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冀教版第十二册:《勇气》教案及习题

新学网 > 语文 >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 勇气 > 勇气教学设计及习题

桥西外国语小学 张炜 路晶

教材分析:

《勇气》是一篇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芒的文章,它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时的故事。一个美国伞兵被误投到了敌占区,他向空投地附近的法国农妇求救。德军发现法国农妇救助了那位美国伞兵就枪杀了她的丈夫。美国伞兵被俘后设法逃出来,奔向树林。德军立即围追他,走投无路时,美国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折身回跑,再次向法国农妇求救。法国农妇毫不犹豫地再次救助了他。三天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小说以“勇气”为标题,写了两种勇气。一是美国伞兵的勇气:他临危不慌,积极想办法,向法国妇女求救,被捉住后再次逃生,表现出顽强的意志;走投无路的时候,求生的勇气激发了他的智慧。他的勇气源于训练有素,源于他的智慧,源于反法西斯战争必胜的信念。另一种是法国妇女的勇气:第一次援救美国伞兵,是因为他们站在同一立场——反法西斯,所以她认为这是理所应当、义不容辞,根本不去想这样做的后果。她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当第二次面对美国伞兵,她仍然毫不迟疑地答应了他的请求。这便是出于对侵略者的痛恨、对战争的憎恶、对和平的崇高信仰,从而使他的勇气越发美丽与高尚。

学情分析:

《勇气》是一篇以二战为题材的小说,社会背景离学生较远,理解主旨有一定难度,要想使学生理解两个主要人物——美国伞兵、法国妇女身上所体现的勇气,教师必须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战争形势做生动的说明,既让学生体会到诺曼底登陆的重要意义,又让学生明白美国伞兵与法国人民是解放与被解放的关系。这是情感激发的前提。

小说只有两千多字,语言质朴无华,学生比较容易接近教材;但是情节曲折,人物性格含蓄深刻,主题深邃复杂,这些对普通小学生来说,则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预习布置:

1.简单查阅与本文有关的二战背景知识。

2.查工具书,能正确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认真熟读课文《勇气》,掌握文章大体内容,能够复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文中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3.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学会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是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营造相应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树立和平的信仰,培养为正义事业献身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体会作者赞叹的是什么样的勇气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什么是勇气?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赏和佩服的勇气?

(预设: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回答,见义勇为是勇气,敢说真话是勇气,大胆创新是勇气,不畏强暴是勇气,敢于批评别人是勇气,敢于解剖自己更是勇气……)

老师小结:其实,勇气的内涵还远远不止这些,在战场上为正义而战,浴血奋斗,流血牺牲是战士的勇气;为了人类的解放,为了自由、平等、光明、幸福的未来,不怕一切困难和危险更是一种勇气,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勇气。今天我们就到二次大战的战场上去感受两位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人演绎出的勇气。 板书课题:勇气

二、自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范读(要求:认真听,把不认识不理解的生字新词,画出来,并注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一些词的意思。

(预设: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小组交流解决。如仍解决不了,提出来全班交流或查工具书,如:查字典等。)

3.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和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预设:可采用一条龙式分段朗读、指名朗读等方法检查阅读。对读不准的字音,及时纠正,并请读错的学生多读几遍。对不理解的字词及时交流,并做出解释说明。)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预设:找一至两名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及时的评价总结,以鼓励为主)

文中的勇气是指谁的什么勇气?

(用智慧战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毫不犹豫地给了美国伞兵第二次机会的法国女人的勇气)

四、品读课文,领悟勇气

中心话题:默读课文,思考问题:文中的伞兵和法国妇女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他们身上体会到了什么?结合具体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画出有关的字、词、句,品一品、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预设点一:美国伞兵的两次求救。

1.美国伞兵孤身陷入险地,他运用智慧和勇气向法国妇女求救,但他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灾难和不幸,被抓后,他不放弃一线希望,再次出逃,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重返这个最危险的地方,他靠的不仅是勇气和智慧,还有的是对这位法国妇女只觉得认识与信任。正是这一切使这位美国伞兵的冒险获得成功。

