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案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五年级下册 > 临死前的严监生 > 临死前的严监生导学案

[教材分析]

这个片段选自清代著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一个爱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本片段虽然只有短短412个文字,但是作者吴敬梓却通过他的一支生花妙笔,巧妙运用一连串的表达方法,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文学史上不朽的文学形象——吝啬鬼严监生,是我们学习刻画人物的绝佳范本。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基于这样两个基本理念: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把课堂变为学堂,摒弃碎问碎答的教学模式,将全课划分为三个主要板块,每个板块都是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教师尽量“隐藏”到“幕后”,只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一点必要的帮助或点拨;二是突出语文课的本体,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而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本文表达方法的探究上,并通过表达方法的探究,丰满对人物形象的感受,指导学生今后的习作,初步掌握阅读类似文章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监、侄、郎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感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感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制作简易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节新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2.介绍文章背景:

本文选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活动和精神面貌。

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设计意图]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惜时如金。背景介绍简洁明了,利于学生了解相关文化背景和文学常识。

二、学课文,练朗读

1.这是一篇古白话文,和我们现在学习的课文有些不同,大家读的时候可能有些拗口,可以稍稍读得慢一点,读正确,读通顺。不大懂的地方,可以看看下面的注释。老师相信你们最后可以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开始吧!

2.指名读,评议指导。重点指导读好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如怎样读好赵氏的话。

3.师范读。

4.小组赛读。点评。

[设计意图] 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既训练了朗读能力,又逐步熟悉课文。教师的指导要言不烦,颇具针对性,示范很有必要。

三、学课文,识人物

1.在刚才的读书活动中,大家认识了谁呀?

2.说说你眼中的严监生。

(学生说,师相机板书:吝啬鬼、守财奴)

3.小结:

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

严监生是一个很吝啬的人。

严监生是一个很可笑的人。

严监生是一个很迂腐的人。

严监生是一个很悲哀的人。

[设计意图]课文理解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两个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教师小结十分独特。这个板块花时不多,说明理解课文内容很容易达到,不是本课教学重点。

四、学课文,悟技巧

1.这篇短文可以说是写作技巧的百宝箱。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写的特别精妙?可以一边读一边做批注,也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活动。

3.学生交流汇报,师相机点评。

[设计意图] 继续大胆放手让学生活动,这样的课堂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课堂生成远远不是教师所能预料的,对教师教材研读深度和应变能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4.教师引导学生一一梳理。

(1)虚实结合,突出特点

【ppt出示表现严监生病重的句子。】

a.指名读,生边听边找:哪些句子告诉我们严监生病得很重?

b.引导学生将这些句子分为两类:

第一类: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

第二类: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

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c.大家看,同样是写严监生病重,这些句子有什么区别?

d.教师小结:直接写严监生病重的句子是正面描写,也叫实写;通过描写其他人来表现严监生病重的句子是侧面描写,也叫虚写。这种写作技巧叫:虚实结合,突出特点。

(2)巧设悬念,抓住读者

【ppt出示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伸出两个指头。】

a.读到这里你特别想知道什么?

——(两根指头到底指什么?)

b.对啊,两根指头到底指什么呢?是什么东西如此重要,竟让临死前的严监生这般牵挂呢?你想知道答案吗?那该怎么办?

——(迫不及待地往下读。)

那你就中了作者的“圈套”了,作者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这就是悬念的作用。有了悬念,故事就好看。你能举个例子吗?

c.教师小结:有了悬念的文学作品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这种写作技巧叫:巧设悬念,抓住读者。

(3)细节刻画,表现内心。

【ppt出示众人猜测及严监生反应的句子】

a.找出严监生反应的句子,读一读。你中体会到了什么?说一说。

——(严监生的心急如焚、痛苦失望)

b.教师引读:

当大侄子猜测时: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当二侄子猜测时: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当奶妈猜测时: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严监生想说什么呀?

c.我们能对严监生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都是因为作者对临死前严监生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这也是我们刻画人物形象最常用到的方法,这种写作技巧叫:细节刻画,表现内心。

(4)尺水兴波,层层渲染

【ppt出示改写过的文章: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走去挑掉一茎。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a.这样改写怎么样?为什么?

b.对呀,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直接告诉大家谜底就没意思了。

c.指导读出原文层层递进的味道。

d.教师小结:这种写作技巧叫:尺水兴波,层层渲染。

(5)制造反差,极尽讽刺

【ppt出示严监生断不了气与赵氏挑掉一茎灯草后咽气的对比。】

a. 生齐读。

b. 故事的结局跟你想象的一样吗?为什么?

c. 说说灯草,想像一茎灯草的价值。

——(点一晚费油约两毛钱。)

d. 严监生这样一个富家翁,临死前倔强的伸着两个指头,牵挂的不是两个亲人,不是两笔银子,也不是两位舅爷,更不是为了自己死后抛弃的孤儿寡母,而仅仅是灯盏里的两茎灯草。这种强烈的对比,真是大大地出乎我们所有人的意料,让人啼笑皆非。作者通过这种对比对吝啬的严监生进行了无情的讽刺!这种写作技巧叫:制造反差,极尽讽刺。

5.技巧小结:回过头来我们看一看,短短412个文字,竟然蕴藏着这么多的精妙之处(学生齐读):

虚实结合,突出特点。

巧设悬念,抓住读者。

细节刻画,表现内心。

尺水兴波,层层渲染。

制造反差,极尽讽刺。

[设计意图] 教师带领学生对文章表达方法的梳理,是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一个相对清晰、完整、系统的印象。这个板块的教学可以根据前面学生活动的情况灵活调整详略。在梳理表达技巧过程中安排的几次读,也颇具匠心。

6.现在,你有何感想?

——(作者真是天才!)

——(作者吴敬梓和小说中的严监生一起被载入了文学的史册!)

——(这就是经典!)

7. 让我们再次走进经典!

学生有感情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在领会表达方法的基础上,再谈感想,水到渠成。学生对文本、对作者、对主人公的认识明显深刻了许多,在认知结构上发生了明显变化。齐读安排很有必要,成为学生表达总体感受的最好方式。

五、课堂小结

这样的经典片段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中比比皆是。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我们既可以欣赏到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又可以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同学们,赶紧捧出这些文学名著,读起来吧!

六、布置作业

尝试运用其中一两种方法写一个片段,表现一个你熟悉的人。

[设计意图] 结课与开课同样简洁明快,毫不拖泥带水。阅读名著,仿写片段的作业完全能落到实处。

附:板书设计

临死前的严监生

吝啬鬼 守财奴

讽刺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