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1课 《春的消息》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理解“消息、漂白、牵引、爱怜、雏菊、禁不住”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拼读 “漂、禁”两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过程、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读、诵、背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感受和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感受和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春的气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随堂反馈(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我想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春天在哪里》,让我们随着歌声一起去寻找春天。

2.百花齐放、百鸟争鸣,这就是美丽的春天。刚才我们从歌声里欣赏了春天,你能说一些关于春天的词语或诗句吗?

(指名说)

3.大家真棒,当春姑娘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周围会发生很多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春姑娘来到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春的消息》。

二、初读课文

1.指名按小节读课文,并相互评价,随读正音并解决字词问题。

三、再读课文,品悟诗情。

1.师: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春的消息,让我们看到了春天就是一副最美丽的画,一首最美丽的诗,请同学们从诗中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并思考,从中你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自读

3.全班交流

理解诗意并指导朗读

4.师:同学们读得多好啊!看来,大家都是用心在读,用心在体会,才能有这么多收获,真是太好了。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发现大家都爱上了这美丽的春天,大家想不想配上音乐来读一读呢?那就来点音乐吧!

(学生配乐齐读)

四、拓展积累

1.师:你们精彩的朗读仿佛把我带进了春天绚丽多彩的画卷中了。当然,也要谢谢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春的消息。关于春的消息还有很多,只要你做一个细心观察的孩子,一定会发现的更多。现在,就请把你知道的春的消息写在你的采密集中,可以画一画,也可以写一写,开始吧!

2.展示

《燕子》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巩固生字,理解本课生词:俊俏、阳春、盛会、生趣、掠、偶尔、荡漾、光彩夺目、百花争艳;体会比喻、拟人在课文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让学生懂得本课有层次地描写画面的特点;并通过有顺序地看图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象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课前准备 一张剪纸。一张燕子的剪影。一张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范读课文。自学课文。讲读课文一、二两节。

第二课时:复习生字。讲读课文三、四节。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小朋友,春天来了,有一种美丽小鸟从南方飞来了。你们知道那是什么鸟儿?(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并提示学生写“燕”的一短横不能丢。)

你们看见过燕子吗?燕子是一种非常可爱的鸟,它在春天里飞翔的情景,可美啦!《燕子》这篇课文,就把这种美的情景写出来了。

怎么美呢?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学生主动谈感受。

四、自学课文。

老师看得出,小朋友很喜欢读这篇课文,现在就请你们自读课文,看你们能读懂多少。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先看看插图,看了插图还不懂就做上记号。(复习自学符号之一,表示疑问的:“_____?”

五、指导看图。

小燕子在空中飞着,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我们不大容易看清楚,现在就请小朋友先看一看燕子的模样。(出示燕子的剪纸,学生观察。深蓝的底色,黑色的燕子,犹如燕子在蓝天飞翔。如右图)教师提示:注意一下,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

观察后口述。

(结合学生回答,教学“剪尾”“双翼”“两翼”“翼尖”,并根据学生回答,点明观察顺序。)

六、讲读课文。

第一节.

1.现在我们来看课文上是怎么来写燕子的模样的。请一个小朋友读一读。

2.指名朗读第一节。

3.课文上写燕子的模样是从什么写到什么?也就是叙述的顺序是怎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羽毛 翅膀 尾巴)

4.教师指点:也就是从全身写到局部。

5.那么小燕子的全身以及各个部分长得怎么样呢?我们大家一齐轻轻地读课文。

6.你们觉得燕子长得怎么样?从哪些词语里可以看出为,把有关词语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二,表示重点词句的?)

7.“俊俏”是什么意思?“俊俏”即“样子好看”。

8.指导朗读:同学们已经看出来了,从“光滑漂亮”“俊俏”“剪刀似的”写出了小燕子外形的美,所以语调柔和一些,声音轻些。(示范)

学生各自练习,然后再指名读。

9.现在我们来体会体会,这一小节最后一句话在小节中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说“凑”成了?

教师指点:羽毛是美的,翅膀是美的,尾巴又是美的,合起来就组成了小燕子完整的美的形象。这一句在小节中起了一个概括的作用,朗读时,音调可提高些,不过那“小燕子”的“小”要轻些,突出“小”,以突出它的可爱。

10. 另外,这一节三个量词用得很准,哪三个?(“一身”“一对”“一个”)

11. 现在我们轻声齐读这一小节,注意这些量词的用法。

第二节

1.这么活泼可爱的燕子,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看图。(出示放大插图)

2.指导看图。

提示观察顺序:观察图画,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由近 远;由上 下)

3.现在请同学们当小燕子,这时候,你们从南方飞来了。啊,春天是这样的美,你们得仔细地欣赏一下。(让学生担任角色,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这样,学生的观察伴随着情感,同时对教材产生亲切感。)

4.谁能把你们观察的美景说出来。(教师提供导语:“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了,_________。”进行语言训练。)

5.学生口述。

6.现在我们再来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你们看课文,再对照图,看课文上写春天的美景,写了哪些景物。把主要的词语画下来。

7.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雨 风 柳 草 叶 花

8.请小朋友再读课文,这些景物,我们用最简单的说法,怎么把它们联成句子。

(学生回答后出示小黑板:三月,下过雨。风吹拂着柳、草、叶、花,都聚拢来,形成了春天。)

我请一位同学念念是,并说说感觉。

9.你们觉得这样写很干巴,没有美感,那么课文上怎么写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读一读,再比一比。课文上写的和黑板上的这一段意思相同,但又有怎样的不同呢?

