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冀教版第十一册:《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教案及习题

新学网 > 语文 >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 绍兴的船 绍兴的桥 > 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说课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要求背诵的段落。

3.通过朗读知道绍兴的桥、船各有哪些特点,它们与当地的小朋友的生活存在什么关系。

4.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展现文中描写的情境,体会细节描写及叠句的使用,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图片资料,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朗读品味完成本课的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绍兴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绍兴船和桥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水乡绍兴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材分析

作者抓住了“绍兴的船,绍兴的桥”这两个典型事物,用充满韵律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石桥飞架,流水人家,乌篷穿梭;通过充满乡土气息的童谣、谜语,坐船、过桥的独有“规矩”让我们领略到水乡孩子那一份独特的生活情趣。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真是“一方秀丽水,养育一方灵性人”。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开篇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一下子就把我们带进了绍兴,带到了乌篷船边,带回了童年。

紧接着作者又介绍了“上了绍兴特有的乌篷船要脱鞋,再不许动,坐着可以,躺着也可以,就是不准晃动。”的独特规矩。对于好动的孩子来说这“再不许动”的 “规矩”过于苛刻,可随着作者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正是这份束缚,让孩子那份不安分的心沉寂下来,静静地欣赏、用心地感受“水好清啊,风好香啊”;聆听柳条滑过篷顶的簌簌声响、潺潺潺潺的水声、嘎吱嘎吱的桨声;欣赏江面随水漂走的片片桃花瓣儿、看到“暗下来了,暗下来了,这是进了桥孔了;亮起来了,亮起来了,这是出了桥孔了。”作者用细腻地笔触让我们时时感受着一个孩子眼中江南水乡的清新与明丽,享受着水乡那分独有的灵动风情,体会着水乡孩子坐在乌篷船上,尽兴观赏美景,不时进桥出桥时的惊喜,领略到那分发自心底的赞赏与欢呼,让我们于“不许动”的静止之中感受到的一份心底涌动出来的冲动与快乐。面对此情此景,先前觉得的那份“不许晃动”的苛刻“规矩”带来的是不再是不舒服,而是一份涌动于心、流动于情的快乐。而最让孩子们敬畏的那位“粗糙的大手”“黝黑黝黑、脚底长满老茧,一年四季不穿鞋”的船夫,一句流淌于童心的话语——“技巧一点儿也不亚于杂技演员”,则形象地反映出一个孩子心中最深的崇拜,相信此时孩子心中最想的就是成为“船夫”,那就可以尽情地穿过绍兴的五千座桥,尽兴地进进出出桥孔。在作者的笔下,流动地乌篷船、静止不动的孩童、黝黑娴熟的船夫与小桥流水如画风景融合得那般自然,一幅江南水乡特有的风情让我们为之沉醉。

感受过绍兴的船,作者又把我们带入了绍兴的桥。但是作者并没有对绍兴桥做过多的介绍,依旧通过水乡特定的民俗——上下桥的“规矩”随他走进了绍兴那五千座桥。“上桥了,不要东张张西望望,慢慢走,不要跑;下桥了,不要左推推右搡搡,缓缓走不要跳。这样,一座桥你平平安安过来了”同坐船那份相对苛刻的“规矩”相比,上下桥的“规矩”更多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一份长者的“唠叨”,反复品读,细细品味,就会多一份感动,增添一份温暖。“如果你是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上船的,等你穿过绍兴的五千座桥,你已经可以念小学一年级了!”“等你走完了绍兴的五千座桥,你已经长到可以念三年级了。”这两句不仅让“绍兴的五千座桥” 多了一份感性,更让我们体会到水乡孩子那份独有的生在水边、行在桥上的成长经历,那份特有的“上下桥”的“规矩”所带来的于缓缓行走中体验慢慢成长的生活情趣。

作者描述绍兴的船时,孩童、渔夫与乌篷船浑然一体。同样作者在描绘绍兴的桥时,那群“住在桥脚下的有福气的小朋友”,更令人神往!因为在美妙的黄昏时刻,那些“刚从水里爬出来的孩子,匆匆地吃完晚饭,去听奶奶讲奶奶的奶奶讲过的老故事。”

