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冀教版第十册:6、《古诗二首》教案

新学网 > 语文 >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 古诗二首 >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 古诗二首教案

教材分析

(一)《饮湖上初晴后雨》

1.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长十五公里,三面环山,东侧是冲积平原。湖中有苏堤、白堤,分水为里湖、外湖、后湖,以十景驰名中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即因苏轼而来。他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并筑堤防洪,当地人即称之为“苏堤”。这一首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题咏西湖的诗歌。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前两句用白描和对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所呈现的不同的美态。第一句描写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赞美雨天的山色,两句从刚晴又雨的具体情景着笔,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准确描绘。“潋滟”、“空蒙”等词用得极精当、传神。诗人这两句固然是写当日游湖时「初晴后雨」的眼前实景,但他没有平素对西湖详细的观察和别有会心的领略,相信很难这样提纲而总括其全。第三、四句,诗人用西施作比喻,巧妙地说明西湖在任何时候都不减丰姿。诗人心与景会,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联想到西施的“浓妆淡抹总相宜”,喻体(西子)和本体(西湖)之间,除了从字面上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二者同具有天赋的自然之美,正因为如此,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浓妆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极富诗意。诗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所以西湖从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全诗构思高妙,概括性强,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传神地勾勒出来。直到今天,人们到西湖也一定会想起苏轼这一首诗。

苏轼《饮湖上初睛后雨》一诗鉴赏,要把握其修辞手法。

互文:互文,也叫互辞,即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其—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己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

如: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其中的“好”和“奇”处在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奇”就是“好”的意思,“好”与“奇”可以互解。“方”与“亦”可以互释。

其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如:“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上半句省落“雨亦奇”,下半句省落“睛方好”。全句意思是说西湖的山水不论天晴还是下雨都很美妙。不能理解为:西湖的水只是天晴好看,西湖的山只是下雨美妙。

对偶:对偶又称对仗,俗称对子,是指形式上对称均衡,意义上互相关联的两个句子或词组。人们所熟悉的对联就是一组对偶句。根据意义的不同,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三种。

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是正对,意义相近,互为补充。由于“水光潋滟”与“山色空朦”,“睛方好”与“雨亦奇”,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对仗工整,创造出神秘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西湖的神往之情。

自此“宜晴宜雨”成为西湖的广告语,广为流传,频繁使用。如:临海市著名风景区东湖村,有清代著名学者俞樾题写楹联:“好山好水,出东郭不半里而至;宜晴宜雨,比西湖第一楼何如。”

比喻:诗歌中把“西湖”比作“西子”即西施,苏轼以自己的奇妙的观察品味,把西湖的自然美比作天然美女西施。通过巧妙地比喻,构成一幅生动可感的西湖图像,创造出更真切的意境,是十分贴切的比喻。西湖也叫西子湖,这个名字是从这首诗歌中的比喻而来。西湖也因此而锦上添花,越来越闻名。

2.注释:

.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与三点水的“méng”通用):细雨迷茫的样子。

亦:也。

奇:奇妙。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

方好:正显得美。

3.译文: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施,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 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2.注释:

晓:早晨。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毕竟:终归,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接天:与天相接,形容广阔,望不到边。

无穷:无边无际。

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映日:太阳映照。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

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3.译文:到底是西湖的六月啊,山水风光与其它季节真是不一样。湖面上铺满了荷叶,青翠碧绿,一望无际,好像与蓝天连成一片。盛开的荷花,在早晨灿烂的阳光映照下,特别红艳明亮,美丽动人。

感受

西湖——六月中

4.文章的脉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景致

风光——不与同

莲叶——无穷碧

荷花——别样红

直抒胸臆

色彩渲染

赞美之情

眷顾之情

(三)《饮湖上初晴后雨》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这两首都是描写杭州西湖景色的,可谓众多吟咏杭州西湖诗篇的代表。但两首诗又有所不同:一个是从绝妙的天气入手,一个是从季节的对比特写;如果说《饮湖上初晴后雨》像一个广角镜头,为我们展示了西湖晴雨之间的一幅幅全景图,那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将我们带到了一个大红大绿的特写镜头之中;如果说,苏子的“西子”传达了西湖的神韵之美,杨兄的“无穷碧”、“别样红”则为我们奉上了一席奢华的视觉盛宴,叫我们久久不能忘怀与那“不与四时同”的六月西湖。二位诗人因其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受力,凝炼的笔触为我们再现了西湖之美