“三月”,“阳春三月”,“阳春”即明亮的充满阳光的春天。这是春天最好的一段时间。

“下过雨”下过什么样的雨呢?(“细雨”“蒙蒙的细雨”)加上一个“细”,一个“蒙蒙的”我们就觉得怎么样呢?

(这就写出了春雨的特点,学生可能联系到学过的古诗和散文来回答:如烟如雾;春雨润物细无声;沾衣欲湿杏花雨;像牛毛、像细针)

“风吹拂着柳”,(通过逐步递加附加成分,引导学生了解这一长句的含义。)

①怎样的风,怎样的柳,在前面加上一个字。“微风吹拂着柔柳”加上一个字,就觉得柳枝儿在微风中飘动起来了。课文上它写出柔柳的色彩、姿态、数量,非常生动形象,谁能说说。

②微风吹拂着什么样儿的柔柳?(“微风吹拂着才舒展开眉眼的柔柳”,什么颜色的眉眼?“黄绿”的色彩,使我们感到柔柳是那样青嫩。)这里运用了什么的法,这样写给我们什么感觉?(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柔柳也有眉有眼,这样一定就把柔柳写活了,而且好像是才睡醒了一般,舒展开眉眼。)

③不是一条、两条,而是千万条,真是美极了。(板画:春风杨柳)

④朗读全句,指导节奏:“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⑤这一句描写的情景和学过的哪首古诗意境是很相似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阳春三月,细雨蒙蒙,微风轻轻,柳枝飘荡。课文接着写了草、叶、花,你能在这些景物的前面加上适当的词语吗?可以是表示色彩的,也可以是表示姿态的,也可以是既表示色彩又表示姿态的,甚至数量的,课文上说“各种鲜艳的花”,你也可以具体说说什么花怎么样:

( )草______________

( )叶______________

( )花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现在你们想,我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儿来形容这春天的花儿草儿色彩?(“光彩夺目”,明亮的色彩非常耀眼。)

这么多美丽的花儿一起开了,好像在比谁最美,我们又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儿来形容?(“百花争艳”“艳”:色彩鲜明而好看;“争”:比。)

小草儿,绿叶儿,各种美的花儿,都一起赶到春天里来了,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比喻?(_____ ______ ______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释:“赶集”,本来是指农民们带着各种农副产品,从四面八方集中到一个小镇上来卖,这叫“赶集”。这里的“集”主是指“集市”。是“赶集”,注意这个“赶”字,有一种唯恐落后的意思。

你们看这一句运用了几种修辞手法?说“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我们觉得怎样?教师小结:这样一比喻、一拟人,好像我们也看到了花儿、草儿,一下子都赶到春天里来了。这就写了春天树木的茂盛,花草的繁多,充满了生气,一下子赶到春天里来了。

指导朗读这几个句子。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这些词语和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作用,读时要突出些。不过突出并不是等于用重音,要根据描写的事物状态的不同,决定轻读还是重读。如“蒙蒙的”“细雨”“微风”“柔柳”是轻柔的状态,应该怎么读呢?而“像赶集似的”“百花争艳”,又应该怎么读呢?(结合示范)

学生练习

10. 你们这些小燕子看到这样的美景,心里想说什么?(“赶”)

“赶来做什么”?赶来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注意是“盛会”,盛大的集会:什么的盛会?百花争艳的盛会。从“百花争艳的盛会”这一组词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启发学生回忆在春天里观察的景象,进行想象,然后加以表达。教师提供导语:我仿佛看到___________。)

这百花争艳的盛会,小燕子也赶来参加了,为什么说“为春天增添了生趣”呢?

释:生趣,很有生气,很有情趣。

指点:注意这儿是“增添生趣”。因为春天本身已经很有生趣了,所以说是“增添生趣”。

11. 指导朗读。这一段描写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的图画,我们怎么来朗读呢?欣赏读,把好词佳句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三,表示好词佳句的:~~~~~~~~~~)

12. 现在我们大家再看看图,再体会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请一个小朋友朗读。

13. 指导背诵。

理清层次,一共四句,第一句,写季节、细雨;第二句,写微风吹拂着柔柳;第三句,写了草、叶、花;第四句,写燕子。

练习背诵。

七、练习。

扮演角色口述。(通过表演,在情境中对话,以巩固新课。)

同座二人,一人扮燕子妈妈;一人扮小燕子。

要求从春天来到说起,说到小燕子在春天里所看到美景。注意学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最后说到春天这么美,我们也赶着去参加这盛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俏(俊俏)、伶、俐(伶俐)、唧(唧的一声)、偶(偶尔)

复习朗读;轮读一、二两节,读一遍。

二、讲读课文。

第三节.

1.导入:课文第一节写了小燕子的形状;第二节写了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那么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什么样的生趣呢?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三、四两节。我们再来看看这幅美丽的图画。

2.指导看图

我们先看正在飞行的燕子。图上画了有在高处飞的,也有低处飞的,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观察呢?(由上 下)

高处的燕子在怎么飞;低处的燕子又在怎么飞呢?

3.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谁能用最少的字,概括出燕子飞行的特点。(快,美)

4.课文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燕子飞得快?(板书:掠、唧------的一声、已经?)