最后的关于桥的谜语不仅与开篇的童谣相呼应,更是尽现了水乡孩子的童真童趣,真是“船载水乡意,桥载故乡情”啊。

本文作者的语言比较独特,大量运用叠词,不断出现的对偶句式,不仅使文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还使文章具有一种韵律美感,使我们在诵读之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江南那份特有的风情,感受到水乡孩子那份独有的童真童趣。可以说,在作者的眼里,“绍兴的船、绍兴的桥”是风景,是诗歌,更是童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前几次语文课堂上,我们一起游览了壮美的长江,神奇美丽的五彩池,又曾一起骑马上天山,感受了那里的奇妙景色。今天让我们乘坐乌篷船,穿梭于有着五千多座桥的绍兴,去江南水乡游览一番。

设计意图:在课的导入阶段,以谈话的方式,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勾起学生与江南相关的记忆,激发其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间检查认读把读错,容易读错的字写到纠错本上。交流纠错本上的字。

3.指名读文。随机指导

4.生词检查

(1)课件出示:

矩形 嘎吱 腋下 黝黑 蚕茧 推推搡搡 萤火虫 干燥 粗糙 潺潺 把柄 船舵

(2)指导书写:潺、腋、燥

设计意图:教师认真倾听学生读课文,根据情况及时指出学生易读错的字词,进行巩固练习。将学生的认读进行有效落实,保证学生的认读没有障碍,为后面的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板书:乌篷船、桥)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通过学生充分自读,让学生对课文大意有整体感知。

我们熟读了课文,对绍兴有初步的认识,那下一节课我们再来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精读文本,体验风情,感受童趣

出示中心话题:“绍兴的船,绍兴的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你从中体会或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中心话题,引导孩子们去读,去悟,去思考。只有深入到文本才能深刻体会文章的内涵。

预设点1(第2段)

生:我从第二段“上了绍兴特有的乌篷船要脱鞋,现不许动……这是规矩”。了解到做乌篷船的规矩。

师:那文中提到的“乌篷船”有什么特点呢?(船身狭小,在船上不能直立,不能晃动)(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来说)

多媒体展示:乌篷船的图片

(教师可补充介绍:乌篷船的船篷用竹编成,中间夹着竹篾,呈半圆形,用烟煤和桐油漆成黑色。绍兴方言叫“黑”为“乌”,所以称乌篷船)

师: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特有的交通工具,是水乡独特的风景.。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这一部分。

师:乌篷船除了样子与众不同之外,还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预设点2(第四段)

生:船夫划船的方式特别。船夫划船不仅用手,还用脚,而且技术娴熟。我从“瞧,他那粗糙的大手,……杂技演员。”读到的。

师:咱们都来读一读这一段,边读边想像船夫是怎样划船的呢?

(出示一段划乌篷船的视频资料。)

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一定是技术非常高超的人。从“款款”“熟练”可以看出来。

生:他一定在船上工作了很多年,“粗糙的大手”“两只黝黑黝黑、脚底长满老茧的脚”可以看出。

师:孩子们坐在船上,欣赏着船夫像杂技演员般的技巧,这为他们的乘船增添了一种情趣。相信此时,他们心中最想的就是成为船夫。

那坐在这样的船上会欣赏到怎样的山光水色呢?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点3(第三段):

我觉得江面上很静、很美、坐在小船上很惬意、很悠闲。

生1:我从“啊,水好清啊,风好香啊,船似乎是在镜面上滑过去,滑过去。”这感受到的江面很平静。

师:那你体会着读读这一句好吗?

(指导朗读)

生2:我从“篷顶上簌簌响的是什么?那是挂向水面的柳条。”感受到江面上很静,

因为周围安静才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师:从这一段中你还感受到什么?

生:江面上的景色非常美,“江面上片片粉红色的是什么?那是随水漂走的桃花瓣儿……”粉红色的花瓣漂在水面上,多美呀!

