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中国石》第二课时教案

新学网 > 语文 >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 中国石 > 中国石课堂笔记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依据“思考·练习”第1题要求,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二、三段内容,体会“我”和小姑娘发现雄鸡形的石头——“中国石”及观赏“中国石”特点的激动感情。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我”和小姑娘发现雄鸡形石的激动心情及为它命名为“中国石”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阅读分析第一段。

1.读,即第一段开头。说说上节课归纳的段意。

(战士们常常拣石头,还举行赛石会,我也成了石头迷。)

2.结合句子的内容,解释(可以查工具书)“举目”、“沙海”的“海”、“漫滩”的“漫”和“可心”。

(“举目”是抬眼四处望无边的沙海。“沙海”的“海”,形容沙漠无边。“漫滩”的“漫”是到处都有石头。“可心”是指满意的石头。)

3.提问:读了文章的开头段,我们了解到文章的主人公,也就是中心人物是谁?

(边防战士)

还了解到边防战士休息时常常做的一件什么事?

(拣石头)

还知道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什么地方?

(戈壁滩)

戈壁滩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教师根据教案资料(见后)再适当补充。)

4.在这样一个除了沙子就是石头的荒凉的环境中,边防战士为什么要拣可心的石头,还要举行“赛石会”?

这个问题大家可以思考,暂不做解答,在学习课文过程中,会理解这个问题。

5.课文开头段交代了边防战士在戈壁滩上拣石头,还开赛石会。接下来第二、三段仍然写的是边防战士在戈壁滩上拣石头,开赛石会什么的。大家读了课文,感觉到重复吗?为什么这样写?如果不是重复,那么第二、三段内容跟开头段内容区别在哪里?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大家议论后再回答。

(开头段的内容和第二、三段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区别在开头段是为了整体说明情况,介绍事情发生的背景,让读者先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避免突然的感觉。例如开头,首先介绍戈壁滩的荒漠;说战士们休息的时候“常常”拣石头,举行“赛石会”,说“经过十几次比赛”等,都说的是经常的事。可是第二、三段内容就不同了:说的是在“一个初夏的早晨”,“雨后大漠,风清气爽”的时候,“我”拣石头时发现了一块跟祖国版图相似的“中国石”,并精心爱护它的故事。

显然,开头段的内容是第二、三段内容的概括和铺垫;第二、三段内容是开头段的具体和深入。

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常见的开头,总说一般情况,接着其他段落再分述个别具体事例的写法,表现我们的学习生活。)

(二)阅读学习第二段。

1.读,再分出层次。

提示:第二段写拣“中国石”的经过。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共用了7个自然段。回头看看我们概括的自然段段意,这7个自然段在记述拣“中国石”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情?或者说发生了哪些情况?仍旧用自然段归并法划分。先自己划分,再小组议论。

(第二段共7个自然段,可以归并、划分三层意思:

第一层(第2、3自然段):拣可心的石头。

第二层(第4~6自然段):到珍珠泉洗石头发现了“中国石”。

第三层(第7自然段):认真观赏“中国石”。)

2.再读第二段第一层(第2、3自然段)。从词语的恰当使用和生动的描写中,看看“我”是怎样拣可心的石头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提问:

①用原句子的意思解释春雨“姗姗来迟”。为什么春雨洗润戈壁滩,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呢?

(本该春天的雨迟到初夏才下,流露出战士们盼雨的心情。经雨水清洗润湿之后的石头,色彩更加鲜明,纹理更加清晰,所以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

②“我”背起挎包奔出营房拣石头时,看到雨后大漠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朗读第3自然段,体会一下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雨后的戈壁滩:微风送来清新凉爽的空气。给人以爽快的感觉。白杨是高高直立、繁密茂盛的。朝霞异常美丽,像从高处流下大量的水,很快布满了滩上。经雨水冲洗过的石头,在朝霞映照下,显出珠宝的光芒,玉石的色彩。雨后大漠的风景这样美丽,在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拣石头,“我”的心情是兴奋的,舒展的。)

③课文把这些显出珠宝光芒和玉石色彩的石头,称它们为“小精灵”,“我”把可心的一颗颗拣起来。“小精灵”是什么?把可心的石头称作“小精灵”,这表达了“我”的什么感情?