如果说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里飞过“和”掠过“有什么不同?

5.过去我们学的《翠鸟》一课,写翠鸟飞得快,怎么定的,记得吗!(疾飞、一刹那、一瞬间、像箭一样飞过去)。

6.谁能根据书上描写的内容、画面,联系平时你所观察到的想象一下,说说小燕子飞行怎么快、怎么美?上面这些词语注意运用。

提示:这一节开头,简单的两笔“在微风中”“在阳光下”描写了春风轻轻,春光明媚的画面。这是燕子飞行的背景,小朋友描述的时候,也要把这情景描绘出来。

7.学生口述。

8.“掠”“唧------的一声”等词语注意用上。我们看这些词语还可以在哪儿用上?如果象声词“唧------的一声,用不上,可以换上“砰----------的一声”“嗤-------的一声”“嗖--------的一下”等等。反正用来形容某动物或其他事物运动速度的快。(引导运用)

9.我们再来看课文,你觉得这一节中哪一句写得更美些?“还有几只横惊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

这个长句子,谁能学习上一节老师和你们一起讨论的“微风吹拂着?”那个长句子的方法,说说这个长句子,主要意思是什么?加上什么,使我们感到什么?加上什么你觉得怎样?

学生学习自己讲书。

释:荡漾,水波起伏。(板书:荡漾)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理解。

燕子飞行这么快、这么美,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 )的燕子(伶俐可爱,非常灵巧,聪明。)

10. 看图作接近原文的复述。(课文第三节)

照应:这就是写小燕子以它飞行的灵巧、轻快、优美,给春天带来的生趣。

第四节.

1.上节写燕子飞行的美,其实燕子停在那儿又有另一种美。

2.看图,你们觉得停在电线上的燕子,这情景象什么?

3.课文上打了一个很美的比喻。

“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你们想怎么像曲谱?--------

为什么说是“几痕电线”不说“几根电线?(板书:几痕)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这电线上,这“落”字你觉得怎么样?(板书:落)

从高处到底处;由动到静,把燕子伶俐轻巧的动作写出来了。这一个“落“字用得真好。)这燕子像小黑点,正像那一个一个音符。

课文最后不只说“这多么像曲谱啊”还加上“正待演奏的”,你觉得好在哪儿?这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板书:像正待演奏的曲谱)

4.齐读第四节。

5.指导朗读:你们说第三节是写燕子的什么美?第四节又写燕子的什么美?(飞行的美,即动态的美;停息的美,即静态的美。板书:动态 静态)这两节就具体写出了燕子给春天带来的生趣。写动态的美,朗读的速度应该怎么样?语调也可以怎么样?第四节,写静态的美,速度和语调又应该有什么变化呢?语气适当加强些。

朗读全文

三、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从燕子的外形,写到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接着从燕子飞行的美,又写到它信息的美。

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

四、练习:《燕子的自述》

1.模样 2.赶来了 3.飞行 4.停息

学生口述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燕子 春天

一身 羽毛 细 雨

一对 翅膀 凑 微 风

一个 尾巴 柔 柳

( )草______

( )叶_________

( )花________

第二课时:

飞行的美(动)停息的美(静)

掠 倦了 落

唧---------的一声 几痕 细线

已经 几个 小黑点

沾 像正待演奏的曲谱

荡漾

《柳笛和榆钱》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了解文章“通过对童年趣事的描写,热爱家乡生活的美好的情感,”培养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家乡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榆、沐、浴、呈、奉、混、弊”9个生字,理解“沐浴、呈现、奉献、浸润、披散、齐整、浑厚、晶莹、混合”等词语。

教学难点:学习默读、理解文章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激情导入:

在同学预先准备的基础上,让大家围绕“温馨家园的美丽童年”的话题交流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教师简单小结,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看在北方农村作者的童年生活和他的家乡是怎样的,走进文本,和作者一起去分享他的童年生活的快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的故乡有怎样的风光?

“我”的童年有哪些趣事?

2.课文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感情?

三、默读课文,质疑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文章中的字、词、句和文章提出问题,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并交流学习的方法。文章的事件和情感学生一般都能把握,但深入的体味还要教师巧妙的引导。注意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学习。如文章中很多动词用得传神,要让学生学习体会,“探”“绿”“找”等,在语言环境中品味,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四、朗读课文,以情会文

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前提下再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故乡的热爱、童年的热爱、因文感情,因情见意,因意生情,使学生受到到美好情感的感染。反复朗读或默读课文。

五、多元评价

1.认读生字、词语卡片。

2.积累词语,填写词语花篮,互相交流。

3.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说说原因。

通过交流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读中感悟。

通过交流自读感悟,同学间互相补充、亲身体验的方法,深入理解文本,感受柳笛和榆钱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创设情境学习古诗,引导学生通过注释和反复朗读,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想象能力。

2.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读诗的乐趣。

过程、方法目标:

1.从“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欣欣向荣之美。

2.在对比中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用此的考究和魅力。体会“寻”“识得”“总是”的妙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描写春天的景物的名句。

教师准备:《游园不值》《春日》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激情导入、以旧引新

1.语言渲染 激起求知欲望

现在正是春天,美丽的春天总是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在这个百花争艳的日子里,我给大家朗诵一段朱自清的《春》,好不好?