师:是啊,江水潺潺,垂柳依依,桃花盛开,花瓣漂漂,多美呀。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水乡的美景。体会语言的魅力。

师: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绍兴的水光山色呢?

生:比喻、设问。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读下面这两段话,你觉得哪段更好?

1.篷顶上簌簌响的是什么?那是挂向水面的柳条。江面上片片粉红色的是什么?那是随水漂走的桃花瓣儿……

2.篷顶上簌簌响的是挂向水面的柳条。江面上片片粉红色的是随水漂走的桃花瓣儿……

生:第1句更生动一些,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生:第1句读起来更优美。

(学生谈完后让学生再次品读)

师:作者运用比喻和设问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优美画卷。乌篷船的确给了大家别样的享受。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来体会设问的妙用。

师:船除了让孩子享受水乡的美景与悠闲,船还给水乡孩子带来了什么呢?

预设点4(第4段):

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我是从这感受到的“潺潺潺潺,这是船在走动。嘎吱嘎吱,这是船夫在划桨。”听着这声音一定心情特别好。

师:谁还从别的地方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快乐?

(第1段)

生:我从这能感受到“我们当然懂,不动就是……让我们瞧一瞧一路上的山光水色。”

这写出了孩子们想乘船游览的兴奋和急切的心情。

师:看来乌篷船不再只是一种交通工具,而是水乡孩子的摇篮,是童年的伙伴,乘坐乌篷船是快乐的,是充满情趣的。

请同学们在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课文的2—4段,再次感受这种情趣与快乐吧。

师:绍兴的水非常多,有水则有桥,那绍兴的桥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点5:(第5段)

生:我觉得绍兴的桥特别多。我从“如果你是在上……长到可以念三年级了。”

师: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你看要是坐船穿过五千座桥要三年的时间,要是从桥上走过来,而且是不要东张张西望望得两年如果东张西望的话肯定走的时间更长。

师:那你给大家读读吗 ?指导朗读

师:其他同学从哪能感受到桥多呢?

预设点6 :(第六段)

“大河小河,纵横交错,好像渔网上的丝;大河小河,横横竖竖,恰如棋盘上的线。有了河总得有桥,这五千座桥就这样造起来了。”

生:河像渔网上的丝,像棋盘上的线,有河当然就有桥,所以河多桥也就多了。

师:这比喻非常的形象,而且大家看这两句话对仗工整,句式整齐像诗歌一样。带着自己想象读一读吧。

师:这一段中还有哪能看出桥多呢?

生:“两岸的小朋友虽然能见面能说话,但想要在一起跳绳、拍球,就只好绕上几里路了。”他们能看到对岸的朋友,而且能说话说明离的不远,可是要想一起玩,就要过好多桥,要绕上几里路了。可以看出桥多。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的确是这样,绍兴家家临水,户户行船,因水而有桥,因桥必有景。绍兴被称为“桥乡”“桥都”。这五千多座石桥与绍兴的小朋友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呢?

预设点7:(第5段)

生:桥让孩子们的生活很快乐。“暗下来了,暗下来了,这是进桥孔了;亮起来了,亮起来了,这是出桥孔了。”坐船很高兴,坐着船一会儿进桥洞一会儿出桥洞肯定很好玩。我从中感受到了孩子们进出桥孔时的惊喜与快乐。

师:那你体会着读读吧!

师:看看我们刚才读到的两段话,你有什么发现?

生:用了很多重叠词,上下句式整齐,是相对应的。

师:这样的句式让我读起来有一种韵律美,诵读时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江南那份特有的风情,感受到水乡孩子那份独有的童真童趣。

生:桥和孩子们的生活关系很密切,孩子们上下学,走村串巷都要过桥。

师:这真可谓是“大桥小侨千万座,出门就要把桥过。”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知道桥多,了解桥和当地孩子的关系。同时也让孩子们对课文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认知。

预设点8(第7段)

生:小朋友感到很幸福。我从第七段读出来的。夏天的黄昏,他们一吃完钣就在桥头乘凉,听故事。多好呀!

