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新学网 > 语文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 黄山奇松 > 黄山奇松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画面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引入情境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这一举世奇景,它不仅仅是山,也是海,是松之海,石之海,花之海,诗之海……是一片画的海洋。

多媒体画面(黄山四绝):看,石林耸峙,石笋罗列,令人叫绝;山谷中雾起云腾,似海不是海,似烟不是烟;温泉清澈洁净,可饮可浴……黄山“天下第一奇山”名副其实啊!

出示: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理解:情有独钟

设疑:为何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偏爱呢?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

(设计意图: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一节好的语文课,一个“情”字怎生了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和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告诉大家,要看奇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成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就让我们登上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吧!

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自由读第2小节

2、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比较: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楼前悬崖上有“陪客”、“迎客”、“送客”三大名松。

楼前悬崖上有“送客”“迎客”、“陪客”、三大名松。

顺序能不能颠倒?

3、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样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换词析义:乃至——甚至

感受黄迎客松的地位: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

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设计意图:此环节,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借助搜集的资料,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来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补充,互相探究,对问题就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最后全班交流,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交流:

一奇在模样

姿态优美 遒劲(理解):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 读好这个词

郁郁苍苍 谈谈对这个词的理解

二奇在饱经风霜却生命力强

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800年,“饱经风霜”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想象一下:

(要点包括: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等。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800多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它顽强地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再读

(设计意图:通过查资料得知迎客松的年龄,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饱经风霜”的内涵。再与“郁郁苍苍”对比,更深地体会迎客松奇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以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指名读,男生齐读)

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繁叶茂,长得蓬蓬勃勃,多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啊!(指名读 女生齐读)

连起来把整个句子读一读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三奇热情好客

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设计意图:利用现有的生活实际,启发学生的想象,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进一步让学生感知迎客松的热情好客)

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起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设计意图:围绕文章重点句,一咏三叹,在反复的朗读中,升华情感,深化认识,迎客松的形象渐渐走进了学生心灵。)

师:同学们,迎客松雍容华贵,仪态万方,让人魂牵梦萦,流连忘返。她的倩影走进了各族人民的心中。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也陈列着巨幅铁画《迎客松》,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伴随着改革开放,它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呢?

填空:( )的迎客松 (不屈不挠 生机勃勃 热情好客)

对,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的象征啊!

(设计意图:教师再引导学生得出迎客松的地位奇特,由词语表象到文本内涵的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补充故事:邓小平逝世,黄山松为他送行。邓小平逝世时,央视精选画面为邓小平送行,迎客松能担此重任,可见其地位高,意义之大。迎客松作为国之瑰宝当之无愧啊!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由此,我想到了在作者的笔下,它仅仅是一棵松树吗?它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这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而且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你能饱满着这种情感,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

学到这儿,你再来读课文,就会对迎客松更多一份赞美、敬重、仰慕 齐读

(或将角色感情带进去,想象不同的身份读,如导游、游客、黄山主人等,或欣赏,或自豪,或惊讶,或陶醉)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阅读教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阅读教学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一种心灵的颤动,注重在语言诵读中体会人文意蕴,学生在诵读中再现作品的形象,与作者、文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4、感受陪客、送客松

陪客松和送客松也是同样的环境生长,模样也各有所奇,请同学们在这两者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松,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学生自读

交流

陪客松

出示:

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补充讲陪客松的高度,进一步体会比作“巨人”的妙处。

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心生爱意?通过朗读来表现。

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

送客松

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

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盆景是园丁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天然盆景”、“蟠曲”这两个词较难理解,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形象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真正“送客松”的奇特。)

多媒体展示送客松图片 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目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在挥手告别,又仿佛在作揖送客,又俨然在伸手挽留。它对远去的游客说些什么?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指名读

指点:依依不舍的样子能读出来吗?小手能伸出来演一演吗?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像人一样的挽留你,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师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在一起把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三、观看录像,升华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 播放录像。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边读边赏,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咱们来试试。练读,指名读。

4、结合欣赏到的图片,想象说话: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 ),有的如同( ),

有的仿佛( ),有的状如( )……

说得更具体些: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 , );有的( ,

);有的( , );有的( ,

)……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要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外延。教师在上课前,一方面发动学生通过上网查阅,阅读书籍,询问他人黄山松给他们的印象,收集身边人与黄山松的合影等多种途径去收集资料,通过鲜活的画面,使学生的想象得到自由地驰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与此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交际的素材,学生们在课堂上自主选择自己最喜爱的黄山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真可谓异彩分呈。)

四、创意广告词:

关于黄山,真是说不尽的美景,道不完的神奇,五一长假快到了,旅行社准备开辟“江阴——黄山”的游览线路,请你为旅游公司设计一个广告词。

五、因课设练,拓展迁移

1 、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再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

3 、学生准备,教师个别指导,组织学生汇报,适时点评。

4 、教师小结:黄山怪松,千姿百态,每一块都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你们说得太精彩了!如果把你们说的写下来,不就是又一篇精美的散文吗?我建议你们课后进行合作,把它整理成一篇文章,好吗?

总结全文:

美丽的黄山,是中国的瑰宝;神奇的黄山,是全世界的奇观;梦幻般的黄山,是大自然的骄子!黄山正敞开双臂欢迎我们!

(设计意图: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因课设练,拓展迁移。一句话,就是要把训练练在点子上,练到孩子的心里去。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这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文。我在引导孩子品读课文以后,展示黄山“奇松”的图片:“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而且也要像作者一样去创造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棵奇松,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孩子稍作准备便妙语连珠。)

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

情深意重

千姿百态

教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要求:各学科能够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进行看、听、想、品一体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立体的语言信息。另外,情境教学法能充分地再现课文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表现美,用自己的画笔去创造美。在教学“送客松”时,创设情境,驱谴学生的想象。想象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能培养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录像中迷人的黄山风光,优美动听的旋律,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学生仿佛成了黄山上的“迎客松”,正在欢迎前来参观的游人呢。同学们在侃侃而谈中真切地体会到了迎客松的神奇,大自然的壮丽。

二、合作学习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这是英国大文豪肖伯纳说过的一段话,它与新课程理念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相通的。《课标》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迎客松时,理解“枝干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这几个词,我没有自己来讲解,而是通过学生自己之间的交流来理解,如果学生解释的不太完整,老师再补充,提醒,这样,记得更牢固,理解的更深刻,最后都能将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通过读来传达。

三、读中感悟

多媒体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阅读活动。我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多法并举,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扎扎实实地与语言打交道,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深入感悟其内涵。如:在教学过程中,我多次让学生读句子,并请学生闭眼听,接着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以这种方式来告诉学生更美的景色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要你用心品读去想象才能领略到最美的景色。,

四、想象创作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

随即老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放飞想象,补充在省略号处。此时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情绪高昂。最后,老师还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奇松,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迎客松的写法说说并写一写。课堂教学达到了“任情感激荡,任思维涌动,任想象飞翔”的高潮。

五、联系生活

最后布置的作业也很有趣,是“五一”长假快到了旅行社准备开辟“江阴——黄山”的游览线路,请你代写一句广告词。此题联系生活,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把学习语言文字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使语文学习展现生命活力。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