(课件配合,音乐)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介绍诗人,引入新课

听了刚才老师的一段朗诵,大家觉得春天美不美?——的确,春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字眼,一个多么温柔的字眼,一个令人陶醉的字眼,一个让人忍不住想要走出去亲近大自然的字眼。你想去春游吗?好,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去距今800多年前南宋,细细欣赏诗人笔下的春天。(课件出示朱熹)他叫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他酷爱读书,才学渊博,有“南方孔子”之称。有一年他去春游,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师板书课题《春日》

二、品味古诗,感悟春天

(一)学习春日

1.诵读

(1)自由读。

(2)范读。

(3)个别读。

(4)交流学习心得。(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读不懂?)

重点把握:(1)“胜日”、“寻芳”、“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作者。

2.想象:

(1)作者胜日寻芳泗水滨,看到了“无边光景一时新”,他看到了什么?(自由说)

(2)出示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3)小结反复朗读“无边光景一时新”。

3.说理:

(1)面对如此美丽的春天,作者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一阵微风拂面而来,作者灵感一动,涌出了一句千古佳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为什么会“等闲识得东风面”?

(3)反复朗读“万紫千红总是春”。

(4)“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姑娘翩翩而来,挥舞剪刀,裁剪出了“千万条绿丝绦”,裁剪出了“千万朵鲜艳的红花、紫花、白花、黄花”,裁剪出了“万象更新”的春天,裁剪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因此,“万紫千红”这个词语就有了新的含义。

(5)出示各类报刊出现的与“万紫千红”有关的标题。读中感受理解“万紫千红总是出春”的另一意义。

(6)除了这些,还有哪里也是万紫千红的?

(7)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暗含的“孔子”儒家思想“万紫千红”,书本的知识“万紫千红”,懂得诗句中“劝学”道理。

( )8.初步感知《观书有感》,懂得读书。

4.总结:万紫千红总是春,等闲识得唐宋诗!

(二)、学习《游园不值》

1.引入。

春天的田野是美丽的,春天的景色是迷人的,面对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谁都会心情舒畅,谁都会深深陶醉。当然,春天不仅是春游的好时节,也是走亲访友的好季节。看,同是南宋诗人的叶绍翁就禁不住春色的诱惑,合上了苦读的诗书,去拜访他的老朋友了,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为此写下的诗。(出示)

师板书题目

2.解读诗题

这个“不值”其实课文里已经非常清楚地写着——(不遇)

完整地说题目意思。

3.自读全诗

诗人这次未遇主人的游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好好地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

请生读,齐读(要求:字正腔圆)

读文后老师面对着一张张因兴奋而涨红的脸,微笑着点头并告诉他们:“如果连你都不相信自己,还有谁会相信你呢?

4.咬文嚼字’、品悟诗意

探寻“不值”原因

找出印证“不值”的诗句。(小扣柴扉久不开)

理解“柴扉”

重点理解“扣”什么意思?(敲)

把“敲”代进去读,做动作演示,体会“敲”与“扣”的不同之处(“扣”的力量比较轻,显得礼貌)

训练朗读(读出“轻轻”的感觉)

诗人如此“小扣柴扉”多长时间(久)

是啊,诗人如此久扣柴扉,而柴扉却久久不开,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交流)

诗人认为是什么原因呢?用诗句回答。

(应怜屐齿印苍苔)

理解“苍苔”、“屐齿”

重点理解“怜”(爱惜)

叶绍翁最初写这首诗的时候用的是“嫌”,代进去读一读,体会不同(用“怜”拉近与主人距离,说明不光主人爱惜,其实叶绍翁同样爱惜)

所以这“应”可以理解为(应该)

诗人的哪个动作证明了他的爱惜?(印)为什么不用“踩”?(进一步理解诗人对苍苔的爱惜)

训练朗读(读出爱惜)

大家想过吗?为什么主人和诗人都如此爱惜这苍苔?(爱苍苔其实是爱春色)

再读“应怜屐齿印苍苔”

体会诗人此时心情(失落)(板书:失落)

再读诗的前两句。

欣赏红杏,感受春意

专程来拜访好友,然而“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心情难免失落,但接下去他所看到的,却让他眼前一亮。(生读后两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是啊,一枝鲜艳的红杏已经伸出墙外,与“出”相对的是哪个字?(关)

想想诗人为什么用“关”?(讨论,交流)

(“关”说明关得紧,红杏能出更显示其生命力之旺盛。)

满园春色关在里面,但一枝红杏却偏偏出来了,这一“出”需要什么(力量,生命)

指导朗读“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出力量)

如此富有生命力的红杏,肯定长得非常(美丽)

你喜欢这枝红杏吗?(喜欢)训练朗读(读出喜欢)

同学们,这一枝出墙的红杏让诗人想到的其实是(春色满园)

你觉得这墙内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学生交流)

是啊,其实墙内肯定春意盎然。

训练朗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出生机)

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诗人为什么不写“一束红杏”而偏偏写“一枝红杏”?

假如你就是那枝红杏,我问你:“大家都在园子里,你为什么偏偏要出来呢?”(生交流)

是啊,外面多么精彩,外面同样春意盎然(齐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5.读诵深化、感悟诗韵

此时此刻,你就是诗人,请你把这次游园的过程和心情写下来。

(生写,交流)

学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雪夜访戴不遇》中的名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生齐读)

把这句话改成游园的感慨。

是啊,诗人见这满园春色已然尽兴,何必苦求得见园主呢?

