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苏教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新学网 > 语文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认知;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技能:1.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品句析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情感: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理念:

依据古诗的特点,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力求体现“间间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为发展”教学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学质疑、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2.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品读诗句、领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送”

师: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生:送别、送礼、送行……(很多学生回答)

师:“送别”读来令人伤感,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谁也不知道一别之后何时才能再次相见。因而临别依依,内心总怀有对友人的不舍(学生)所以古人们喜欢用诗来表达对友人、亲人的想念、不舍。那么你知道有那些送别诗呢?

生:《送别》、《送友人》……(很多学生回答)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送别诗,请看屏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古人写的送别诗吧。诗要读得字正腔圆,但他也讲究节奏美。因为不同的节奏,给予我们不同的享受。有慢慢读的,有快速读的。现在,我会特别注意听同学们的节奏。

生:齐读。

课件出示:《送别》——王维

《送友人》——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学生读得不是很好时)

师:同学们,刚才我已经讲到古诗要读出节奏。现在你们和我一起来读,我会给你们配上手势。请注意观察手势的节奏,来揣摩读的速度、语调。看看这样读是不是另一种滋味。

师配上手势分三种不同的速度读。(慢慢读、快速读、中速读)

生:跟着老师读,体会三种不同的读法。并了解古诗正确的读法。

(设计意图:运用手势方法补助学生诵读诗句,培养学生语感。《课标》指出语感是诉绪形象,依赖直觉,对语文文学的意蕴和情趣的领悟和品味的魅力。)

师:古人喜欢用诗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他们离别的不舍。我们再来看这几首诗,他们的诗题都有一个什么字?

生:送字

师:一个“送”字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怀念。看来这个“送”用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不然古人为什么要把这些“送”记下来。

(设计意图:由疑激趣,通过读、找送别诗。发现它们的共同点,达到预期目标。并引导提出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抓一个关键的地方,牵一发动全身。)

二、解题。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它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生: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杨万里学生回答)他誉有宋朝四大诗人之称。这节课我们就跟着他一起(晓出)一起在(净慈寺)为朋友(林子方)送行。顾名诗意送的意思就是送别、送行(板书)

师:那杨万里为朋友送行是在什么时候,你从哪个词看出?

生:晓出

师:谢谢,那么这首诗的题意是?

生:早晨杨万里走出净慈寺为朋友送行。

师:净慈寺位于西湖南岸是著名的佛寺,杨万里走出净慈寺为朋友送行时看到了那些景物呢?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28页,让我们读读这首诗,在聊一聊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紧抓贯穿全诗的关键词“送”,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反应的多元性。以及杨万里对林子方深深不舍之情。)

三、初读古诗,读准节奏,引入意境。

1.指导读准节奏。

师:刚才我们讲到读古诗时要讲究读出节奏美来,现在看看你是怎样读这首诗的?

生:读古诗。(一位学生读)

(学生读得不是很好时,一句一句指导读。指导读时配上手势。)

师:(1)我愿意听你读慢些,把古诗的节奏美读出来。

(2)我愿意帮助你,我给你配上手势,注意读的速度要慢些。

(3)看,这回读得好多了,我们大家跟着他一起读。

(请三位同学读)

2、朗读,引入意境。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一起读吧!(老师配上手势读)

(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来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师:再来

师:再读后面两句。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训练重点。高年级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时,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来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节。这就表明朗读与诵读在感悟文本情景中的重要性。)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尽管我们只读几遍,那我们聊聊吧。作者在为朋友送行时看到了那些景物呢?

四、欣赏诗中描写的景物

指导学生品读诗中所描写的景物,通过反复诵读、抑扬顿挫、回旋曲折的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感情美。

(设计意图:朗读的过程实质就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模仿到理解再到形成语感,进而生成一定的知识模式,环环相扣,步步深化。亦即学生在反复诵读之中认知文字,感受身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把握作品的语言艺术,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占为己有。经过这样的内化、吸收和储存,死的语言材料就会慢慢地转化为活的语感能力。)

1.聊西湖。

师:西湖是世界文明的风景旅游胜地。其中西湖有十大景点最为出名。

那现在我们就来聊聊西湖吧,聊你对他的理解。

生:自由畅谈自己对西湖的理解(很多学生回答)

师:自古以来,很多诗人把西湖的美景用诗记录下来。现在我们就来欣赏欣赏这些描写西湖的古诗吧!

欣赏课件: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春题湖上》

生:齐读

师:看,苏轼与白居易赞得西湖多美啊!那我们也去欣赏欣赏诗中的西湖吧。并谈谈你的感受。

生:欣赏课件:西湖十景

师:我看到你在赞叹,你赞叹着什么?