预设点二:法国妇女的两次救助。

文章对法国妇女的刻画只用了寥寥数笔,但就是这简单的几笔外貌与神情的刻画使其后来的一系列行为都有了依托。面对美国伞兵的求援,这位妇女只是简单的几个字的回答:“哦,当然啦。”不加思索的回答,毫不犹豫的行动无一不表现了法国妇女内心的坚定。尤其是第二次的救助,此时的她已经因为救助伞兵失去了丈夫, “满脸苍白,泪眼模糊”让我们充分的体会到她失去丈夫的痛苦与悲伤,但面对美国伞兵的再次求助,她的回答依然坚定。这一刻,这位法国妇女美丽而高贵的形象赫然而立。(作者在法国妇女的身上虽然惜墨如金,但其形象确实含蓄、深刻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文本,感受信仰所赋予她的勇气与力量。)

预设点三:两种勇气。

1.美国伞兵表现出的勇气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概括:a、着陆失误,大胆求援;b、不幸被捕,越窗逃生;c、身陷绝境,再返农家。

2.美国妇女的勇气:第一次援救美国伞兵,是因为他们站在同一立场——反法西斯,所以她认为这是理所应当、义不容辞,根本不去想这样做的后果。她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当第二次面对美国伞兵,她仍然毫不迟疑地答应了他的请求。这便是出于对侵略者的痛恨、对战争的憎恶、对和平的崇高信仰,从而使他的勇气越发美丽与高尚。

预设问题:

1.美国伞兵两次向法国农妇求救,是偷生还是求生,这种行为称得上勇气吗,你如何理解美国伞兵的勇气?

2.文中的勇气是指谁的什么勇气?

围绕第一个问题展开的探究势必会出现两种不同观点的争论,对课文的理解也将由表层转向深入,使人物形象更加深刻丰满。通过对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可以使法国妇女的高贵品质得以凸显,产生强大的震撼力,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到信仰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拓展

1.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需要勇气才能去做的事情,下面,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勇气的重要性。

2.语文活动——模拟接受记者采访

设置情境:假如二战结束了,美国伞兵费尽心思终于找到了救命恩人法国妇女。许多记者闻讯赶来,对他们进行采访,我们就一起来模拟一下接受记者采访的场面。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调动他们的经验世界,营造课堂氛围,从而走进这个故事。

扫清字词障碍,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培养学生的概括复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句反复品读,以读促讲、读中悟情

通过分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美国伞兵所处困境与困境之中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来体会这位美国伞兵的智慧和勇气。走进美国伞兵的内心世界。

调动学生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想象世界,感受人物内心。

这两个问题步步深入,可以简化教学头绪、提高教学效率,带动学生的整体性阅读和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机智的女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终于想到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的搜查。

一天晚上,屋里面进来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她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狠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巩固提高

课后练习(一)

一、在加下横线的正确读音下画“—”。

着陆(zháo zhuó)呜咽(yè yān)蜷身(quán juán)颀长(qián qí)

二、补充词语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孔武( )( )( )枪( )马 ( )( )可数 ( )微 ( )谈

1.这位勇士( )闯入敌营,丝毫没被敌人发觉。

2.天气坏透了,阴沉沉的,一会儿又下起了漫天大雪,在路旁顶雪而行的行人( )。

3.曙光( ),清风拂过脸颊,凉丝丝的,抬头望着远处的群山,直觉告诉我,此刻已经踏上了期盼已久的青藏高原。

三、假如法国妇女当选百位感动世界人物,你打算怎么为她写颁奖词。

课后练习(二)

一、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勇气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三)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拘谨( )颀( )长 熹( )微

悉( )意 寥寥( )( )可数

2.解释句中词语。

(1)、他约摸20岁,像多数跳伞运动员一样,长得比一般美国军人颀长些……

颀长--

(2)、他开头有些怯生生的,不很健谈

健谈--

3.选词填空。

(1)、但是过了不久,他的( )便 消失了。

a、拘束 b、拘谨 c、拘泥

(2)、她 ( )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和那位法国女人的勇气--她( )地给了他第二次机会。

a、毫不犹豫 b、毫不考虑 c、毫不迟疑

4.思考问题

文章标题叫做“勇气”,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两种“勇气”:美国青年的勇气

和法国妇女的勇气。你认为作者更看重哪一种勇气?为什么?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勇气 报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