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冀教版第六册:《五月的田野》教案

新学网 > 语文 >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 > 五月的田野 > 五月的田野说课

《五月的田野》教学建议

文章格调轻松,充满童趣,建议教学时以朗读、想象为主,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下面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一、可以谈话引入。

同学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童年生活,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五月的田野,去体验作者的童年。

二、自由读课文,反馈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1.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注意“喷香”的“喷”和“撒欢”的“撒”是多音字,指导学生读准这两字在本课的读音。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可以抽读生字卡片,引导学生利用已经熟知的识字方法记住生字。

3.勾画课文中的叠词,读一读,体会体会。还可以让学生把这些词语记在积累本上。

4.初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边读边思考:你从哪儿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快乐?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有关的语句,教师与学生交流时随机点拨、指导。如抓住“在灿烂的阳光下,它们甜甜地笑了”这一句,追问学生:“它们”指谁,它们会笑吗?你感觉此时谁的心里也在笑?

再如,第四自然段抓住“我们”在田野里活动时的感觉的词语“真舒服”、“撒着欢儿地跑”、“心里真高兴”等想像“我们”在田野里忙碌的情景,体会“我们”高兴的心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追问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到表面写景,实际上却表达出孩子们的快乐。

通过朗读体会“大地当床,蓝天当被”的意境。尤其要读好最后一句“哦,黄的是麦子,青的是豆荚!”

引导学生体会“!”中蕴涵的是怎样的感情?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节奏,表达快乐的情绪。

四、拓展延伸。

1.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2.读一读有关童年的故事、散文、诗歌等。

五、建议本课教学二至三课时。

《五月的田野》 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东风西路小学 谷艳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认识 “撒、削”等7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嫩、篮、摘”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舒畅与快乐。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加深情感体验,指导感情朗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体会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舒畅与快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想象田野中的生活场景,体会乡下孩子们的快乐。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田野的资料;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遇到不懂的做好标记。

教师:田野风景的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去过田野吗?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五月的田野”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在美妙歌声的陪伴下,一起去走走,看看这次旅程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板书课题:五月的田野)

2.在《美丽的田野》歌声伴奏下,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五月田野的自然景观。

自然而然的话题导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而且怀着感情期待和对课文的疑问,有利于深刻地理解和感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不熟悉的地方做好标记,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互相检查勾画出的词语和句子。

3.教师使用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效果。

①出示词语:

舒服 柔软 削初 甩动 嫩绿 手捧 竹篮 摘掉 田埂 铁锅 喷香 吃饱 乏了 忙碌 皮鞭 撵走 撒欢儿 咕咕叫 冷不丁

(多种方式检查,如齐读、领读、抢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同桌互读、组内轮读等等)

②认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说说记忆的好方法,并对词语的意思进行简单了解。如: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忙碌、柔软”等词语、结合图片理解“田埂”……

③还有一些词语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进行理解效果更好,如撒欢儿、

冷不丁、喷香、乏了、舒服……

②出示生字:(认读方式同上)

4.小组里合作朗读全文,说一说:五月的田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5.全班汇报交流感受。

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渐缩小语言环境,使字词不断重复再现。

运用多种形式认读字词,巩固所知,为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打基础。

对文章进行初步的感知、归纳,训练理解和概括能力。

三、细读文本,体悟感情。

1.刚才大家都谈到了五月的田野风景如画,令人陶醉,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去看一看那绚丽迷人的景色。

播放教学课件:田野春季风光图锁定成片的麦田青绿的豆荚

2.出示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教师范读。

同学们想不想亲自感受一下呢?请你放开声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想一想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

3.指名朗读并回答。

(麦苗和豆荚都长大了,它们露出了甜甜的笑容。我们开始忙碌了。)

4.抓住关键词句,指导感情朗读。

①比较:麦子是黄黄的,豆荚是青青的。

麦子是黄的,豆荚是青的。

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②比较:在灿烂的阳光下,它们甜甜的笑了。

在灿烂的阳光下,它们笑了。

说法有何区别?