师:他们听故事,我们也听故事的经历呀,和我们的经历有不同吗?

生:他们是坐在凉风习习的河边,而我们都在屋子里。

师:清凉的傍晚,既可享受夏日难得的清凉又可欣赏美丽的景色,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生:“天渐渐地灰暗下来,这时,阔阔的江面上腾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河面上习习的凉风赶散了一天的燥热。”

(找几名学生读,之后让每个学生体会着想像着读)

师:作者用优美的笔触,给我们展示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温馨画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水乡孩子的乐趣。感受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

师总结:桥在绍兴不只是人们出行的通道,也是一种文化,一道风景,造型各异、四通八达的桥踩满了孩子们的成长足迹,承载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领略绍兴水乡的风采吧。

生再次整体品味文字。

二、拓展练习:

1.背诵课文第三、第六、第七自然段。

2.收集有关描写江南美景的句子、诗词或文章摘抄到小本本上。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加深学生对江南的了解。

绍兴印象

绍兴是柔媚的,柔媚如淡妆浅笑的女子,水为明眸,船为娥眉,桥为瑶鼻。

绍兴是地道的水乡。城中,水巷交错,街道临水而建。郊外,河道纵横,湖泊星罗棋布。伴着潺潺流水,过闹市,穿民居,入沈园,登府山,游鲁迅故里;就着盈盈春波,赏鉴水,品柯岩,临东湖,凭吊禹陵,怀古兰亭……绍兴的景点就这样被水贯穿,绍兴犹如一位温柔的女子,明眸里盛满了游人的惊喜。

绍兴自然也是船乡。乌篷船是绍兴最富特色的交通工具。这船小巧玲珑,陆游这样描述:“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萍洲烟雨。”雇一艘乌蓬船,或直立或斜躺,穿桥过巷,沿途赏景,逍遥之极。看两岸行人如织,白墙灰瓦,交相映衬;观水中蓬船往来,岸芷汀蓝,倒影绰约。偶尔搁桨,船便轻悠颤动,犹如弹筝,拨动着旅人的心弦。时值阴雨,一切都是朦胧的,更觉身浮云间,梦绕枕边,不由恍惚。绍兴恰似一位淡雅的女子,娥眉上隐现着迷离的美丽。

绍兴又是名副其实的桥都。在绍兴,无论城郊,触眼之处尽是奇丽多姿的桥梁。城内的桥,连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上桥下桥,步移景换,令人目不暇接。城外,山野清溪,一桥飞架,平添百般丰韵;名胜古迹,有桥相引,更增无限清幽。“垂虹玉带门前来,万古名桥出越州”,绍兴有很多古桥,如题扇桥、春波桥、八字桥等。绍兴的历史,犹如一本用桥写成的书,信手一翻,就是一段文人墨客的雅闻轶事。绍兴宛如一位沉静的女子,瑶鼻间翕动着淡淡的墨痕书香。

如此,绍兴,温婉柔媚着,如美女西施、才女唐琬、情女祝英台、孝女曹娥。

然而,绍兴更是刚正的,刚正如顶天立地的汉子,石为骨,名士为魂魄。

绍兴其实还是石乡。高楼大厦前,石狮石虎傲立吼啸;街衢巷道间,石亭石碑随时可见;天井院落中,石桌石椅默然无语;僻巷台门里,石砌的弄墙孑然而立。东湖、吼山、柯岩的石景更令人叹为观止:或直劈如壁,或尖削似峰,或孤岩兀立,千姿百态,鬼斧神工。柯岩绝胜——“云骨”,上细下削,宛如一柱青烟,袅袅升腾,如出云岫;山水盆景——“东湖”,陡岩壁立,舟行入洞,酷似坐井观天;天外来客——吼山“棋盘石”,静中有动,夷中带险,崔嵬离奇。古人击山采石,一锤一凿,历经千年,山渐空,水贯通,竟然成景。绍兴,看似一位文质彬彬的书生,实则透着一股民族的骨气,蕴藏着骨的坚韧刚毅,让人无限敬畏。