诗题虽说“不值”其实,看到这一片春色,诗人已经觉得非常(值)

6.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朱熹的《春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春天,千百年来,许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写下无数优美的诗篇,我们正处在人生的春天,美丽的年华如同美丽的春色,请好好把握多读书,读好书。希望你们也能描绘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万紫千红的春天。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并“逐渐培植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老师只提供一个方法,而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咬文嚼字”,自悟自得。

这一过程中,我没有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而是先让个人充分思考,在其力所不能及时,教师点拨,但前提是个体必须在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之后。

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共同探究是难能可贵的,但对于个体善思品质的形成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亦不容忽视

由于古诗文体有特殊性,其每一字、每一词都体现着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技艺。我们在学习古诗时,就无法躲避“咬文嚼字”,否则将无法透视其深层意蕴。

对诗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面的意义上,“诗人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让学生入境呢?学生在理解“春色满园关不往,一枝红杏出墙来”时,将其简单地解释为“主人园中的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有一枝红杏伸出墙来。”我便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想象,学生的想象随处闪烁着灵动的光辉。”

板书设计:

《春日》 《游园不值》

胜日寻芳泗水滨, 扫兴 喜悦

无边光景一时新。 想 满园春色

等闲识得东风面, 看 一枝红杏

万紫千红总是春。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于春天的节气歌、谚语等。熟读课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春季的谚语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春的诗歌,春的散文,春的古诗,还有春的谚语“大罢春,阳气升”奶奶对我说,可是我不明白啊,同学们,你们明白吗?

(学生背诵)

师:让我们来一起进入文章深入体会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主读文,明确要求:

(1)、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要重点读、反复读,直到读通顺。

(2)、遇到难读的长句子,要和同伴互相倾听读正确。

2、理解词语:

在读中结合语言环境、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佝偻”、“锈”、“垛”、“疙瘩”、“轱辘”、“溢”、“荠”、“蠕动”、“耙”等字词的意思。

3.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概括奶奶说的谚语的意思。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再读课文,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结合阅读体验,说说自己对阳气的理解

重点指导:第四自然段,从整体感觉、视觉、听觉等方面以及动态、静态、颜色、气息、声音等方面体会语言的丰富、美好。

“一阵腾腾的脚步声”、两次“朗朗的笑声”,进一步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体验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带来的希望。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枣”字,上下两部分的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收集有关于春天的谚语

2、拓展阅读朱自清的《春》

文本细读:

课文以一句谚语“打罢春,阳气升”开头,通过“我”与奶奶的一问一答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将“我”眼中所见的冬春交替的景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此处,“我”的视角是多元的,对立春时节的体验也是多元的:

“尖溜溜”的风,将抽象、空泛的“冷”具体化,形象化了。同时点明了季节特点。一个“仍然”,道出了冬的痕迹依旧。

接下来,作者通过小动物的活动写出了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几只麻雀在叽叽喳喳叫着;几只鸭子在冰上走,不时拍拍翅膀,嘎嘎叫起来;尤其是“河当中的冰裂了缝,向外冒着气泡儿”一句为冰封河面静态的肃杀赋予了动态的生机,继而笔锋再转,用“或许”一词引出“我”的猜测——大概鱼儿最先得到了春天的消息吧,不然,怎么会“在水下憋急了,不住地吐着泡泡儿呢”?

“河岸的柳林,近看呈灰色,远看呈黄色,细瞅瞅,枝条上已经长出小米粒儿大的疙瘩”。则描绘出了初春色彩的美丽,美得那样自然、那样富有生机、富有层次,可是走近了仔细瞧,却原来是“小米粒儿大的疙瘩”——那是春的孩子柳芽萌发了。

作者把肃杀的冬景与丝丝春意对比描写,将大地之春自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体会“打罢春,阳气升”的深刻含义,使读者从冷酷的冬天中看到希望,看到了“阳气”,看到了涌动在大地上的勃勃生机。读罢,让人也许产生对春天的赞美,也许油然而生“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也许让人想到很远……热爱生活,会使你变得幸福;留心生活,会使你变得聪慧。一个人,只要留心,只要热爱,就会有许多感慨,有许多发现。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做到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结合阅读体验,从整体上了解“阳气”、“地气”等词语的意思;同时借助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与生活经验理解“佝偻”、“朗朗的笑声”、“洋溢”、“蠕动”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大意,背诵第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春天就在自己的身边,感悟到春天的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是具体的、生动的,是可见可感的。

策略与方法:

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鳞、嵌、撒”3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睁、晴、蚂、蚁、搬、泳、逗、雁、略、钓、汪、撒”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背诵。

3.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媒体:

课前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图书王国、走进网上世界,进行活动,寻找大自然的语言,如:春、夏、秋、冬的语言,晴天、雨天的语言,地震的语言,或其它语言,以及一些谚语。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先板书“大自然”,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调皮可爱的鸟兽虫鱼……给学生以整体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师:看过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4.师: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

5.完成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鱼鳞”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图片加以理解;