三、教学建议:

(一)认读诗文,扫清字词障碍

这一环节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引导学生将两首诗读正确、流利;二是将自己的不懂的字词,借助注释感受诗意。

(二)品读诗文,想像画面。

在学生大概理解诗句意思之后,通过问题:说一说你在读诗时,眼前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诗中什么地方看到的?”引导学生想像诗句所建构的画面。

《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第一首诗中引导学生通过“水光潋滟”“山色空濛”体味感受晴天时湖水在阳光下闪着金光,水波荡漾跳动的样子;细雨婆娑中,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进而将西子湖的“淡妆”与“浓抹”赋予具体可感的画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引导学生抓住“不与四时同”来感受透过后两句诗文看到的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学生们展开想像,畅言自己所感受到的西湖初夏之景。教师在教学中一定不要忽视题目中的“晓”字,从而引导学生进距离贴近这满池的荷叶与荷花,想像清晨带着美丽露珠的荷塘画面。

(三)品读诗文,体验情感。

在学生理解了诗文,并能将语言文字变得形象立体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当时的心情,再次深入诗文的意境中。

《饮湖上初晴雨后》这首诗,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苏轼当时的经历与处境,从而感受苏轼与西湖的不解之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可以尝试思考:诗人和友人分别时应该有说不完的话,他写的诗也应该是表达自己分别时的情感的,怎么他和友人分别时把心思都放在了美景上,忘记了朋友呢?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与想法。大诗人是想通过这“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来告诉别人他们的友谊是纯真的呢,还是想让林子方知道,千万不要忘记他们的友谊,他们的友谊就像这荷叶和荷花一样呢?

(四)拓展阅读,了解西湖。

引导学生走近西湖,感受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西湖的痴迷与向往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寺”,掌握“妆”与“寺”两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

3.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濛”“接天莲叶”等词语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意味与美感。

4.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

(二)教学重点

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濛”“接天莲叶”等词语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意味与美感。

(三)教学难点

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设计内容

《古诗二首》

设计者

高新区第四小学 张云霞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置身西湖

1.谈话:常言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然而没有西湖就没有杭州美。

2.出示图片

3.交流看后的感受?

4.引题:“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北宋的大文豪苏轼就写下了这样的诗篇。出示题目。

二、介绍作者

1.苏轼何须人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用一句话说一说作者给你留下的印象。

2.介绍写作背景

三、品读诗文,体验情感

(一)认读诗文

1.范读

2.自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律

3.检查朗读

(二)感受诗意

1.自学: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理解诗意。

2.交流自学结果。这首诗写了什么?

3.品诗现画,

(1)出示阅读话题:读完这首诗,大家感觉到西湖的美吗?美在哪呢?用心读一读,品一品,看看这次你从诗中的字里行间能看到了西湖怎样的美丽景象?

(2)学生自读

(3)全班交流:

交流要点:

*水光潋滟晴方好

1.从“水光潋滟”中看到了水光波动,金光闪闪,五彩斑斓的西湖。

2.设问:还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像)

*山色空濛雨亦奇。

1.从“山色空濛”中读到了“迷迷蒙蒙”

2.设问:还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像)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从这两句中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西湖?

①师:西子是谁?究竟有多美?(西子资料)生畅言。

②师:那此时苏轼把西湖比作西子了,西湖得有多美?(生想象)

③“淡妆浓抹”什么样?“盛装浓抹”之下的西湖什么样?“淡妆” 之下的西湖又是什么样?谁来读?

