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沪教版五上:《采蒲台的苇》教学设计

新学网 > 语文 > 浙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 采蒲台的苇 > 采蒲台的苇课堂笔记

[学习目标]

1、静心阅读,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和体会“清白”“冀中名胜”以及“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等词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复述“妇女们用孩子作掩护保护村干部”这一情节。阅读课文,提出疑问,通过朗读与品味语言理解文中“没有!没有!”等词句所表达的情感,并体会作品的语言表达特点。

3、了解白洋淀“人”和“苇”的关系,感受白洋淀人民宁死不屈,为保卫自己的家园与外来入侵者作英勇顽强的斗争。

[学前准备]

预习课文,要求: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或用自己熟悉的方法理解词语。

2)提出疑问,尝试用查找资料的方法来解决。

建议查找的资料:作者及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白洋淀及其芦苇

[课前导入]

(媒体播放芦苇,在学生坐定后,屏幕上出示不断上移文字)

白洋淀的苇富有极强的生命力。

初春,寒风凛冽,浮冰片片。苇锥奋力地钻出冰面。它头顶冰碴,就像是戴着一顶顶水晶冰盔。

夏季,是芦苇生长的旺季。雨勤水足,它吸吮着大地的营养,像是有人拔着它直往上窜,那可真是一天一个样。

秋末冬初,白洋淀的芦苇成熟了。芦花便以它银灰色的花絮,在飒飒寒风中飘飘扬扬,撒满大淀,撒遍水乡的房顶。

冬季,白洋淀到处都是苇垛。水乡的房前房后,院内屋顶,哪儿都是芦苇。整个白洋淀成了苇的世界。

据统计,白洋淀有芦苇11.6万亩,年产芦苇8895万斤以上,是水乡人赖以生存的资源。难怪白洋淀上流传着“一淀水,一淀银,一寸芦苇一寸金”的民间谚语。

芦苇喜欢群居。苇根连着苇根,苇叶拉着苇叶。每当风浪骤起,它们就互相扶持。哪怕狂风吹得浪高三尺,它们依然团结,决不倒下。刚才老师发给你们的补充文章题目叫《芦苇颂》,课后同学们可以细细地欣赏。

[教学过程]

一、从检查预习入手,质疑引出“人——苇”关系。

1、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孙犁的小说集《白洋淀纪事》中的一篇——《采蒲台的苇》。齐读课题。

2、课前,大家根据要求预习了课文。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解决了一些疑问。老师想了解一下,是不是还有一些疑问没有解决?(学生质疑)

可能的问题有:

人怎么可能是“寄生”在苇里的鸟儿?(当场解决)

师引读: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他们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人们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

追问:人为什么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读读前文,你知道答案吗?(人们依靠苇生活,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

为什么说“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当场解决)(板书)冀中名胜

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那儿除了苇,除了好看,特殊在哪儿呢?谁能联系前文回答?(苇塘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

为什么说“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板书)最好的

为什么说“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板书)清白

妇女们为什么要“沙着嗓子喊”?

为什么要永远记住“没有!没有!”?(板书)没有!没有!

题眼是“苇”,而课文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来写采蒲台的人。(板书)苇——人

最好的 苇——人 没有!没有!

冀中名胜 清白

4、你们的疑问大多来自于“苇”,这并不奇怪。因为,××同学的问题恰恰是理解这篇课文的关键——从课题看,题眼是“苇”,而课文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来写采蒲台的人。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再读课文,了解“人——苇”关系。

1、人和苇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

2、交流:

1)人们依靠苇生活——生活的支撑

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大片大片的苇塘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柔顺的苇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着——她们要用苇来织炕席、编竹篮,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苇。

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正如课文第一节这样写到(师引读)

2)然而在战争年代,苇又是白洋淀人民生命的支撑。正如你们所找的句子。

(出示)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

每一片苇塘,……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

3、你们提出的大多数问题集中在这几句话。而这恰恰是作者在白洋淀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许多事之后,由衷的感慨。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那就让我们聚焦采蒲台,去认识这些普通的采蒲台人民。去找一找“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的原因。

三、阅读故事,感受“人——苇”关系。

1、仔细听,仔细听,然后请你用一句话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录音)

