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附:板书设计

19 白 杨

白杨 建设者

高大挺秀 扎根边疆

适应性强 教育下一代

坚强不屈 共建边疆

借物 喻人

学生带着对戈壁上白杨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并通过朗读体会

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让学生小组交流,想一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让学生小组交流,想一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