(四)体会情感。

①师:题目中的一个“饮”字又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看资料“饮”中蕴含了事,“饮”中蕴含了情。

③带着体会读文。

(五)小结:

寥寥四行短句,画描出西湖的精髓,西湖就如那吴越时代的美女西施,淡妆粉黛也好,浓抹唇眉也罢,都不能增减她靓丽中的妩媚;而西湖不亚千年前的西施,不管晴空艳阳,还是细雨和风,都无时不展示她别样的韵味,另类的风情。诗人赋予了西湖灵魂,非东坡妙思佳句不足以极其美;西湖挑逗出诗人才华,非西湖诗情画意不足尽其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背诵《饮湖上初晴雨后》

2.谈话:今天,就让我们走入另一位诗人的作品,去品味那不同的西湖。出示课题。

3.简介作者:杨万里(1127-1206年),汉族,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宋朝杰出的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继而调任永州零陵(今属湖南)县丞。此时南宋名将张浚谪居永州,勉杨万里以“正心诚意”之学,因此他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当时人称“诚斋体”。据说他写的诗有两万多首,是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之一,流传至今的就有四千多首。

二、品读诗文,体验情感

(一)认读诗文

1.范读

2.自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律

3.检查朗读

(二)感受诗意

1.自学: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理解诗意。

2.交流自学结果。这首诗写了什么?

3.品诗现画,

(1)出示阅读话题:读完这首诗,大家感觉到西湖的美吗?美在哪呢?用心读一读,品一品,看看这次你从诗中的字里行间能看到了西湖怎样的美丽景象?

(2)学生自读

(3)全班交流:

预设:

你在读时,眼前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你是从哪首诗中的哪个地方看到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从“接天”、“无穷”中看到了无边无际,涌向天边的荷叶。一片碧绿。

从“映日荷花”中看到了分外娇艳的荷花。

题目“晓”

师:将远景拉近,再近些,把题目一定读上,读整首诗。还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距离贴近这满池的荷叶与荷花,想像清晨带着美丽露珠的荷塘画面。)

4.谈话:这首诗的题目写到是送“林子方”的,和友人分别时应该有说不完的话,他写的诗也应该是表达自己分别时的情感的,怎么他和友人分别时把心思都放在了美景上,忘记了朋友呢?(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与想法。大诗人是想通过这“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来告诉别人他们的友谊是纯真的呢,还是想让林子方知道,千万不要忘记他们的友谊,他们的友谊就像这荷叶和荷花一样呢?)

5.读出体会。

三、鉴赏诗词。

谈话:同一个西湖,两个诗人写下了两首相同又不同的诗。

1.大家觉得呢?相同之处是什么?

(在于都写西湖,都写了西湖之美。)

2.美的不同之处呢?(生畅言)

3.教师小结:一个是从绝妙的天气入手,一个是从季节的对比特写;如果说《饮湖上初晴后雨》像一个广角镜头,为我们展示了西湖晴雨之间的一幅幅全景图,那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将我们带到了一个大红大绿的特写镜头之中;如果说,苏子的“西子”传达了西湖的神韵之美,杨兄的“无穷碧”、“别样红”则为我们奉上了一席奢华的视觉盛宴,叫我们久久不能忘怀与那“不与四时同”的六月西湖。二位诗人因其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受力,凝炼的笔触为我们再现了西湖之美。

四、拓展阅读: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被西湖牵引而至,他们用自己的视角去欣赏西湖,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西湖,书写了各美其美的西湖,想不想看看他们分别是怎样描绘这样“难画亦难诗”的西湖的呢?

①苏轼因西湖而更加多情,一生两次到此,写下了众多诗篇。

《与莫同年饮湖上》就是他阔别西湖十五年之后旧地重游的一首。

②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叫多少游人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③一曲《春江花月夜》令多少人魂牵梦绕于西湖!

身临其境,感受西湖的美。

了解作者

扫清障碍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品诗想像,表达,感受诗的意境。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

温故知新,也为两诗的对比打下基础。

了解作者

扫清障碍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品诗想像,表达,感受诗的意境。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

通过鉴赏诗文了解诗人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受力,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

引导学生走近西湖,感受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西湖的痴迷与向往。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冀教版五年级下册 古诗二首 报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