生:自由畅谈感受

师:对啊!这六月的西湖不一样了。请你把你看到的感受送进去读。

我相信你读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生:读第一句

师:就是这一份陶醉,这一份赞叹,让我们体会到西湖的美。请你带领着大家在体会体会吧。

生:读句子。(请两位学生读、男同学读)

2、谈莲叶

师:莲叶又是怎样的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自由畅谈

师:你发现就这么普通的植物它却在夏天里勃勃生机显得格外精神,让你这样的感叹。请你把这一份感叹读出来。

(个别学生诵读)

师:从你的读中让我想起一句诗“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谁再愿意让大家感受一下这碧绿碧绿的莲叶,让这莲叶更(绿)更(多)更(一望无际)

生:个别学生诵读诗句、女同学读

生:齐读

3、谈荷花

师:刚才同学们把荷叶夸得那么有生气,朝气呀!谁也来夸夸荷花吧生:(自由夸荷花)

师:从你的表情中我看出你很喜欢出现在你眼前的荷花,请你读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个别读)

师:同学们瞧瞧他面前的荷花多美呀,我们也跟着他一起夸夸吧

(带领全班齐读)

师:听听你们把杨万里描写荷花的诗句读得多好,这又让我想起他写过的一首诗《小池》。

课件出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李白

生:齐读诗句。

师;对呀,这绿绿的莲叶将我们眼睛染绿,这红红的荷花将我们的心肺滋润。如同同学们感受的一样这夏日的西湖真是( )?真是( )?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一次走到诗中。

生:有感情的诵读。(师给配上手势指导读)

师:听你们朗读,你们看到这些景物了吗?我有点没看见,光给你们做导游、光激动了。那莲叶、荷花、西湖我还没有看够呢,谁愿意在让我看一眼。

(请两位学生分别诵读)

五、整体感知整首诗(伴奏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师:让我们伴着乐曲再一次将所见到留在心中,让我们美美地体会夏天给予我们的愉快。

生:伴着乐曲诵读。(师做手势指导读)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诵读,进行“以读悟情”的训练。使整个教学环节呈现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六、读画结合,训练创新思维。

1.学生自由畅谈,说说应给诗配上什么画面。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

师:同学们,这就是朋友之间的送别。这样的西湖,这样普通的自然景物,在诗人的笔下就变得不一样了。如果我要给这首诗配上画面我将要画些什么?请你在小组中讨论讨论。

:生:四人小组讨论

师:今天就由你们来教教我怎样为这首诗配上画。请你说出为什么要这样画。

生:自由畅谈(很多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2.老师按学生的口述作画,学生评画,感悟古诗描绘的意境。

师:按学生的口述在黑板上给古诗配上简单图画。(学生口述时并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画的原因。)

生(1):画莲叶

生(2):画荷花

生(3):画作者

……

2、学生自由评画,大胆发言。老师听取学生意见修改画面。

师: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他们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那你们看我这幅画还有那些地方需要修改?

学生自由评画:

生(1):莲叶画多些,

【师提问,指导诵读:为什么要画多?你从诗中那个词看出?接的意思是?用一个成语来莲叶多的是?谁愿意来读一读?(个别学生读)我看到近处的莲叶好多啊!我还想看看远处的莲叶是怎样的?谁愿意让我再看看?(个别学生读)这回我看得远了。远方的莲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怎样?那我们也去欣赏欣赏吧。】

【欣赏课件莲叶】

【师提问:看到这连着天的莲叶,我的内心真是怎样?请你把你的激动用读的表示出来。(个别学生读描写莲叶的诗句)】

【师修改画】

生(2):荷花画红些,多些。

【师提问,指导诵读:为什么要画红的荷花?从那个词可以看出?你能把他读好吗?(个别学生读)这荷花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显得特别红的?难怪南朝诗人赞叹“江南莲花开,红花覆碧水。”请你带着大家一起感受一下吧!(齐读)(再个别读)】

【让我们也来欣赏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吧。欣赏荷花课件】

【理解“莲”与“荷”的意思。】

生(3):画朝霞

【师提问。指导诵读第一、二句诗句。并欣赏朝霞下西湖的课件。】

……

(设计意图:(1)通过师生之间互帮互助,营造一种人性化的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也体现语文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2)唤起学生研究意识,体验探究性学习,变换角度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改变“目中无人”的教学方式。把学生“评”给予激励试的肯定和评价,这样的激励让每一位学生都充满自信地学习,创新的火花不时地燃起。)

3、感悟古诗描绘的意境。(学生自由畅谈这幅画面给你带来的感受,体会古诗含义。)

七、拓展、感悟古诗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此时你我都站在湖边我是林子方你是杨万里,你会怎样赞叹你今天说见的景色呢?(课件出示练习:啊!朋友。看,这夏日的西湖 。)

生:啊!朋友。看这夏日的西湖就是与别的四季不一样,看那与天连在一起的莲叶多绿啊!在朝霞映照下的荷花是那样的红艳。

……

2.你想用什么话表达友人之间的友谊(学生自由畅谈,并把感受写到课文中。)

3.动笔抒发感情。

(设计意图:能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做进一步做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九、指导背诵古诗。

通过读再次感悟朋友之间的友谊,完成教学目标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十、总结

林子方留下了吗?其实刚才我们与林子方的对话是不存在的。那只是我们的想象,突然我们明白了,我们的心有多美,这西湖就有多美。我们之间的友谊就有多美。这一切都全凭我们的心情,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不在是伤心的,而是(愉快)的,(高兴)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情再诵读一遍诗文吧!

伴奏诵读全诗

十一、课后延伸:

(1)、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把这一幅画画的更美。

(2)、收集更多的送别诗,给你喜欢的其中一首配上配画。在班上开个读书交流活动。

(以上两个练习可以任选一个来做。)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