如:“嵌在”、“撒在”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或让学生根据词语的不同进行造句的训练。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其它不明白的词语,比如:山巅、汪洋、漂砾、妙不可言等,“山巅”可以看图片;“汪洋”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漂砾”则由教师读有关的资料;“妙不可言”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小节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什么样的印象或是什么样的看法。(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也可以读书中的句子)

a: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b:地上的蚂蚁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c:小蝌蚪一出现,春天就来到了人间;

d:大雁往南飞,就证明秋天就在眼前;(在理解第4.5小节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e:树上的年轮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f:鱼身上的鱼鳞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g:“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可以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汪洋的大海;

h: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告诉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i:人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从来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在学生读文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逗点”“年轮”“鱼鳞”“三叶虫”“漂砾”,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理解大自然的语言。不仅让学生明白这种现象,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内容,还能令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就能够读出真情实感,水到渠成。并引导学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规律,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师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随机的板书:

白云高飘——晴天

蚂蚁搬家——要下雨

……)

4.怎样才能发现和懂得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做一个爱学习、细心观察的人)

5.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始终所蕴涵的情感。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让学生搜集更多的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最好能用诗歌的形式说一说写一写。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一)

文本细读:

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三部分:1——5自然段讲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6——15自然段讲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16——17自然段讲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本课的学习,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感悟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竺可桢爷爷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他对科学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想象对话时的情景,从而感悟竺可桢爷爷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们从竺可桢爷爷和小女孩身上受到启发,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准确地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训练。

教学媒体: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可以是竺可桢生平资料、故事或者关于气象学方面的资料)

提前预习课文。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揭课导入:(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可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问:你知道每年第一朵美丽的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 (通过学生的预习回答)

3.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竺可桢爷爷是用什么办法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的!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绽开”、“吹皱”教师可以问:“什么东西可以绽开呀?”

“吹皱”找出文中的句子来理解,想象这美丽的景色。

如:“习惯”、“顷刻间”、“需要”、“搞研究”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

如:“估计”、“推断”、“规律”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从哪看出来的?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a:我明白了竺可桢爷爷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请学生读1——5自然段,并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你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读)

重点指导读第3自然段,体会这些词句的作用。(“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b:我明白了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请学生读6——15自然段)

问:“当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来吗?”(学生自由试读)

在读的时候让学生自由读,想想每一句是谁说的?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并帮它加个提示语。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一填。

如1:“爷爷,您又看花来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 )。

“竺爷爷,杏花开啦!”( )。

如2: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 )地说:“是。”

如3:孩子边跑边叫喊,急切的语气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问:“什么事情呀?”

孩子( )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问:“什么时候?”

孩子( ):“刚才。”

竺爷爷( )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 ):“是。”

讨论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填提示语读出语气,指导朗读。从中学生明白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师:引导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有可能问:“竺爷爷为什么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呀?”(让学生读一读15自然段,读后说说自己的看法)

c:我明白了竺爷爷对待科学研究很认真,从来不使用“大概”和“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师:那大家怎样理解这句话呢?你能用一个成语说说他这个人吗?(一丝不苟、专心致志……)

师:竺可桢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这样么得来的。

4.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 “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说一说从竺可桢爷爷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2.教师还可以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3.鼓励学生交流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节课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

《植物的“感情”》教学设计

文本细读:

《植物的“感情”》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事例介绍了植物神奇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出“植物似乎也是有感情的”,这与人们平常认为的“草木无情”的常理相背,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文第二自然段列举了含羞草、向日葵、西红柿三种植物是有“感情”的,而且不同的植物表现的感情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

接着文章重点介绍了植物之间的“感情”既丰富又奇特。课文第三自然段进行了概括说明。“萎靡不振”“和睦相处”点明了植物有着鲜明的爱憎感情,说明了植物间相处的两种不同情况。

课文的第四、五、六自然段就围绕这两种不同的情况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大豆和玉米是一对好邻居;棉花特别欢迎大蒜在身边。”

“黄瓜讨厌西红柿,喜欢菜豆角做伴;铃兰花和丁香花势不两立,而喜欢勿忘我作邻居。”“谷子与水果长时间在一起,谷子霉烂而水果干瘪。”你看,不光植物之间有感情,就连植物的果实之间也有感情。

植物之间为什么会有感情呢?文章第七自然段回答了这一问题,这是由于植物有一种生长的本能:

1.汲取自己所需要的养料,排斥对自己生长不利的因素。

2.外界的能量对植物新陈代谢有影响。这一部分讲的是植物有感情的本质,与前面讲的植物有感情的表象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文章从表达上,运用了列举数字、举例和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植物神奇有趣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十三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了解“萎靡不振”、“和睦相处”、“势不两立”、“新陈代谢”这些词语的意思,掌握“曲”和“给”多音字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读课文的同时,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们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媒体: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生长方面的有关知识及植物之间相互影响的事例。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揭课导入:(板书课题:植物的“感情”)师:“同学们,人有感情,其实植物也是有感情的,只是它的表达方式与我们人类不同,你知道那些植物是有感情的?”(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资料)

2.师: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去看看植物“神奇”、“有趣”的感情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含羞草”、“丁香花”、“货轮”、“棉花”可以借助图片帮助理解;

“迅速”、“较浅”、“讨厌”、“竞赛”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理解;

如:“恰恰”一词可以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进行换近义词的方法帮助理解;

如:“促使”、“供给”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另外学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如:“萎靡不振”、“和睦相处”、“势不两立”、“新陈代谢”、“干瘪”、“霉烂”“窒息”等放在文本中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也可读书中的句子)

a:我明白了含羞草、向日葵、西红柿三种植物是有“感情”的。(请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植物奇妙的感情)

b:我明白了有的植物碰到合不来的伙伴会萎靡不振。农民就给它们安排能够和睦相处的邻居。

师问:“你怎么知道的?找出相关的句子!”