绍兴,更是令人仰止的名士之乡。精诚所毓,灵秀所钟,绍兴古今,无论政坛文坛,垂名于世者,数不胜数。远古时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春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雪耻复国,东晋书圣王羲之即兴美文《兰亭集序》,唐朝贺知章一阕《回乡偶书》传诵至今,南宋陆游忧国忧民咏诗万首,明代徐渭水墨淋漓创下青藤画派…… 代有人杰,史书盈载,实在无须赘述。至于近现代名士,且不说鉴湖女侠秋瑾、文坛巨星鲁迅、学界泰斗蔡元培、科学巨匠竺可桢、一代伟人周恩来,单说数学家陈建功,或历史学家范文澜,或经济学家马寅初,或物理学家钱三强等,就足以使人仰思乔木而感奋不已。绍兴,实如一位剑胆琴心的雅士,魂属家国,魄系民众,浩然长风,吹彻百年。

如此,绍兴水石共济,刚柔相兼,引得游人纷至沓来。行走于绍兴,时而柔肠百结,如水样婉约缠绵的越剧;时而意气奋发,如高亢激越的绍剧。从此,绍兴百转千回于梦乡,低吟浅唱与文字。

绍兴,好个绍兴!

难怪,余秋雨寥寥数语,把绍兴抬举到了睥睨天下的位置:“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很多。但是如果撇去皇城气象而仍然能保持高品位的,就少而又少了。在这中间,如果进一步要求这种非宫廷的高品位文化能够密集聚合,那就只剩下两三座城市了。在这两三座城市之间,如果再进一步要求这种聚合一直延伸到近代,延伸到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那就只剩下一座城市了。那就是属于王羲之、陆游、徐渭、秋瑾和鲁迅的城市——绍兴。”

《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习题精选(一)

第一课时

1.看拼音写汉字。

jǔ chán chán duò jiǎn zào yíng

( )形 ( )( )流水 掌( )蚕( )干( )( )火虫

2.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舵( )燥( )萤( )搡( )

驼( )躁( )莹( )嗓( )

3.选择正确的读音。

嘎( gā gǎ)吱 舵(tuó duò)手 黝(yōu yǒu)黑 推搡(sǎng sāng)

第二、三课时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大河小河,( ),好像( );

大河小河,( ),( )。

2.啊,水好清啊,风好香啊,船似乎是在镜面上( ),( )。篷顶上( )的是什么?那是( )。江面上片粉红色的是什么?那是( )。

(1)按原文填空。

(2)这一段作者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最少写出2种)

3.在空白处加上标点。

潺潺潺潺 这是船在走动 嘎吱嘎吱 这是船夫在划桨 瞧 他那粗糙的大手 款款地把住了夹在腋下的桨 这是在把舵 两只黝黑黝黑 脚底长满老茧的脚一年四季不穿鞋 踩在一把沉重的大木柄上 熟练地一伸一缩 技巧一点儿也不亚于杂技演员

参考答案略

《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习题精选(二)

一、给黑体字注音:

规矩 嘎吱 黝黑 推推搡搡 干燥 粗糙 潺潺 把柄 船舵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大河小河,( ),好像( )上的( );大河小河,( ),恰如( )上的( ).

2.( ),这是船在走动。( ),这是船在( )。

3.( )下来了,( )下来了,这是进了桥孔了;( )起来了,( )起来了,这是出了桥孔了。

三、阅读理解:

学习了课文,我体会到了绍兴的船( ),绍兴的桥( ),绍兴孩子们的生活( )。

《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习题精选(三)

一、给画线的字注音。

( )( )( )( )( )

规矩 粗糙 黝黑 薄被 膝头

二、看拼音写汉字。

jiǎn yíng zào chán chán

老( )( )火虫 ( )热 ( )( )

三、按原文写生字。

(1)大河小河,( ),好像( );大河小河,( ),恰如( )。

(2)啊,水好清啊,风好香啊,( ),( )。篷顶上簌簌响的是什么?( )。江面上片片粉红色的是什么?( )……

四、小练笔。

写一写家乡风景与儿时生活的关系。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