(“精灵”是指聪明机灵的人,加“小”又表示了小巧可爱。把戈壁石称作“小精灵”,是把石头当作有思想有感情有行为的人看待了。这充分表达了边防战士对戈壁滩和戈壁滩上的那些美丽的石头的一种喜爱感情。)

3.读第二段第二层(第4~6自然段),洗石头并发现“中国石”的一层。

①赶勒勒车的小姑娘邀“我”去珍珠泉洗石的路上,讲了昭君出塞路过泉边饮水,把珍珠扔到泉水里,使水变甜并长流不尽的传说。这个美丽的传说,跟边防战士守卫边防,拣可心的石头的故事,两件事有什么联系?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小组议论后再解答,教师可做补充)。

(1900年前,西汉王昭君出嫁到塞外,对汉族和匈奴的民族和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课文点了这个故事,是为了表明:古人都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甘愿到塞外艰苦的地方去。何况今天我们的战士,更会以苦为乐地守卫边防,保卫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的。)

②来到珍珠泉,“我”和小姑娘舀水“清洗拣来的石头”时,小姑娘高兴什么,“惊叫”什么?

(“高兴”拣来的石头像这像那。“惊叫”是惊奇地喊起来,因为她发现了一块像雄鸡的石头。)

③当“我”接过来注视这块像雄鸡的天然肖形石时,发现很像祖国版图的形状。(教师可指中国地形图以显示雄鸡形状)这时,“不禁”喊出来:“这像中国,应该叫‘中国石’!”,“不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喊出来”?“中国石”?小姑娘为什么也吃惊地看着“我”呢?

(“我”“不禁喊出来”,是“我”不由自主地“喊出”这块石头像中国,应该叫“中国石”!这是由于“我”太熟悉中国版图的形状像雄鸡了,所以看见了就没有思考,脱口而出,“喊出来”是表示太激动了。也进一步反映了战士们的心里总是装着祖国。至于小姑娘吃惊地看着“我”,也喊了一声“中国石”?是表明小姑娘对意外发现“中国石”感到非常惊奇,也感到十分喜悦。也同样表明了心中有祖国的思想感情。)

④接着,“我”又补充说“老师常讲,我们祖国的版图像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鸡……”雄鸡用“傲然挺立”形容,太恰当了。“傲然”是什么意思?“挺立”是什么意思?这里表现了雄鸡的一种什么气派?包含着“我”的一种什么感情?

(“傲然”是坚强不屈的意思,“挺立”是高高直立的样子。这里表现了祖国的版图像坚强不屈、高高直立着的雄鸡,不可动摇,不可侵犯。“我”这样说,包含着一种深深地赞美祖国、热爱祖国的感情。)4.朗读这一段最后一层(第7自然段)。

①这一小段共写了三句话,看看哪一句话是概括这一小段内容的。

(第一句话)

②这一小段写了“我”和小姑娘认真观看“中国石”。从“中国石”这块“天然肖形石”的哪几方面观看的呢?比如“拳头大小”是从它的体积上看的,其他从哪些方面看的?

(除了“拳头大小”是从体积上看的,还有“黄白色”是从颜色上看的,“不仅整体酷似祖国版图”是从形状上看的,“连表面皱痕的起伏与大陆地貌相似”是从表面上看的。)

③“我”和小姑娘是从“中国石”的体积、颜色、形状和表面四个方面观看的,说明他们既认真又全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们非常喜爱这块“中国石”,觉得它太难得太珍贵了。所以看得很仔细,很全面。)

④“整体酷似祖国版图”,“酷似”怎么讲?

(“酷似”当非常像讲。就是“中国石”非常像祖国版图。)

⑤“表面皱痕的起伏也与大陆地貌相似”,“地貌”是什么?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也就是地形。)

“大陆地貌”是什么形态呢?看看中国地形图。

⑥小姑娘和“我”在“中国石”的表面找到了(教师边指地图,学生边说“天山、祁连山、吐鲁番盆地、长江、黄河、大兴安岭”。)紧接着,他们又做了什么工作?齐读最后一句话。“又挑选了肖形石粒,让‘台湾’、‘海南’等岛屿依偎着祖国。”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为什么台湾、海南和祖国这三个词加了引号?

(三个词都是指肖形石,所以用引号。)

“台湾”、“海南”等岛屿,“等岛屿”除台湾和海南指哪些岛屿?

(还可能指西沙、南沙等岛屿。)

“依偎”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着”、“挨着”什么的?

(“依偎”是亲热地*着,比单用“*”和“挨”要有感情。“依偎”表示“台湾”和“海南”以及其他一些岛屿,像祖国的儿女,紧紧地亲热地*在祖国母亲的身上,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小结。

课文第二段,写了“我”拣到“中国石”的经过。从在风清气爽的雨后大漠愉快地拣石,到跟小姑娘在珍珠泉洗石,再到怀着兴奋的心情观赏“中国石”。全过程紧紧围绕热爱边疆,心怀祖国这个中心,写得层层深入,充满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