(引导学生读4——6自然段)

4.在理解课文的同时理解刚才那些不明白的词语。

5.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引导学生说出,①植物为什么有感情呀?②题目中的感情为什么加引号呀?)

学生讨论后交流。

6.整体回顾全文。

7.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想对这些植物说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感情很神奇、可爱、有趣、奇特等)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注意读准“较”(jiào)、“供”(ɡōnɡ)、“曲”(qǔ)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注意“迅”字的比画书写顺序。“勿”不要写成“匆”,“柿”右半部分是“市”。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把学生知道的其它植物的感情说一说。

《蜜蜂》 教学设计

【文本细读】

这是一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蜜蜂具有方向辨认能力的科普文章。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人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他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法布尔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实验。

实验基本情况:

实验目的:证明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实验要素:

数量——四十只

特征——背上做了白色记号(过程中二十只蜜蜂受伤)

条件——两里半、沿途有许多景物、逆向的微风

结果——四十分钟,两只飞回,并带有满身花粉;

第二天又有十五只飞回;共计十七只蜜蜂飞回。

实验结论: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法布尔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昆虫学家。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既可以让我们获得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的严谨与条理,又可以让我们体会人文的细腻与真诚。从科学的角度,法布尔的思考是比较周密的,实验过程是条理清楚的,对实验的记述也是比较客观的。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又不乏人文的光辉。如过程中小女儿爱格兰的表现,以及作者对蜜蜂“眺望”“遥远的家园”和“怀念巢中的小宝贝和丰富的蜂蜜” 的猜想,使我们在了解科学的同时,又体会到了几许亲情与关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掌握“扔、劣、免、弃、闷、证、阻、环、拥、沿、括”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

3.在读课文的同时,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媒体】

课前让学生搜集动物奇特的本领。

教师准备:法布尔的常识和他的《昆虫记》。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先出示介绍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学生可以补充)

2.师问:你知道为什么法布尔能够成为昆虫学家?你知道他是怎样进行观察实验的吗?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抛弃”、“扔到”、“货轮”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

如:“避免”、“一拥而出”、“恶劣”、“阻力”、“包括”、“沿途”、“丰富”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理解;

如:“证实”、“闷了”、“凭借”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另外学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如:“眺望”、“触到”、“逆向”等小组内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法布尔进行“蜜蜂”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实验得到的结论。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1)我明白了无论蜜蜂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

1(让学生找出能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能力的有关语句。)

把蜜蜂放在纸袋里,带它们走了二里半路;(引导学生明白从距离上说明在这样的距离范围内蜜蜂回到蜂巢没有问题。)

2“我在屋檐下的蜂窝里捉了四十只蜜蜂”、“有二十多只蜜蜂受到损伤”、“有十七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从数量上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3“空中吹起了微风。”、“沿途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 从环境上说明,情况很复杂,对蜜蜂认路增加了难度。)

4“蜜蜂们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说明蜜蜂辨认方向不是像我们人类一样选择大的景物作为参考,并出示课后第二题,地一句话,学生理解着重号词语的意思)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实验的过程,其它两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一下。(同时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4.讨论:读了课文,受到怎样的启发?

引导学生说出:

a:办事应该像法布尔那样仔细认真;

b:从文中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充满爱心与同情心的人。

……

5.师:我们身边有多少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也曾产生过多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我们像法布尔一样有追根求源的精神,我们也能一步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6.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中可以用“熟字+偏旁”的方法识记“劣、闷、证、阻、环、拥、括”;用比较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扔(仍)”“免(兔)”“弃(弄)”“沿(没)”。注意“扔”的右边“乃”不要写成“及”;“免”字不要多一点写成“兔”;“弃”字不要少写一点,上面写成“亡”。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许多动物有着奇特的本领。“词句积累”中列举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说说对课后列举词句的理解,也可以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动物趣闻。

《矿矿的研究》教学设计

文本细读:

这是旅美华裔学者黄全愈写的一篇介绍自己的儿子在国外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完成蓝鲸研究论文的文章。本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朴实无华,但内容却能给我们和孩子带来巨大的冲击。

事情的经过可以分成如下三部分:

从开头到“……你们可以到迈阿密大学图书馆去看看。”是第一部分,讲儿子要写蓝鲸的研究论文,得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我”对儿子的能力表示怀疑。

从“两个小时以后……”到“这回矿矿告诉了我不少我以前并不知道的东西。”讲儿子在妈妈的陪同下借阅了许多关于蓝鲸的书籍,在儿子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也学到许多知识。

从“矿矿终于完成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到结束。讲矿矿完成了他的蓝鲸研究报告,这是“我”看到的最简短最感兴趣的论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介、订、纠、迈、寿、攻、吨、矿、妻、岩、临”等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矿矿是怎样查阅资料完成他关于“蓝鲸”的研究的,了解矿矿写的论文的大致内容。

3.从阅读“矿矿的研究”中,使自己生发感慨、感悟,甚至研究与创造的冲动。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阅读“矿矿的研究”中,使自己生发感慨、感悟,甚至研究与创造的冲动。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首先向孩子介绍黄全愈,而后过渡到他在国外上小学的孩子。

