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人教新课标四上:《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教学设计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四年级上册 >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说课稿

教材分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别于其他传统课文,它由小学生张国强和大作家柯岩的信构成,形式新颖活泼,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由于这篇课文属于略读课文,因此本人在设计和对学生实施指导时,充分地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而且自读和指导的重点放在了柯岩老师的回信中。在学生自读理解的同时,引导、提示学生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自读课文。通过自读,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并明白其中的道理。

2、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掌握书信的格式。

4、认识课文中的7个生字。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柯岩的资料(包括多媒体的图片材料),收集其他名人志士给少年儿童的书信。查字、词典并结合课文说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和简介柯岩

1、导入:出示信封,问:这是什么?(提示学生:能说清楚些吗?它有什么作用?)板书:书信

2、师简要介绍书信:提起书信,我国很早就有一个成语——“鸿雁传书”,人们相隔遥远,不能见面时,就靠着书信来互通信息、表情达意。所以,还有一个成语——“见字如面”,见到那细密的文字,就像见到了写信的人。

3、板书课题: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由两封书信组成的课文,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齐读。

4、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关于课文中的两封书信,你有哪些了解?(学生可能说到一封是张国强同学写给柯岩老师的信,一封是柯岩老师的回信,相机板书:张国强 柯岩)相机提问:张国强是一个小学生,咱们都知道?你了解柯岩吗?简介柯岩:(如果是多媒体或图片资料,教师应进行播放)柯岩,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已出版专著50余部,最著名的诗歌有《周总理,您在哪里》。(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可以说得更丰富一些。)

5、作家柯岩在回信中引用了这句名言,单看字面,它是什么意思?

尺和寸放在一起,尺比寸长(老师或者学生出示它们各自的长度),但尺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了(出示比尺长的物体)。寸虽然很短,但寸和比它小的东西相比,它又显得长了(学生或老师出示比寸短的东西)。

6、这句话在课文中还有什么更深的含义?咱们一起来细细学习。

二、自读自悟

1、出示导读提示:

师:同学们,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自己读懂,并有所收获。自读的时候,下列问题或要求也许对同学们会有所帮助:

⑴ 张国强同学为什么要给柯岩老师写信?信中他叙述了哪些苦恼?

⑵ 柯岩老师是怎样帮助张国强分析原因的?柯岩老师在回信中还叙述了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这有什么作用?

⑶ 你明白了为什么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来作题目的原因了吗?

⑷ 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或者问题(请简要地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2、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学生自读的时候要给足时间,同时老师要参与其中并提示一些方法。

三、交流讨论

可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再全班进行。交流中,老师要作一些精辟的概述和引导:

1、交流上面提到的几个问题:

交流时,要读(读有关的原文)和说(说自己的理解)结合,问题⑷是最能体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所以要作必要的启迪和挖掘,但又要区别对待。

2、这封信对你有帮助吗?你妒嫉过别人吗?别人妒嫉过你吗?通过学习柯岩老师的回信你有什么想法?

有代表性的让学生交流,要尽可能的说得具体一点。

3、通过学习这两封信,看看书信在格式和语言上有什么要求?(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作适当归纳。)

⑴ 格式:

① 称呼(顶格写,后面加冒号,怎样称呼,依人而定,称呼下面加问候语)。

② 正文(将要叙述的事情和说的话写清楚,格式按常规的行为格式)。

③ 结语(单独一行并空两格写上祝语,内容因人而定)。

④ 写信人姓名和日期(信的正文的右下角,分两行写)。

⑵ 语言方面:

相当于与收信人进行面对面的说话,一般用你或者“您”。语言亲切与否,根据收信人和要叙述的事情决定。

四、质疑拓展

1、质疑解惑: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不理解或者感到疑惑的地方。

2、拓展延伸:

⑴ 出示冰心的《寄小读者》或《再寄小读者》,鲁迅的《给颜黎民的信》。让学生读一读内容,看一看格式。

⑵ 练笔:

张国强收到并阅读了柯岩老师的回信以后,对他会有什么启发?他会打算怎么做?假如你就是张国强,围绕上述问题仔细想一想,然后给柯岩老师写封回信汇报一下,注意信的格式。

板书设计: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咨询:作文获奖──嫉妒、寂寞

从自身找原因

回复:人上有人,天外有天

书信格式:1、称呼

2、正文

3、结尾

4、署名和日期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