敌人要搜查,妇女们用怀里的孩子掩护了村干部的枪支。

2、同学们初读了课文,将事件的大概交代清楚了。接下来,请大家再读课文,然后将这部分内容说给大家听。要求用上这两个词语——最后战斗流血、不约而同

1)交流:(这些词语为什么一定要加)

最后战斗流血——“最后”一词看出,干部们一直在为保护人民、保护

家园而战斗着。他们已经做好了拼死一搏的准备。面对敌人,他们充满了仇恨,他们勇敢无畏。

不约而同——“掩护干部,掩护干部们手中的枪支。”每一个妇女都是这

么想的,也都是这么做的。

2)从中看出干部的勇敢,妇女们的团结,还有哪些词语一定要加?指名再交流。

偷偷地——母亲爱自己的孩子,自然不想让敌人发现。因为假如被发现,孩子必死无疑。

顺手——看似不经意的一个举动,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群多么有智慧的

女人。

3)满怀着对敌人的恨,满怀着对干部的爱,充满智慧的12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她们将自己最爱的孩子递了过去做掩护,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胸襟!

3、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但是鬼子并没有灰溜溜地离开,事情继续发展着。(出示)作者用对话的形式来推进这部分内容。

1)和老师一起来说一说这部分内容。请注意,人物的回答只有简短的12个字,怎样读好。

正当妇女们用自己的孩子掩护带枪的干部,惊险地闯过一关时——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了。

面对凶残的敌人盘问他是不是八路时,他镇定地吐出了两个字——不是

敌人企图从他的嘴里知道村里有没有干部,他毫不犹豫(斩钉截铁、不假思索)地又蹦出了两个字——没有

无需思考,语气是那样沉稳,态度是那样坚决。

敌人恼羞成怒,残忍地砍断了他半边脖子。他歪着脖子,血流在胸膛上,艰难而又坚定地说——不是

敌人还不罢休。可是这位英雄最后吐出的还是两个字——没有

2)英雄的话语简短而有力,然而从你们的眼神中,老师感到你们已经明白了他心底里的话语。他心里一定在说——(不屈服、不出卖、有骨气)

看到敌人如此惨无人道,看到同胞如此宁死不屈,妇女们再也忍不住了。她们强忍住泪水,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3)刚才我们一起讲述了在那片苇塘前冰封的土地上发生的一幕,回到课文,再来看看作家孙犁是怎么讲述的。自由朗读,你有什么体会?

(气氛紧张、节奏紧凑、人物的斩钉截铁)

没有修饰,没有更多的描述,却让我们感受得更多。

4)这就是孙犁的语言,朴实却蕴涵着无穷的力量。我们再来读一读,老师读黑色字体的部分,你们接着读。

4、你听,英雄还在回答,妇女们还在大喊,采蒲台的苇塘中回响着这样的声音——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永远——,甚至应该——。永远记住这两句简单有力的话吧——没有!没有! 这是生命的最强音!

5、在采蒲台,在白洋淀,还有无数的像他们这样没有留下姓名的英雄,用自己的鲜血,用可贵的生命保持了苇的清白,在这片土地上竖立了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因此,作者情不自禁地感慨——(出示)每一片苇塘,……。敌人的炮火,……,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

1)联系课文内容,你能说说这里的清白是什么意思吗?

宁死不屈——这是一种高尚的人格

不出卖同志——在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

不向敌人屈服——我保持了做人的尊严

宁可付出血的代价——苇塘没有被侵犯,民族的尊严没有被玷污

是的,“永留清白在人间”——这样的苇难道不是最好的吗?

2)此时此刻,再来看苇,你的感受又会是什么?(可以选择一句说一说)

(录——苇海)面对茫茫的苇海,我似乎看到(听到)。

无数感人的故事(在旁人看来,是多么的惊心动魄!)

人民不屈的声音(那份浩然正气震撼人心)

四、朗读句子,深刻理解“人——苇”关系。

1、正因为苇塘发生了无数感人的故事,正因为人民用血液保持了苇塘的清

白,因此说,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想一想课一开始你们的提问,对这些句子,你是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选择其中的一句和伙伴读一读。

2、那茫茫的苇海,那群普通的人,都成了孙犁创作的源泉。他说:“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摘自《琴和箫》

于是,他记录了白洋淀里的故事。

3、老师建议大家去借阅这本《白洋淀纪事》,相信你会更加了解那片土地,那群人民。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尝试着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能解决的做个记录,我们在语拓课上共同探讨。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