黄全愈,美籍华裔教育的学者。2000年出版《素质教育在美国》,成为当年国内非文艺类的第一畅销书。2003年,黄全愈又推出了“新书”《生存教育在美国》和《“高考”在美国》。其他的请学生介绍。

2.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这些词语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

比如:“纠缠”;另外“迈阿密大学”可以看图片或由教师介绍;

(除了要求认的字、词语外,学生还有可能提出“抱怨”等,教师给予及时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1 我明白了矿矿要写蓝鲸的研究论文,得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爸爸对儿子的能力表示怀疑。

○2矿矿在妈妈的陪同下借阅了许多关于蓝鲸的书籍,在矿矿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爸爸也学到许多知识。

○3讲矿矿完成了他的蓝鲸研究报告,这是爸爸看到的最简短最感兴趣的论文。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体会矿矿的认真和执着,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可以补充矿矿在美国学习的一些常识。(见参考书)

3.讨论:读了课文,你有过矿矿这样类似的研究成果吗?

4.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5.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本课要求认识11个生字,要求掌握“介、订、纠、迈、寿、攻、吨、矿、妻、岩、临”等11个生字。教学中注意比较“介——分”是“人”字头,不是“八”字头。

2.用形声字比较字形的方法记忆“订、攻、吨、矿”等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把孩子领到图书室,或者把孩子引导到丰富的生活,去问父母、大人或者街坊邻居,或者某些专业人士,让孩子从中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也像矿矿一样完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倾斜的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在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2.提高学生随文识字,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呵护,以及长大成人后“我”在雨中对年迈的外公的照顾,体会祖孙间的亲情。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本课,解决部分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前同学们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引导学生自己的感受。

2.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把“倾斜的伞”下,去感受一下“我”与外公之间浓浓的爱吧。

二、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读课文,解决生字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布置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勾画出不懂的词语。

3.用各种形式理解词语“淅沥声.困惑.混浊……”

4.检查读文情况,并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来。

2.引导学生就提出的问题,交流自己的感受或看法。

注:①在雨中的伞下,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年代,雨中伞下场景的相似和变化)引导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课后练习二)②在雨中,那把伞为什么会倾斜?从“倾斜的伞”中又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前后两部分的情节,谈体会)

3.引导学生说一说,文中哪些词语或语句,给你的感触最深,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抓住“伞歪了”,“总是一半干的一半湿的”。同次描写外公的笑和文中最后一段等处,让学生谈出体会)

适当指导朗读

四、拓展延伸

“小练笔”让学生观察生活,感受身边的温暖和快乐,把在生活中这样的小细节及亲身体验,说一说,并写下来。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归类识字,如:“淋.混.浊.泪”

2.注意“丹”字,容易多写一点。

3.班内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我们继续学习30课《倾斜的伞》,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且自学了生字词,下面老师先来看看同学们字词都掌握了吗?

(1)检查生词淅沥挽住肩膀混浊笑眯眯仍然撑伞颤动颤抖困惑

(2)检查生字淅挽眯肩撑仍颤混浊

2.夏天的时候,们经常遇到雨天,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有关雨中的动画,请看大屏幕,你从动画中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小结:在茫茫的雨中,人们撑着伞行走,犹如一叶叶扬帆的小舟涌动,远远望去,仿佛五颜六色的花朵,美丽极了。雨中,伞不仅美丽,在这把倾斜的伞下还有着动人的故事呢!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阅读情感)

3.讲故事。

谁能结合课文把倾斜的伞下的动人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听!

(不是说主要内容,而是生动的讲述。一方面有利于语言的内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抒发情感,进而感染他人。这是综合性很强的训练形式。)

二、感悟课文

1.听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板书外公丹丹)

(先从直觉上把握文章的主旨,下面还深入体会。)

2.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外公对丹丹的爱?

(抓住语言感悟点,深入体会。)

(1).外公头顶上的天空一半是墨绿色的,一半是灰蒙蒙的。

(2).外公抬头望了望,笑眯眯地说:“没歪呀。”我困惑了:“明明是歪向我这边了呀!”外公笑而不语。

丹丹困惑,不明白,你明白吗?外公笑的是什么?他想要说什么?

(3).指导朗读。你能读出丹丹的困惑和外公的高兴吗?谁来读丹丹?谁来读外公?

(4).“你是不是被淋湿了”

(5).就这样,每次我们从雨中回来,外公的身子总是一半干的一半湿的。“每次”.“总是”这两个词去掉和原来意思还一样吗?

(6)齐读这一感人的情景。

(小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丹丹在外公这样的关爱下健康幸福的成长着。

3.你又从哪感受到了丹丹对外公的爱?

(1).我做着外公当年做的事。

(2)“回到家里,接过外公递过来的毛巾,看见外公嘴角微微一颤,已开始混浊的双眼泪光点点”。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说说你的理解。“微微一颤”.“泪光点点”体会到外公的激动与幸福。

(3)指导朗读。

(过渡)这篇课文通过对雨中两个感人小场景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亲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亲情。

(以上这部分教学,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凭借对重点语言文字的形象化感悟,进而深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挚爱亲情。这个环节是课改前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合理部分,如果抛开语言文字,空对空的说教,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会有好处。)

三、扩展

1.续编故事。

老师这还有一篇这样的文章,但雨中的情景需要同学们去想象。请听录音: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