③“它们”指谁?它们怎么会笑呢?你感觉此时谁的心里也在笑?为什么?

(以上环节都要做到读议结合,想象、感受、朗读、师生共评与

适时指导有机融合。)

5.小组合作,朗读第一二自然段,组内评价。

6.指名朗读,鼓励个性化的展现。

7.全班分男女声读课文。

8.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迈开脚步,踏入了五月田野的土地上,一同欣赏了那里的美丽风光。下节课,我们会继续甩开臂膀,和田野中的孩子们分享快乐。

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下进行学习,不但轻松,而且高效。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情感,这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之一。

“想”是“感”的出发, “感”是“读”的基础,没有了真实情感的朗读就等于无源之水。

四、课下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小本本上积累诸如“黄黄的、青青的、甜甜的”的叠词,并用其中两个词语造句。

积累语言素材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同乡下孩子来到五月的田野,结交了新的汉字和词语朋友,还一起分享了麦苗和豆荚的心情。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田野,瞧瞧乡下孩子独有的乐趣,感受那份自由与快乐。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五月田野的自然风光,引发孩子走入回忆。)

顺承着上节课的情感流淌,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再次进入书中描述的场景之中。

二、读中感悟。

1.师生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教师追问:你还记得乡下孩子都在忙碌些什么吗?

3.交流讨论:

他做了这么多事,你对其中的哪儿最感兴趣?请在小组里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读一读、说一说。

(阅读和交流提示:

①仔细阅读,把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

②抓住重点字、词,体会人物心情。

③给同伴说感受,把心情读出来。)

1.全班交流。

第三自然段:

①“五月的风暖暖的,油光光的泥土软软的……冒出来,真舒服。”

“暖暖的、软软的”是什么样的感觉?结合生活谈一谈,读一读。

“冷不丁地”是怎么冒出来的?通过这句话,你觉得在田埂上走路有何感受?读出来。

②“折一根柔软的柳条……在田野上撒着欢儿地跑。”

注意一系列的动词,可以让学生用动作加深理解。

“撒着欢儿地跑”是怎么跑?想象着你就在田野上撒着欢儿地跑,来读读这句话。

③“把鸭子……把羊儿……家里的小兔又有青草吃了。”

通过这段描写,你发现乡下孩子怎样的品质呢?

他们撵鸭、赶羊、为小兔拔青草时心里在想什么呢?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吧。

第四自然段:

“喷香”是怎么香啊?为什么自己做的饭会喷香?把你的想法送进你的朗读中。

第五自然段:

“乏了”是什么意思?哦,干了那么多的活,当然累了。让咱们都找个舒服的姿势,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

教师读“吃饱了,我们也乏了,往草地上一躺,闭上眼睛。(停顿一会儿)当我们睁开眼睛的时候——”

学生睁开眼睛,看——(课件播放黄黄的麦田图和青青的豆荚图。)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哦,黄的是麦子,青的是豆荚!”

中心问题的提出,既指向文章的主旨,又是对学生学法的引导。

继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感情,发掘文字背后的故事,想象文字描述的场景,感受文字带来的的魅力。同时,这也是解读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深化主题。

1.教师思考:五月的田野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学生交流读后的心情和想法。

从分析课文局部回归到全篇的整体感知。

四、教师总结

五月的田野里,不仅麦苗在欢笑,羊儿在奔跑,孩子们在尽情地撒欢、热情地劳动,五月的田野里还充满着无数纯洁而美妙的故事……在这节课结束之际,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畅想一起聆听这首歌——《我们的田野》。歌没有唱完,我们对自然的向往也才刚刚开始。希望你在奔向田野、拥抱朝阳的同时,能为它写下动人的歌!

深化主题

情感升华

五、课下作业

1.亲自到田野里去感受一下这独特的童年的乐趣,然后把你的快乐记录下来,我们一起分享。

2.借助工具书,了解十二个会写字的基本意思,口头组词至少两个。

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同时也是对课文情感的进一步理解……

第三课时(略)

1.背诵课文。

2.学写生字,完成作业。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五月的田野 报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