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冀教版四上:《孔子学琴》教学设计

新学网 > 语文 >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 孔子学琴 > 孔子学琴教案设计

课题名称

12、孔子学琴

年级

四年级

学科

语文

第几册

七册

教学目标

1. 会写本课十一个生字,会读文中七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体会孔子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文中描写孔子学琴的句子,画出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推想重点词语的含义,感悟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一步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的为本课的一个难点。

解决策略

1.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提高学生利用工具书和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能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或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口头表达能力。

框架问题

单元问题

在学习中成长

内容问题

从课文中体会体会孔子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

信息技术手段使用

ppt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1. 由孔子其人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课件出示孔子照片)

2. 他就是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一生致力于教育。相传他的学生有三千多人,他是伟大的教育学家,思想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探求他的精神世界。

3. 板书课题:12.孔子学琴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 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法解决。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2. 利用各种形式理解词语。

如:“琴、瑟、笙、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件展示

如带有时代行为习惯的词语“盘坐”、“席地而坐”等,可以具体的形体实际操作帮助理解。

三、读中感悟,初步感知。

1. 课件展示学习提示: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描写的孔子弹奏的乐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试着用课文中的词来回答。(炉火纯青)

2. 课件出示其涵义: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发出纯青色的火焰时,就算是成功了。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3. 孔子的琴弹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此完美。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学琴的?勾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细读品味,深入理解。

1. 引导学生说说那几段讲的是孔子学琴的经过?

孔子学琴共经历了四个层次:一是学曲谱,二是练技巧,三是领会内容,四是体会作者。

孔子弹琴的程度是这样一个过程:一是会弹,二是顺畅自然、悦耳动听,三是令师襄如醉如痴,四是抑扬的琴声令感情起伏不平。

孔子学琴的内心想法变化:一是不满足现状拜师学琴,二是想真正掌握弹琴的技巧,三是要体会曲子的思想内容,四是体会出作者是周文王,心情激动。

师襄的几个阶段变化:奇怪——迷住、激动、如醉如痴——惊异、佩服、行礼。

2. 第二自然段重点理解“毕恭毕敬”“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已经学会了曲谱,正在揣摩弹奏的技巧,所以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表示自己还要练习练习。体会孔子做事的认真——一丝不苟。

3. 第三自然段重点理解“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这句话,这是他学琴的第二阶段,说明他掌握了弹琴的技巧,但他不满足,还要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表现孔子治学的严谨——精益求精。

4. 孔子学琴的第三阶段是什么?最后他弹琴的水平达到了什么境界?

课件展示

二、讲一讲、演一演、想一想。

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再想一想: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三、结合实际、拓展延伸。

结合孔子学琴这件事,以及课下查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谈一谈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四、指导书写。

1. 复习认读生字。

2. 请学生选出不好书写的生字。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记住这个字的好方法。

3. 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4. 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五、课外推荐阅读。

《于丹论语心得》

前置性学习

教学过程中

教学结束后

能够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大概意思。

学生从“毕恭毕敬”和“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中理解孔子做事的认真,并学习他一丝不苟的精神。

课外阅读《于丹论语心得》

教学流程图

教学策略

对天才学生

列出小标题,帮助他们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对需要帮助的学生

采取多种形式的读,读中感悟,配以小标题,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悟出道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