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冀教版第三册:《古诗二首》教案

新学网 > 语文 > 湘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 湘教版二年级上册 古诗二首 >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 古诗二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赠汪伦)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材教法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写好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句的音律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的社会风情,体验兄弟间的亲情和朋友间的友情。

4.根据诗句展开想象,发展想象能力,继续培养诵读古诗的兴趣。

教材赏析:

本课是唐代诗人王维和李白写的两首关于亲情和友情的诗,虽然内容和写法不同,但都表达了诗人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与本组主题非常吻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17岁时写的一首怀念家乡亲人的诗。全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这首诗的大意是:我孤身一人客居在他乡,人地生疏,非常寂寞,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人。我在这遥远的地方想到亲人们都登上高处,大家身上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就缺少我一个人。这首诗语言朴素,感情自然。第一句中一个“独”字、两个“异”字,重笔描摹了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孤独处境,表达了诗人极其寂寞的心情,奠定了全诗感情的基调。第二句中一个“倍”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团聚的情感,写出了离家在外的人常有的一种心情,极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诗的后两句通过作者自己思念家乡而遥想家乡兄弟登高望远的情景,写出了兄弟们此时一定也在想着他,进一步表现了兄弟手足之情。

《赠汪伦》是一首赠别诗,表达的是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诗的大意是:李白我坐上船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和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全诗明白如话,质朴无华,虽只有四句,却突出了两个人深长的情谊,又没有分离的感伤。诗的前两句写汪伦“踏歌”送行,这是一种独特的送友方式,既表达了朋友间的情谊,又充分表现了这一对朋友同样豪爽乐观的性格。后两句与潭相比,即景抒情,特别是“不及”二字用得很妙。诗人没有说汪伦对我的情谊像桃花潭水一样深,而是说深千尺的桃花潭水都比不上这份情谊,可见这份情谊已达到非常深的程度,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教学建议:

建议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王维和李白,条件不具备的可以由教师做介绍。学习本课前有必要带领学生先回忆以前学过的部分古诗,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一)自由读诗自主识字

这两首诗篇幅虽短,但需要认读的生字不少。借助拼音认读生字是把诗读正确读流利的前提。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自由读诗,勾画出不认识的和易读错的字,对照拼音读准字音,逐步达到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可以让同桌互相检查、交流,也可以在小组内汇报自己读诗和识字的情况。

汇报检查认读生字和读诗的情况时,要随机纠正读音。发现学生都读不准读不通的字句,教师要及时点拨,由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 让学生自行纠正。认读和巩固生字可以利用生字卡片玩“找朋友”的游戏,条件具备的利用投影或多媒体,依次展示课文原文、去掉拼音认读等。

要注意的字音:“赠”是平舌音,“插、深”是翘舌音,多音字“为”在诗中读wéi不读wèi,“不及”的“不”要读原调bù。

引导学生自主采纳不同的方法识记本课生字:

联系学生熟识的材料识记,比如请班内姓“李”的同学板书自己的姓名,领同学读;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知道的姓“李”的名人

运用动作表演法记“踏、插”

利用同音字识记“忆——异”

利用熟字进行加一加识记“佳、兄、欲”

根据偏旁识记“赠”

利用歌谣进行比较性识记,如“情”字(有水方说清,有言去邀请;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意浓;丽人留倩影,日出天气晴;有虫是蜻蜓,有米人精神。/虫青青,是蜻蜓,蜻蜓有双大眼睛,大眼睛,爱天晴,天晴请人叙真情,真情如水水清清。)“客、闻”(各字进屋是客人,耳字进门听新闻)

(二)朗读感悟想象画面

理解古诗意思不必逐字逐句讲解,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观察课文插图,让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能感知诗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说出诗的大义即可。

在交流时,要引导学生发现并尝试解决一些问题,如: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什么是“异乡、异客”;结合中秋节、春节等节日理解“佳节”,佳:美,好;结合民间传说了解什么是“茱萸”;用表演的方法理解“踏歌”。

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古诗,感受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读的形可以是自读、轮读、开火车读、听录音朗读和教师范读有机结合,有条件的班级可以为学生的朗读进行录音并当堂播放录音进行评价性朗读练习。特别指出的是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朗读的技巧,要帮助学生通过朗读实践逐步体会应表达怎样的感情以及怎样表达感情。

朗读第一首诗时语调较为低沉,速度比较缓慢,突出“独、异、倍”等字,“少一人”读得更加低、慢,表现出人在他乡孤独寂寞、思念亲人的心境。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朗读第二首诗时第一行要平稳舒缓,读出叙述的语气;第二行语调稍扬,重读“踏歌”,读出意外惊喜之感;第三行“深千尺”加重语气,强调桃花潭水之深,第四行要稳而重,突出一个“送”字,表现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充分朗读感知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展开想象,把读诗时脑子里想到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脑子里可能出现两幅画面,一是诗人孤独寂寞思念亲人的画面,二是诗人想象的兄弟们登高望远的情景。

本文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表现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登高望远思念亲人的情景,图中峰峦层叠,远山依稀可辨,诗人独处他乡思念亲人之情从神态举止中流露了出来。第二幅图表现的是诗人乘舟欲行那一瞬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时,要让学生读诗句、看插图、想象意境,尝试着根据自己的感受为这两幅图“题字”,可以用诗句,可以自己想,字数不限,能表达诗和图的意境即可。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写好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句的音律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的社会风情,体验兄弟间的亲情和朋友间的友情。

4、根据诗句展开想象,发展想象能力,继续培养诵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句的音律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我国古代的社会风情,体验兄弟间的亲情和朋友间的友情。根据诗句展开想象,发展想象能力,继续培养诵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

2、你们知道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吗?你知道这天有什么习俗吗?指名回答,师补充。

3、“忆”是什么意思?教师简述“山东”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4、这是一首王维的诗,你们对王维有那些了解?生畅谈王维。

7、请你打开书来自由读几次吧!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积极投身到学习之中。

二、读古诗,学生字。

(一)1、学生自读(投影:出示两首诗的注音全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2、再读,圈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3、开火车读,同桌间互读并纠错。

4、去掉拼音读,达到正确熟练。

(二)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1、用卡片出示要求会读的生字词,反复认读。

2、卡片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反复认读,并试着组一组词语。

通过反复诵读逐步达到正确熟练,为下一步的背诵打下基础。

脱离语言环境,强化对生字的记忆。

三、师生共同学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交流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学生谈到哪句,交流哪句)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

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

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指名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去探讨,让孩子自由的交流,通过合作交流感悟古诗描绘的场景。

充分相信学生能学会,放手自学,教师参与到学生之中,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四、自读自悟,深入理解。

1、你觉得诗中哪些字用得妙?为什么?

(第一句中一个“独”字、两个“异”字,重笔描摹了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孤独处境,表达了诗人极其寂寞的心情。第二句中一个“倍”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团聚的情感。)

2、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

打通想象世界与经验世界的联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的质量。

五、背诵诗歌。

1.自由背诵。

2.小组比赛背诵。

充分让学生在进一步巩固理解古诗基础上背诵、积累。在诵读中学生将自己的感情不知不觉潜入到诗所描绘的情景中去,让学生摇头晃脑,背诵得有滋有味。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音乐渲染,导入新课。

1、音乐渲染,营造送别氛围。

播放《送别》这首歌,师生和着音乐唱,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境中。

2、同学们,自古多情伤离别,有多少文人墨客在这样的时刻留下了千古绝唱呀!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组送别诗。我们先学习大诗人李白的《赠汪伦》。

3、板书课题,理解题目。

4、生谈作者李白。

营造送别氛围,为学习古诗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诗,老师提醒学生把字音读正确。

2、指名读。

3、学生自学生字。

4、交流:你怎么记?

5、去掉拼音读诗。

6、配合课件读。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反思和总结学习的方法和经验,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自主学习铺开道路。

三、合作品诗

1、再读古诗,针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引导学生深入研究。

3、带领学生一起研究。

问题预设:

(1)李白将要离开了,为什么说是“忽闻岸上踏歌声”?

(2)为什么说桃花潭水深千尺,比不上汪伦送别李白之情?

(3)汪伦为什么要用踏歌的形式为李白送行?不能用其他方法吗?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践便于学生掌握与人相处和交流意见的经验,懂得必要的礼节,体会“集思广益”的内涵,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四、交流汇报,学习诗文。

1、赛读古诗,读出节奏感、重音和停顿。

(1)指名读全诗。

(2)同学评议。

(3)你们觉得该怎样来读这首诗。

(4)学生发表自已的看法,并说出理由。

(5)赛读全诗。

2、全班齐读古诗。

3、理解诗文意思。

交流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和肯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相互之间获得启发,实现资源共享。

五、适时拓展。

1、继续收集、整理送别诗,和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心得。

2、默写古诗。

3、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给自己想像中的诗意画一幅画。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孩子们进一步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使孩子们更加珍惜朋友之情,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圈划出本科要求会写的生字。

二、自主选择注音、分析字形、找出形近字、组词或者说个句子

三、说说怎样把字写好看。

四、描红书写。

学生通过自主的分析字,能够使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更牢固,在汉字的比较过程中体会传统的汉字形体美。

《古诗二首》 习题精选(一)

一、读拼音,写生字。

xiōnɡ dì shēn qínɡ biàn dì

( )( )( )

二、组词

闻 清 倍 容

间 请 培 客

三、默写课文:

四、根据意思写出诗句

1.写潭水再深也比不上朋友情意深的诗句是:

2.写作者远在外地,感叹兄弟登高而少他一人的诗句是:

《古诗二首 》 习题精选(二)

一、比一比,再组词。

闻( )遍( )倍( )客( )

间( )边( )部( )容( )

二、我来当裁判。(对的画“√”,错的画“×”)

1、《赠汪伦》是一首赠别诗。( )

2、“闻”在《赠汪伦》一诗中的意思是“用鼻子闻”。 ( )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王维思念家乡的感情。 ( )

三、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古诗二首》 习题精选(三)

1、读拼音,写词语

xiōng dì kè rén jiā bèi biàn shēn

( )( )( )( )

ěr wén shēn shuǐ yǒu qíng

( )( )( )

2、填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最能表现诗人思念亲人的诗句是( )。

《赠汪伦》中,最能表达李白与汪伦友情的诗句是( )。

3、词语接龙。

客客人( )( )( )( )

深深水( )( )( )( )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湘教版二年级上册 古诗二首 报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